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云岚 高庆洋) 一枚小小的芯片,被称作“现代工业的粮食”,是信息技术产品最重要的基础性部件。从手机、计算机,到高铁、电网,再到物联网、大数据……都离不开芯片。当今智能计算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性能算力资源稀缺,对AI基础设施提出了新需求。
在指甲盖大小的微小之地,布局上亿根晶体管和数公里长的导线,研发高性能国产AI芯片,其工艺难度相当于在一根头发丝直径万分之一大小的地基上,建起高楼大厦……如此集高精尖科技之大成的芯片,是大多数现代电子产品和新兴技术的“心脏”,也是当前全球高科技领域较量的焦点。
进迭时空(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位于五常街道,是一家面向智能机器人、数据中心等未来应用场景,布局研发RISC-V高性能CPU核、CPU芯片等产品的公司。
在进迭时空研发部,就集聚了一批“发丝上建高楼”的高端芯片设计制造人才,43岁的杨军博士就是其中一员。
见到杨军时,他正与团队成员讨论计算芯片架构和模块。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进迭时空已成功研发基于下一代指令架构8核RISC-V的高性能AI终端CPU,近期就会正式发布。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ARM同等级CPU,这颗CPU具有更高性能、更低能耗等优势,可服务物联网设备,如电脑、机器人、工业场景等,突破了困扰信息产业多年的“国产芯”技术空白。进迭时空自主研发的国内首颗8核RISC-V AI CPU于2023年12月一次流片成功,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
从设计到量产,芯片要经历关键的“流片”,即按照设计图纸在晶圆上进行蚀刻,去检验每个工艺步骤是否可行、电路是否具备所需性能和功能。流片成功,就可以据此量产芯片,反之,则需找出原因,再次优化设计。
“为了保住流片环节的成功率,我们唯有在设计层面追求极致,反复改版、反复测试,不漏过一处细节。”杨军表示,团队研发的RISC-V新架构,可以把芯片做得更小、性能更高、功耗更低。
为了早日研发成功高性能、低能耗的国产芯片,杨军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们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需要花大量时间持续学习大模型、智能计算等新知识。只有平时多花时间、多花精力,才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他说。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数字底座,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支撑。小小芯片精密度如同微缩版城市,无数纳米级的元件“屋舍林立”,电路线路“阡陌纵横”,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芯片才能赢得未来AI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动权。像杨军一样的“芯青年”从不逃避、从不放弃,一路奋力追赶,让国产芯片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芯”的发展,依靠的正是这些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