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王媛媛 通讯员 陈一霖) “感谢您上次把它放生在这儿。”近日,区林水局森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地总站副站长陈一霖收到了一条微信。一个多月前,他和市民联手救助的受伤鸟儿竟然有了“暖心后续”:这只鸟居然经常回到放生地徘徊。
今年4月,周女士在五常街道一小区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鸟。这只鸟巴掌大小,背部呈褐色,淡粉色的颈部上布满白色细小斑点,神似一条“波点围巾”。
因不知道该如何救治,周女士电话联系了区林水局。工作人员从周女士发来的图片基本判定,这是一只珠颈斑鸠,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指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一般栖息于有稀疏树木生长的平原、草地、低山丘陵,也常出现在住家附近。
工作人员马上赶赴现场,发现这只斑鸠较虚弱,虽然身上没有伤口,但也动弹不得,几乎丧失了自主行动能力。双方顺利交接,受伤的鸟儿被带到了区野生动物综合救助服务中心。
使用针管注入葡萄糖,悉心喂食喂水……到了第三天,经过妥善治疗的斑鸠慢慢恢复健康。“周女士非常关心斑鸠的情况,我们也考虑到鸟儿适应了自然环境,决定把它送回到原小区放生。”陈一霖说。
救助近一周后,幸运的小斑鸠踏上了回家路。在周女士和工作人员的保护见证下,它灵活地钻进草丛,回归到自然的天地。
放生之后,周女士经常在家附近看到这只斑鸠,每天上下班路上也多了一份“幸福的羁绊”,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则感谢信息。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市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据了解,当前我区野生动物救助收容数量月均有30余起。
为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助能力,2023年,余杭区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占地约4亩,现已完成救助任务150余起,救助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8起、救助收容动物43头(只)。
“最近天气炎热,市民朋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行动不便的野生动物,可以首先目测初步判定它是否受伤,若野生动物出现在路上或烈日直射的环境中,可以戴上手套或其他隔离物,将小动物转移至周边阴凉处。”区野生动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发现因迷途、受伤、病弱等原因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可以拨打110,专业人员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