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徐媛 记者 陈玮铭 通讯员 周磊) 在商场、小区、餐厅等公共场所,我们总能看到或大或小的儿童淘气堡,蹦床、滑梯、海洋球……那是孩子们的天堂,可以尽情释放童真与活力,彩色的泡沫地板上印着欢快的脚步,童年或许就该这样,无忧无虑。
位于文一西路的利尔达物联网科技园大楼里,也有一个“儿童淘气堡”。在这里,9岁的小雨(化名)也留下了一排脚印:有些前半部分深凹,后半部分平坦;有些左半边出现明显轮廓,右半边脚的痕迹悄然不见;还有些脚印只出现了一个点的凹陷……
这些脚印之所以大小不一、深浅不均,是因为小雨患有先天性脑瘫,有尖足步态的问题。小儿尖足是脑瘫的一种表现形式,尖足即孩子站立时足尖着地,两腿交叉,医学上谓之“剪形步态”。
“你站那里,我站这里,我一边拍球一边跑过去找你。”小雨对奶奶说,笑声清脆悦耳。
小雨的奶奶告诉记者,五岁时,小雨走路都是脚尖着地,脚跟无法触及地面,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那时候她走路总是向前冲,只有脚尖能踩到地面,脚后跟完全落不下去,鞋子被顶破了几十双,每走十步就要摔倒一次。”
好在尖足只要及早治疗,大部分孩子是可以治愈的。2021年9月,小雨来到程天科技康复中心,这里也就成了她的“儿童淘气堡”。刚进行康复训练时,她穿着矫形器,在爷爷奶奶的搀扶下才能勉强行走。
经过近三年的坚持与努力,如今的小雨已经能够独立行走,脚跟也能基本接触到地面,她的骨盆和膝关节活动能力也接近正常。
程天科技康复中心康复师刘笑颜见证了小雨的蜕变:“现在她走和跑都没有问题,想停就能停,不怎么会摔倒了。”
去年9月,小雨开启了小学校园生活,她与同龄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尽管有些体育项目对她来说较为吃力,但她仍坚持参与。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兴奋地与家人分享:在学校学了哪首歌、跳了哪段操,和哪些同学一起玩了哪些游戏……
在家人的鼓励下,小雨不懈坚持着:每天在家使用专业康复跑步机锻炼30分钟,再去蹦床上练习跳跃20分钟;每周去程天科技康复中心进行2-3次外骨骼康复治疗。
高额的康复医疗产品如何走进普通家庭?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应用场景,程天科技共有5个系列外骨骼产品,能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实现站立训练、步态训练、位置转移。目前,其核心产品已走进全国超600家医院,为30万名残障人士带去希望。
那么,外骨骼康复治疗一年到底需要花费几何?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小雨的妈妈李安(化名)。
据李安介绍,小雨在5岁之前,康复训练加辅助器具的花费就已接近70万元,主要分两类:一是在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每月约15000元,还有一些中医康复治疗,费用在十几万元左右,连续两年的治疗花费近50万元;二是矫形鞋、护膝等辅助器具的花销大概在20万元左右,一双矫形鞋价格4000多元,每6-8个月就需更换。
记者了解到,程天科技康复中心的康疗课程标准约为200元/课,租赁或购买外骨骼产品均可,租赁的月费用约为4000元,购买费用大致在7万至8万元。无论是选择租赁还是购买,中心都会安排专业的康复师上门培训,根据家庭现有器材情况和个人身体素质,提供相应的训练指导,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最适合的康复方案。同时,一些城市的医保系统也在逐步纳入外骨骼等相关设备的支付项目,为患者提供经济支持。
“除了康复中心的平价康复课程之外,区残联每年会给我们上万元补助,村里每月也会提供困境儿童补助,幼儿园免了保育费,小学免了餐费,这些福利政策对我们帮助很大。”李安说,这三年来,小雨康疗的实际费用在3万元/年左右。
【阅读延伸】
在区残联发布的全周期康复训练补助条款中,针对使用康复器具、新开发外骨骼机器人以及使用智能康复软件系统和专业设备进行康复训练的,按课时或次数会给予相应补助,余杭户籍、年龄在70周岁以下、有康复意愿和康复价值的持证残疾人均可享受此条款补助。
据统计,2021年,我区共有164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训练补助,2022年增至207人,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跃升至266人。与此同时,余杭区市级定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也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3家。
一直以来,区残联联动区科协等单位,依托“世界孤独症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点,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健康科普讲座。此外,余杭区还推出了“健康进社区,康复进家庭”等主题活动,以健康知识课堂、高科技助残辅具体验等方式,为残疾人群体等提供科技辅具知识普及、适配等便民服务,累计参与人数超1.2万人次。
在余杭,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和小雨一样,享受到平等教育、平等成长的机会,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拥有健康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