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 朱云岚 景宇) 昨日,在区城市管理指挥保障中心,记者看到了余杭数字城管系统,三块智慧大屏上分别显示着人工巡查、视频巡查、无人机巡查的数据和画面,形象地展现了余杭城市管理向数字化、精准化、智慧化治理的转变。
据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指挥保障中心金建平介绍,在城市管理日常巡查中,移动人工的离地巡查距离是1米,固定点位摄像头视频巡查是10米,而无人机巡查离地距离可达100米。更广阔的高空视角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以往城市中人工巡查难以到达的区域,比如高架、地铁、河道周边复杂环境,无人机都可以轻松巡查。
通过“空中发现-问题上报-立案批转-处理反馈-事件核查”流程,工作人员可及时发现道路两侧的暴露垃圾、渣土倾倒、河堤破损、水域不洁等问题,快速响应启动综合治理运转机制,形成“无人机天上巡、数字城管网上看、执法人员地上查”的空地一体化管控闭合圈。
余杭境内有杭州西站、运溪高架路、瓶仓互通等交通枢纽和道路,还有余杭塘河、苕溪、闲林水库等水域以及地铁线路。针对“三高两水一地”(“三高”即高铁、高速、高架,“两水”即河道、湖面,“一地”即地铁)等场景,开展空中巡查已成为常态。
利用无人机时效性强、飞行范围广、灵活安全等优势,空中巡检巡查有效破解了工作量大、耗时长、覆盖面不足等难题,打破空间、地域等环境制约,更快速有效地应对城市治理需求。
自2023年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全面推广无人机运用,在12个镇街各配备了1套无人机自动机场和2架机动无人机,以满足日常巡查、应急处突等需求。去年4月以来,无人机平台流转数字城管系统案卷21215件、余智护杭系统案卷9821件,累计提供有效数据31036件。
在余杭,无人机巡查还应用于交通道路养护、基层社会治理等场景中。
在区交通运输局看到,工作人员打开综合交通管理平台,点击“智慧服务”板块,就可以轻松调取无人机巡查视频,查看G235国道新海线的道路画面。
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信息中心郑海君告诉记者,无人机巡查道路交通养护,主要是巡检路面破损、绿化带黄土裸露、设施损坏移位、暴露垃圾等,可提高日常道路巡查效率,减轻人工巡查的劳动强度。
今年,区交通运输局将道路健康智能AI巡检系统运用到养护管理,在公路养护巡查车上搭载高清摄像、算法智能识别等设备,将高精度无人机应用于道路巡检,定期对国省道、重要县道开展巡查,形成全路段实景照片数字档案,自动形成问题工单,实现日常道路养护降本增效。
为以上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持的,是位于仓前街道的浙江这里飞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依托低空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操控人员24小时值班响应飞行巡查需求,开展无人机空中巡查。
截至目前,“这里飞”共划设56条常态化巡查航线,航线总长度超1000公里,覆盖区内全部城市化管理区域,达165.621平方公里,以及部分非城市化管理区域。
这家专业从事低空无人机运行服务、空域智能化管理及低空应用系统集成的高科技企业,其自主研发的低空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可以实现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航线规划、任务计划管理和飞行操控等,支持实时数据回传、事件识别和推送、成果归档等功能。
目前,“这里飞”已与杭州市智慧化数字城管平台、余杭区综合交通管理平台、“余智护杭”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等完成系统数据对接。
截至目前,“这里飞”已累计完成巡查飞行37000多架次,有效推送巡查事件40000余起,构建余杭区“空中发现-算法识别-平台推送-协调处置-系统反馈”的智能化感知和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探索全域巡查巡检和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治理。
“这里飞”商务总监孙纪阳介绍,公司将携手区内相关企业,完善快速响应机制,构建全域覆盖的低空服务网络,在余杭率先打造低空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低空政务应用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