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濮玉慧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昨日,“趣卫良渚:遗址保护修复体验官活动”在良渚古城遗址举行。12名公众体验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通过体验式、互动性、开放式的方式,先后参观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了解遗址保护工作的日常。

良渚古城遗址本体上有一种常见的生物病害是蚁狮巢穴病害。蚁狮是一种肉食性昆虫,它在土中挖出漏斗状的陷阱来诱捕猎物。这一方面破坏了土遗址的外观,另一方面导致土遗址表面疏松,加快了遗址风化的速度。利用昆虫观察盒、生态蚁巢,体验官们分组观察了蚁狮的形貌及捕食等生活习性,探讨防治蚁狮破坏的办法。

土遗址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同时也离不开一件件细致的具体工作。通过观察并防治蚁狮这一小小的“破坏者”,体验官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土遗址保护的不易。

离开实验室,体验官们前往南城墙遗址,仔细观摩了原状展示的土遗址。这里也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唯一一处真实展示五千多年前城墙的剖面展示点。这种展示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物的原始信息,帮助体验官们更好地了解良渚古城结构、城墙建造工艺。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南城墙遗址半开放保护方式及多年来卓有成效的保护效果也给体验官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北门实验区,工作人员向体验官们介绍了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的常见类型,并带领他们识别实验墙上的病害、填写病害记录卡片,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体验了夯筑、土遗址修复及微生物病害的防治。针对实验墙的裂隙,体验官们还尝试了从筛土、称量、调配,到填补、整平的修复全流程。整个过程中,体验官们全神贯注,如同对待真实文物一般一丝不苟,用耐心完成了模拟土遗址的保护修复实践。

本次活动创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新玩法”,通过组织开展实地参观、知识问答、保护体验、模拟修复等寓教于乐的体验活动,让社会公众更深入了解了遗址价值,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下一步,良渚遗址管理区还将陆续组织开展文物监测保护体验活动,持续增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做到在体验中感悟保护魅力,在参观中了解遗产故事,在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