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丽雯)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汶川大地震至今引人追思。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浙江早早就在努力以数字技术帮助四川防灾减灾。而甘孜州稻城县,正是浙川两地携手,借浙江数字智慧防范灾害风险的一个典型。

稻城,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是让人一眼爱上,一生铭记的地方。稻城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呈现点位数量多、分布区域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自余杭与稻城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余杭区支援稻城县工作队高度重视防范灾害风险,用数字技术防灾减灾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群山中搭建“CT射线”

2021年,经过多番论证与考察,稻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余杭支援稻城工作队达成共识,启动对口支援项目——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

这个项目将数字化手段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仿佛为高原编织了一张扫描监控网,因此,它又被形象地称为“稻城高原CT”项目。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力量,正是总部位于余杭的杭州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鲁尔物联进驻后,在高原群山间展开实地勘探,全面梳理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并科学建立“隐患点风险数据库”,使用空天地立体化技术手段布下了智能传感的“天罗地网”。

“‘稻城高原CT’项目覆盖了全县148个隐患点位,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507套。其中,雨量计149套、预警广播148套、泥位计53套、裂缝计65套、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40套、断线报警器18套、倾角仪34套。”鲁尔物联联合创始人阮建敏介绍道,这些遍布的“CT射线”为“稻城高原CT”项目的投入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每个隐患点都布置了感应器,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是泥位计,有的是裂缝计。”稻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多登告诉记者,“在安装过程中,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在噶通镇的石卡营沟处,连摩托车都开不进去,只能靠人力将材料、仪器等一点点搬运上去。这样的地点在稻城县还有很多,加上高原气候的影响,安装难度可想而知。”

数字化赋能“CT的大脑”

基础设施安装测试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开发“万物互联”的监测预警功能,将所有信息汇聚至平台枢纽,形成从点到面的立体综合监测体系。

2022年5月,覆盖全县的动态监测站和室内指挥中心建成,“稻城高原CT”项目正式投入运行。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这套系统综合运用5G传感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掌握地下和地表岩土圈层形变状态,实现“一图总览”“一屏汇聚”“一键处置”等功能。13个乡镇均配备4G单兵图传通信设备,有202名地质灾害监测员进行日常监测,形成“空中看、地面巡、地下测”的立体综合监测体系。

同时,还建立了“四色管理”模式,通过算法模型开展地质灾害发育变形研究,将危害程度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分别对应“红橙黄蓝”四色呈现地质灾害风险态势和实时预警信息。

“防治地质灾害允许误报警,但绝不许漏报。”阮建敏说,一旦出现风险预警信息,维护人员、网格员、巡查员将立即赶赴现场排查核实,平台也将及时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前整治风险点,避免部分灾害的发生,如短时间内无法治理的,也可以及时疏散附近村民,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心系雪域高原,共叙山海情深。“高原CT”项目是余杭和稻城跨越山海合作的智慧结晶,已成为四川省首个地质灾害预警项目,并被纳入自然资源部地质云平台。

依托余杭的数字经济优势,“稻城高原CT”系统构建了高原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通过变部分点位为全县覆盖、变单一“人防”为“技防+人防”、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警”,实现灾害防治的全域覆盖和高效管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