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左)


  最上排从右往左数,第9位为徐国平


(记者 王媛媛 郑锋龙) 历时7年建设的深中通道终于通车。这条东起深圳、西至中山全长24公里的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背后,有一位余杭人为此奋战了14年。他,就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深中通道岛隧设计总负责人徐国平。

14年的日日夜夜,终于功成!

还收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很激动!”深中通道通车后,徐国平所在的规划建设团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信。

贺信中表示:“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全体参与者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回想起收到贺信的那一刻,徐国平依旧难掩激动:“大家都很高兴,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这个项目中的重大突破性创新。2010年10月,我接手深中通道项目,开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设计、规划,到今年是第14年了,如今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这是最幸福的一个事儿。”

徐国平坦言,深中通道是他一生中干过最艰难的项目,这一超级工程所处海域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建设条件受航空、航道、防洪等多重限制,但大家探索出一系列新方法,努力攻克了一个个难点堵点。最终创造了10项世界之最,包括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大海中锚碇、世界首例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立交等,研制出“钢壳混凝土沉管智能浇筑”等10项首创重大装备,攻克了“超强台风区超大跨悬索桥抗风御灾技术”等10大国际领先技术,形成具有中国标准的跨海集群工程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方案,为我国未来建设海峡工程做好了技术储备。

14年来,过程虽然曲折,但一切都是值得的。6月30日通车后,徐国平特意驱车深中通道,成为开通后的首批体验者。看到桥上不断有车辆从两侧驶过,徐国平激动地发了一个朋友圈:“开通8个小时的深中通道,晚上11点双向八车均堵车!交通量爆满!”

作为连通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将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两地携手进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

“深中通道的开通是两岸老百姓期盼已久的事情。”徐国平说,看到深中通道开通后马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他最舒心的一次“堵车”。

入行30多年

主持国家重大工程20余项

看到深中通道通车的消息,余杭中学陈忠法老师很是激动,在微信上向老同学发去了祝贺。

陈忠法回忆道,他和徐国平同岁,1965年出生,都是1982年从余杭中学毕业的。那时高考恢复5年,大家都铆足了劲,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1982年,徐国平考入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学院),攻读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后被学校保送推荐上研究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年轻人。1990年硕士毕业后,徐国平满怀激情地加入了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从事技术设计。很快,他迎来了第一个实战项目——琼海至万宁的高速公路设计。从此,开启了他人生交通建设事业的漫漫征途。

入行30多年,徐国平从高速公路的小型结构桥梁做起,一步步成为主持特大桥、隧道设计的总负责人,现任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桥梁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也是业内公认在桥梁和隧道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工程大家”。

这些年,徐国平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湖北鄂东长江大桥、广东虎门二桥、湖北阳逻长江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20余项,还主编了标准规范5部,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5项、全国优秀设计金银奖5项,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特大桥、隧项目的磨练,让徐国平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成长为我国交通领域的中流砥柱。虽然主导的“超级工程”不胜枚举,但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对于徐国平来说意义非凡。他坦言:“能在退休前参与这样一个跨时代的工程,此生无憾。”

接下来,徐国平将带领团队对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性举措提炼总结经验,为我国后续“超级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