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本报开设了《奋斗有我 建设新中心》专栏,聚焦余杭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讲述他们在余杭大显身手、奋发进取、各尽其才的故事。今天,带大家认识一位白手起家的“蔬菜大王”,看他如何从菜市场商贩进阶成“大国农匠”。
(记者 王媛媛 金于城) 夏至刚过,大家餐桌上的绿叶菜有些什么呢?白菜、青菜、木耳菜、生菜……只要是市场上的常见叶菜,都有可能出自杭州“蔬菜大王”何林海之手。
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位于良渚街道新港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450亩,是杭州目前最大的叶菜功能区,也是杭城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之一。何林海是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年获评“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在麟海农业数字农场里,记者见到了44岁的何林海。他正骑着“小电驴”穿梭在田间地头,看看丝瓜苗、黄瓜藤等应季蔬菜的长势,皮肤晒得黝黑。
“搞农业就是要扎在地里,一定不能偷懒,土地是最诚实的,种什么瓜就会结什么果。”说着,何林海带记者走进水果黄瓜种植区,他随手从藤蔓上摘了几根,“尝尝看,这是我们通过数字化管理种植的水果黄瓜,生长期是普通黄瓜的3倍,需要浇多少水、施多少肥都靠数字化。”
在农场7800平方米智能化连栋大棚里,安装有肥水一体化喷滴灌、智慧物联网、土壤监测等设施,仅用一部手机就实现了蔬菜生长过程中的精准管理。
移步到叶菜种植区,从育苗、播种到移摘、收割,甚至连翻耕、浇水等环节,全部实现了“机器换人。“我们以前干农业,根本想不到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种菜……”聊到数字化种菜,何林海一连说了好几个“想不到”。他与蔬菜打了半辈子交道,在杭州蔬菜领域摸爬滚打27年,一步步从菜市场商贩变成“蔬菜大王”,还被授予“大国农匠”称号。
1996年,16岁的何林海从江西婺源来到杭州谋生计,在杭州城站附近走街串巷做菜贩。2002年,他在萧山做起蔬菜批发生意,那时的他经常去田间地头和菜农打交道。何林海勤奋好学,经常向菜农请教蔬菜种植方法,日积月累便掌握了基本技巧,心中还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自己种菜,还要种出名堂来。”
说干就干。2010年,何林海敏锐地洞察到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发展潜力,于是在新港村承包了50亩土地,着手创建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他笑着回忆初到良渚时的情景:“那时候,我还是个年轻小伙子,我说要种地,村里的邻居都笑了,最开始是没人相信的。”
何林海肯下苦功,喜欢钻研农业新技术。14年时间,麟海农业从当初的50亩土地发展到目前的1450亩,成为杭州最大的叶菜功能区,涵盖蔬菜、水果、水稻、小麦种植及水产养殖,日均上市叶菜22吨,年产蔬菜7800吨,年销售额达5200万元。2016年,麟海农业成为杭州G20峰会食材保供基地,并荣获浙江省科技示范基地、浙江省放心菜园、国家级示范化合作社及全国农村创业园区等荣誉。
近年来,何林海建立起省级田间学校,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户和农创客。眼下,麟海农业数字农场里种植的“共富玉米”也迎来了成熟期。“我们出土地、种子、技术和肥料,农户只需要出人力。玉米成熟后,农场与余杭区慈善总会进行合作采购,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何林海介绍道,通过开展“蔬菜种植共富行动”项目,采用“慈善组织+基地+农户”服务模式,可以让农户通过自己的双手增收,大伙儿一起共富。
“我希望能把好的经验传授给更多农户和农创客,带着大家一起把蔬菜产业、农业产业做得更好。”何林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