(记者 王媛媛 通讯员 郑泽宇) 大家留意过建筑工地吗?不同于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更高效、更安全的“智慧工地”正在余杭铺开:入口闸机能核验工人身份并判断他是否按规定着装,渣土车、塔吊、升降机等施工设备统一接入物联网平台,施工状态、风险预警等信息通过平台一目了然……
杭州宇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10年的时间,将这样的“智能建造”模式做到了行业领先,成为全球领军的智慧城市全场景智能物联(AIoT)服务商,面向工地、社区、园区、校园等城市重点治理“细胞单元”场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宇泛智能联合创始人郑东的带领下,近两年,公司研发团队拿下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023年,郑东获评“杭州数字工匠”“余杭工匠”。
理科学霸投身智能事业
读书时,郑东就是同学眼中的学霸。2012年,他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电子通信专业硕士学位。“我当年考研数学149分,但英语差点没过线。”郑东笑着说。
宇泛智能成立于2014年3月,那时郑东距离硕士毕业还有一年时间。“当时,同是杭电200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校友赵弘毅找到了我。我喜欢创新,不喜欢按部就班,聊完我就决定一起试试看。”郑东还记得,在创业之初,他们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希望通过技术把人从“3D工作”(Dangerous危险的、Dirty肮脏的、Dull乏味的)中解放出来。
宇泛智能选择从机器人起家。实际开展研发后,却发现机器人研发成本高,且当时产业供应链与市场都不成熟,无法支撑公司存活。2015年10月,宇泛智能调整方向,选择较专精的人像识别算法领域为突破口走向市场。2016年,他们做出了业界首批嵌入式动态人脸识别智能终端,并实现量产。
2017年,团队发布业界首批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开放中台。目前,宇泛智能已研制出400多款端边智能硬件、近百种AI算法和数十个跨场景智能化SaaS服务,业务布局从最初的考勤门禁逐渐拓展到更多细分场景。
创业10年,郑东带领研发团队拿下51项国家授权发明,其中,他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有28项。郑东说,他终于实现了当初“想做点新东西”的想法。
用“数字匠心”突破创新
这些年,郑东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键盘清脆的敲击声响到凌晨,他的办公室有一面落地窗,他在这里看过很多次日出。“搞研发创新,都是熬夜‘肝’出来的,通宵达旦是常事。”郑东打趣道,业内很多朋友和前辈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个字:“卷”。
源源不断的创新是科技企业的生命线。2022年起,郑东一头扎进更前沿的科技创新中,负责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目前,他主持参与了4项国家和省市级课题,主持1项国家课题。
这两年,郑东作为第一完成人相继获得2022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3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牵头组建了宇泛智能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联合实验室,同时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两所高校的企业硕士生导师。
一边是创业,一边是做学问,日常在两种身份间切换,郑东的内心更喜欢深耕技术。“技术迭代太快,希望我在时代的浪潮下不断突破创新,干一行,精一行。”郑东分享道,今年他再次回到浙江大学,攻读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方向博士。
创业十年再回头,郑东说,他与团队守住了让技术赋能智慧生活的初心,“‘用有思想的技术,创造无处不在的美好’这个使命正在一步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