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晨阳)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在余杭的绿色篇章中,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每一株植物的摇曳、每一声鸟鸣、每一次昆虫的振翅,都承载着生态的智慧与故事,共同编织着余杭生态文明的华丽乐章。

绘就多样性繁荣地图

为摸清余杭的“绿色家底”,2022年11月,余杭启动了历时一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委托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7家科研单位组成的联合体,组建近200人调查团队,进行全区域、全类群、全网格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

随着调查评估的推进,一张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地图被一点点描绘出来:1189种陆生高等植物、354种鸟类、46种陆生哺乳动物、64种两栖类和爬行类、98种昆虫、58种内陆鱼类、108种内陆浮游生物、95种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还有138种大型真菌、56种内陆周丛藻类……共计发现并记录了2206种各类群物种,野生及城市植物群落植被类型16种。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大自然的低语,是生态系统的律动。

此外,余杭还积极构建生物多样性常态化调查评估机制,先后与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在北湖草荡、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东明山森林公园等点位,开展多种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详细排摸生物多样性本底、威胁因素和保护状况。

去年年底,经过专家学者鉴定,在径山等地发现了前所未见的新物种——华东林猬。相信,这张生物多样性地图还将不断有新内容被标注。

谱写生态和谐新篇章

余杭不仅以科学的笔触,细腻勾勒了生态版图,摸清了“绿色家底”,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地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三年前,余杭发布全市首个区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构建了一个集保护、恢复与利用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打造了一个跨部门、跨区域的高效协作网络,并精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结合“碧水安澜工程”等,我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决捍卫生态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众多珍稀物种得以在余杭“落地安家”。

以北湖草荡为例,这里曾出现洪水积淤、外来植物入侵、土壤旱化等问题,导致水域面积萎缩、水岸生态系统退化,经过生态专家和技术人员前期分析研判,认为必须实行因地制宜的修复、干预和保护。

2022年10月,作为“碧水安澜工程”的一部分,北湖草荡湿地生态修复助力鸟类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包括一期生态修复项目、二期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通过地形营造、彻底清除入侵物种、控制水深、补植植物等措施,恢复原生景观,并借鉴自然保护区理论中常用的圈层式保护模式,在项目初期便构建起“核心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合理利用区”的规划格局和保护利用模式,以屏蔽外界不良生态的干扰,对场地内部原生湿地进行保护和过渡。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一期生态修复项目全面完工后,北湖草荡生态环境修复提升面积70.5万平方米、水系治理33万立方米。北湖草荡一改之前水域退化等现象,华丽变身成湖泊密布、水网纵横、生机勃勃的生态湿地,增添了34个鸟类新记录,其中包括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种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1个浙江省鸟类新记录,也成为首批“浙江省观鸟胜地”,余杭北湖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该项目获评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在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余杭始终坚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初心,立足实际,量身定制独特的治理方案,让山水林田湖共舞,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新标杆,更成为余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生态红利共享绿色实践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不仅体现在不断刷新的数据上,更在于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2023年,余杭生态环境满意度在全省排名中大幅提升,上升位数居全省各区县第二。余杭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收获满满:丰富的生物资源如同大自然的恩赐,提供了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源,人们在这里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

在杭州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绿色未被遗忘,反而更加鲜明,生态福祉化作百姓身边的一抹绿意,城市与自然的边界模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活更显诗意。

一直以来,余杭十分注重科普教育,通过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凝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力。日前,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拟命名2024年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名单公示》,其中就有“杭州长乐林场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

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长乐林场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的原则,依托百年林场资源优势,打造森林教育大课堂,将基地建设成为弘扬和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余杭实践样板。

余杭的生态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歌。当新物种“半圆形胶孔菌”在余杭的土地上生长,“华东林猬”在径山林间轻盈跃动,“苕溪鱲”在水中闪耀着宝蓝色的光泽……它们不仅是科学的新知,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读本,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爱护之心。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余杭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之美、幸福之感皆源于对生物多样性的珍视与呵护,这正是建设生态文明之都的新中心的真谛,也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