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才根(左)指导吴绍庭(右)做竹编

不秋草竹木加工厂

竹编舞龙的部分设计图

青山村是远近闻名的“艺术村”“人才村”,位列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村里的年轻人含量极高,职业类型也不尽相同,有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还有做乐器的匠人等。临近端午,擅长竹编的村民俞才根要和青年艺术家共同造一条有乡村特色的舞龙。

(见习记者 金一清 记者 陈玮铭) 《赋丹霞下寺竹》诗云:“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诗中的“不秋草”,其实是竹子的雅称。今年57岁的俞才根是黄湖镇青山村村民,也是非遗竹编手工艺人,他给自己的竹木加工厂取名为“不秋草”。

说起这个厂名,俞才根笑着摆摆手说:“我哪能取出这么文绉绉的名字,是来我这里学习竹编的大学生取的,我觉得好就用了。”

青山村三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79.9%,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村民们靠山吃山,竹子一度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竹编技艺在这里盛行。

舞龙是青山村庆祝端午佳节的保留节目,为了体现乡村特色,今年制作竹编舞龙的重任交给了俞才根和青年设计师们。

这些青年设计师来自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由教师曹斌华牵头,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竹编舞龙的前期设计。

2017年毕业于该专业的吴绍庭是曹斌华的学弟,听说这个竹编舞龙共创设计项目后,吴绍庭也加入进来,主要负责设计的完善和落地。

由于竹编技艺对经验要求较高,很多工序都要从头学起。“对我来说,开丝最难,刀刃紧贴竹丝,一只手捏住柔韧的竹丝两边,一只手还要精确地操作刀刃不走歪。”吴绍庭说,除了开丝,还有竹子的切割、抛光、打眼和弯折等工序都得求助于俞才根。

自1982年起,俞才根拜师学习竹编,3年后成为篾匠。伤痕累累的右手见证了他在竹编技艺上的精进之路,但他对这些伤疤并不在意:“这都是小意思,竹丝曾经贯通过我的手指,被刀切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推广竹编文化、创新竹编文化、丰富竹编产品,俞才根经常向吴绍庭请教艺术设计方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做竹编,做的最多的是竹筐、竹鞋等日常用具,图纸就在脑子里。现在我学会了看设计图,脑子里已经有了设计理念。”俞才根说,“传统的竹编产品已经和市场脱节,现在市场更看中艺术性、观赏性。”

去年9月,俞才根竹编制作了一个展现富春山水流水飘逸意境的艺术装置,放在了亚运会分场馆桐庐马术中心的运动员餐厅里。这是俞才根的作品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他明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艺术不分国界”。如今,俞才根在制作竹编工艺品之余,想的更多的还是竹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记者眼前的龙首还未完成,但可以看出设计者利用了竹制材料的柔韧性,通过舞龙行进时产生的震动,巧妙地完成了龙嘴部的开合。

吴绍庭还借鉴了舞狮传统,将舞龙的眼睛做成活动式,通过托举者的操控,可以自由闭合。龙身两边悬挂有一排响板,可以在上面写祈福文字。随着舞龙行进,响板发出悦耳的声音,把美好的祝福也传播出去。

像俞才根和吴绍庭碰撞交流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例子,在青山村比比皆是。一个青年设计师和一个传统手工艺人,他们的命运因为青山村发生了交汇。

“吸引青年入驻青山村,说到底还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我见到了未来乡村的模样。”吴绍庭说。

在青山村,生态顾问、美学顾问是乡村建设不可回避的一环。在新老村民的共同商议下,“传统之上的未来”也成为青山村一以贯之的艺术乡建美学标准。“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实用主义”让乡村的传统文脉和民间技艺得以保留,也为现代艺术设计融入乡村生活明确了方向。

“让艺术融入村民生活,吸引村民主动参与,是千万工程背景下艺术乡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黄湖以打造‘乡村艺术旅居目的地’为目标,通过文化引领、人才领航和产业带动,帮助村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获得经济的实惠和精神的丰收。”黄湖镇党委委员俞洲洋说。

自2003年浙江开展“千万工程”开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如今浙江大步向前,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未来乡村”建设。青山村作为创建名单中的一员,新旧村民们共同协作,在思维交流碰撞下不断推进乡村的创新发展。

在临时工作室内,竹丝在吴绍庭的手上显得十分听话,上下翻飞的竹丝很快就将龙首的空缺填补了起来。

屋外,细雨霏霏。屋里,热火朝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