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傅敏 卢佳骏 吴斌 应可依 王珏睿 朱晨皓 朱解语 刘丽雯 沈昊宇 张瑚滢) 受梅雨期集中降雨影响,6月19日起,苕溪流域的降雨量超350毫米,比去年同期多了230余毫米,东苕溪瓶窑最高水位6.87米,余杭最高水位8.42米,给防汛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这场大考中,余杭上下闻“汛”而动,无数党员群众扎根一线,或指挥调度抢险救援,或协调转移人员安置,全力做好各项防御措施,仅“百米一人”巡塘一项,先后共计有近3000人参与。
一场又一场暴雨中,一次又一次除险时,他们模糊但坚定的身影,筑起守护家园的最强防线。
防汛抢险显担当
万景村志愿者火速封堵围堰
6月27日17时,万景村西墩闸口附近围堰破堤,万景村立即召集了30余名党员志愿者组成抢险队伍迅速行动,赶往围堰缺口。得知消息的万景村党委书记陈荣伟也不顾自己脚部受伤,拄着拐杖赶到了现场。
历经20多分钟的努力,西墩闸口围堰缺口终于被堵上,队员们刚想松口气时,又传来九曲湾区块外围围堰破堤的消息,队员们忙不赢休息,迅速转战九曲湾片区。
九曲湾围堰缺口近40米。队员们身穿雨衣,手持铁铲和锄头,冒着滂沱大雨,一步步靠近围堰缺口。他们先是在缺口周围搭建起简易的防护设施,防止河水直接冲刷缺口边缘,造成更大的破坏。随后,队员们分成若干小组,开始有序地传递沙袋,进行封堵工作,持续奋战40分钟才将九曲湾区块最大的缺口堵住。
封堵口地形复杂,难以通行,但面对险情,队员们毫不退缩,硬是挤过狭窄的通道,完成了封堵任务。“都是硬着头皮上,如果出现大范围破堤,下游300多户村民都会受到影响。”万景村工作人员杨靖赟说。
在应对险情的过程中,万景村充分发挥了微信群的作用。在梅雨季节到来之前,村里就建立了微信群,并提前进行了动员和准备。一旦有险情发生,村里便通过微信群发布通知,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援。万景村还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每个河道都配备了由村委会工作人员、警务站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巡逻队伍,每天进行两班倒的巡查工作,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险情。
一家四口齐上阵
巡塘责任代代传
自6月23日东苕溪瓶窑站水位达警戒水位5.66米后,我区随即启动西险大塘、南北湖围堤“百米一人”巡塘工作。王雪美一家四口都是余杭街道、村社的防汛工作人员,当天齐齐接到了防汛任务。
中午11时许,王雪美没来得及吃上几口午饭,便收到了临时巡塘任务。她拿起探杆,前往村子里的新北塘,两个女儿也紧随其后,加入了巡塘行列。王雪美用探杆拨动杂草丛,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隐患,同时向女儿们传授巡塘知识。
王雪美和爱人王新根都是土生土长的下陡门村人,拥有10多年的防汛经验。两个女儿从小耳濡目染,也迅速成长为防汛战线上的得力助手。
“我们家有三个党员,危急时刻要出自己一份力,用小家的力量去守护大家的家园。”王雪美女儿王莹说。
这两天,王雪美一家四口都驻守在不同的点位,一待几乎就是一整天,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吃饭。但越在艰难时刻,他们越是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传承着巡塘的使命和责任,守护着“我们的家”。
看水流 听水声 做标记
74岁老党员巡塘护堤办法多
在余杭街道溪塔村,有位党龄40多年的七旬老党员,通过自己巡塘的“土办法”,和大伙儿齐心协力找出渗水点,守护村庄平安。
“这个水不对了。”何叶根和同伴们在背水坡巡塘时,看到一股湍急的水流从坡上流下,凭着多年巡塘的经验,他上前一看,果然发现了渗水点。于是,他拿着竹签做好标记,方便退水时修整。
“哪几个地方容易渗水,心里要记牢了,每一次发大水的时候,都要到这几个薄弱的地方来看下。”何叶根说。
尽管雨势有所减弱,但何叶根的巡塘工作仍在继续。他们来到东塘庙附近,何叶根又蹲下身子,拿出了另一个绝活儿——听落下的雨声。很快,他便察觉到又有一处隐秘的渗水点,熟练地做好标记。
“下雨的雨声和渗水的声音不一样,这个水声不太寻常。”何叶根说,“只要水不退,我们是不会放松警惕的。”
对于余杭人来说,防汛不是一时一刻的工作,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是代代传承的本能。
石门水库 “守库人”
筑起防汛“隐形堤坝”
近些天来,在瓶窑镇的石门水库,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年过六旬的水库管理人员,在坝边穿梭巡查的身影。作为20多年的“守库人”,为保障水库汛期安全,每天在岗超过20个小时成了朱达明的日常。
“现在是特殊时期,水库大坝、启闭设备、两侧护坡、周围山体等都是我们巡查的要点。”连日来,朱达明每隔两小时沿着水库步行巡查一圈。
因为石门水库库区范围较大,地形复杂,朱达明巡查一圈下来几乎要花一个多小时,在值班室稍作休息后再启程,每日环绕水库八圈以上。
6月21日起,区林水局的两名年轻同事也加入巡查队伍,“我主要负责白天的巡查,其他两名同事开展夜间巡查,确保库区24小时值班值守。”尽管如此,朱达明也主动留守在值班室内,通过电子监控设备实时掌握库区情况,每天坚持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
“石门水库和周边村庄的安全息息相关,守好水库是我的职责。”朱达明说,“只要工作需要,我都会坚持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