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金一清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朱成琪) 2019年7月6日,在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阿塞拜疆,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时刻,杭州市将这一天设为“杭州良渚日”。
良渚的发掘研究,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而在这之前,国际上认为中华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良渚遗址的发掘研究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良渚文明没有给后世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如何从中找寻文化的内涵,只能依靠仅存的文物和遗迹。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许多精美玉器,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古城遗址和水利工程遗址。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吉光片羽给记者带来了很多启示,简而言之就是:心向往之,行将必至。
向往美好 便雕琢一块玉石
一块美丽的玉石还能有更高的内涵吗?良渚先民对于美的向往,促使他们想尽办法将其雕琢修饰。于是,玉石便上升到了文化承载物的高度。
在没有金属器具的时期,如何给坚硬的石头打洞?如何在石头表面进行刻画?这都是摆在良渚先民眼前的难事。
1986年,出土于良渚古城遗址反山12号墓的“玉琮王”,高约8.8厘米,最宽处17.6厘米,重约6.5千克。它是一个扁矮的方柱体,玉质通透,内有圆形钻孔,方正的4个面由直槽分割,再横向分割为2组,上面刻有精致的神人、神兽和神鸟等图案。
从一块玉石变成精美玉器,要经过切割、钻孔、抛光、雕刻等多道工序。就切割这一步,据专家猜测,可能是用麻绳等配合“解玉砂(硬度更高的矿物)”和水来研磨玉石,随后还需要进行复杂的抛光处理。
美好事物心向往之。良渚先民巧妙运用周围的资源,利用“解玉砂”早早理解并实践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内涵。
除了玉琮,良渚先民制作的玉璧、玉钺、玉璜、玉镯等各式玉器无不体现了对美的向往,各色玉器涵盖了装饰、祭祀和礼器等用途,成为良渚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向往安居 便修一个水利系统
5000年前,良渚先民发现了一片水中之洲,这里水草丰茂、沃土千里,玉石、木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但夏季水患严重,一旦洪水来临,便是巨浪滔天,秋冬季则容易旱灾。也许,与他们原先居住的地方比,这里看起来更适合发展,但风险也更大。
面对这样两难的困境,良渚先民会怎么选择?群山间的人工坝体给出了答案。
良渚先民人工建造坝体,利用周围的自然地形,合围成一个大型水库,控制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水利工程,比战国时期李冰建造都江堰早了2000多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早了1000多年。
需要多少个日夜,多少代子民,才能完成这旷世工程?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显示,良渚水利系统总土方量约288万立方米,如果按1立方米土的开挖、运输、填筑需要3个人工计算,假设参与建造的工人有1万人,1年的农闲时间算100天,那么至少需要8年多的时间。
如今,考古人员又新发现了20余条水坝,看来良渚先民修筑的水利工程还要更加庞大。
如此浩大的工程,其功能自然是完备的。水利系统的修建给良渚先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基于目前的考古和研究结果,良渚水利系统很可能是一个具有防洪、蓄水、航运、灌溉、调节古城内外水系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向往未来 便建立一座城
据考古研究,水利系统和良渚古城的建设是同时进行的,古城分为三重,核心为莫角山宫殿区,外面两层是内城和外郭,再加上水利系统,构成了由宫殿、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组成的完整都城。
在一片湿地上,良渚先民是如何建起一座坚固城池的?
他们挖掘沼泽地里的青淤泥,让沼泽变成河道,然后用青淤泥堆成一个个墩台,再在上面修建房屋和宫殿,从城中心修到城市外围。据专家估算,整个良渚古城大约住了2万人口。
除了居住区,考古发现遗址中有一片7万多平方米的广场,良渚先民用一层沙一层泥层叠夯实,地面十分坚硬,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举行大型仪式的地方。
丰富的物资证明,在这座精心建造的都城里,良渚先民过得还算富足。莫角山东坡,1.3万公斤炭化稻谷的出土印证了良渚先民生活的富足。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池中寺台地发现有近20万公斤的废弃炭化稻谷堆积。
在古城遗址里,考古学家还发现了53个种属的动物遗存,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看到,肉类有各种鱼(黑鱼、鲫鱼为主)、鳖、猪、獐子等三四十种;植物类的除了稻子,还发现了菱角、薏米、野猕猴桃、野葡萄、甜瓜、野柿子等,可见良渚先民的餐桌十分丰盛。
良渚先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制作出精美的玉器,完成了旷世的水利工程,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如果你有机会踏上这片土地,也许你的每一步都曾经是良渚先民创业的热土,每一步都仿佛在告诉你:心向往之,行将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