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杰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比拼的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胜人一筹”,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先人一步”,谁能让科技成果率先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谁就能占得先机。
余杭是全省创新平台最聚集、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余杭应该做、必须做、可以做好的事。
5月31日,余杭启动建设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在加快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成果转化首选地和未来产业新高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们常用“沿途下蛋”一词,来比喻“科研—转化—产业”这条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放眼全国,各地都在纷纷探索“沿途下蛋”机制创新:深圳“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让“穿实验服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交流中就解决了”;上海探索“研发+制造”协同转化模式,为好的转化项目适配好的发展空间;合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路径多元、因地制宜,关键在于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下“金蛋”需要“金窝”,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就是余杭为之江实验室这只“金凤凰”准备的“金窝”。
从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发布,到之江实验室同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签订共建协议,再到科技协作员和成果转化员结对……一份打造开放、包容、和谐、有序创新生态系统的路线图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下一步,我们要以打造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为起点,紧紧抓住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期”,瞄准颠覆性技术、原创性科学成果,用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积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持续融通互动各类创新主体、各种创新要素,强化主体和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高效协同,充分发挥出创新生态圈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平台作用,在“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贯通上走在前,在“成果—转化—服务”体制破局上走在前。
期待未来“金凤凰”在“金窝”里下出更多“金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