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项目导向,双招双引持续发力。一是锚定主赛道,坚定不移抓招商。积极招引一批贴合产业定位、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累计接待重要客商200余次,赴北、上、深等城市接洽各类项目400余个,成功招引中国国家话剧院数字剧场产业综合体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全年参加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104个,总投资额578.7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4个,20至50亿元项目6个。二是聚焦选育用,步履不停引人才。聚集“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自主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2名。全年新引入领军人才252名。26个项目通过2023年余杭区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活动,其中3个项目被确定为重点推荐项目,数量位居全区前列。三是助力加速跑,靶向服务拼上市。积极落实“凤凰计划”,以科创型、成长型、高新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上市,目前共有在库上市培育(后备)企业40家。5月8日,杭州经纬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登录创业板。

(二)突出特色引领,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数字文化产业方面,立足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构建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完善梦栖小镇2.0产业规划及布局,集聚800余家数字文化类企业,202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增速超 30%。良渚数字文化社区获国家文旅部、商务部授牌,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生命健康产业方面,着眼于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高地,深入推进创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精准诊疗等领域的生命健康产业培育。目前聚集生命科技企业400余家。2023年,良渚生命科技小镇上榜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园区榜30强,并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生物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人民网“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总部经济方面,积极开展杭州市、余杭区总部企业培育工作,已认定市级总部企业5家,区级总部企业16家,全年新增认定市总部企业5家、区总部企业3家。

(三)围绕中心部署,要素保障持续强化。一是城市更新多点开花。全域启动9个工业用地有机更新项目,通运路以南、好运产业园有机更新项目已全面开工。其中,通运路以南地块四项目成为我区首个“拿地即开工”工业用地项目。积极推动杭锅、千年舟、云宸智谷等地块更新,其中云宸智谷项目已于9月开工建设。二是土地出让硕果累累。从前期做地、招商对接、服务保障三向发力,全年累计完成土地收储19宗1383亩,完成收储率186.14%,完成土地出让16宗。其中,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完成全年任务394.38%,充分释放良渚辅城发展红利和土地价值。三是楼宇经济拔节生长。以特色化引培、精细化管理和贴心化服务为切口,积极探索优化楼宇经济管理服务机制。目前共有楼宇87幢,累计认定重点楼宇60幢;已实现亿元楼宇4幢,千万元楼宇16幢。

(四)打造品质之城,项目建设步伐有力。2023年,良渚新城安排投资项目94个(含中期新增10个),全年累计完成形象投资128.19亿,完成年度计划的114.43%。一是以基础配套提升城市品质。紧扣迎亚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要求,有序推进35个道路、市政景观项目建设。道路建设方面,完工金昌路、良运街等9条城市道路,其中“玉道”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段获评“杭州市最美绿道”。公园建设方面,打造“人在公园中,人在风景里”最佳居住环境,大力推进商务核心区公园、杭行路节点公园等项目建设,商务核心区玉湖公园将于2024年底完工。二是以民生工程增强百姓福祉。2023年,各类安置房、学校、保障房、创新性产业用地项目共有33个总建筑面积约600万方,其中续建项目28个,新建项目5个。杜甫农居点高层公寓五期地块一工程入选杭州市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小洋坝农居点二期工程获评市建设工程西湖杯奖(优质工程),并入围2023年市“最美安置房”。此外,高效完成余杭区首个人才共有产权房项目才泊嘉院、才栖名居项目建设和配售工作。三是以产业项目夯实发展根基。2023年,产业投资项目30个,累计完成形象投资61.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53%。其中,杭州城北万象城项目于11月正式开业;150米高度的光之塔·数字文化产业空间于5月开园。

(五)强化政治教育,党的建设不断深化。一是主题教育见行见效。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0次,组织各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固定党日活动530余次;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区管领导领衔认领“一线破难”课题、发展难题和民生实事课题18个;深化“红色领杭·奉献亚运”大考大赛,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分批下沉到结对村社和居住地所在社区,累计开展志愿活动700余次;组织74名亚运志愿者开展定向保障服务7次,累计服务285人次。二是党建引领多点赋能。为进一步夯实园区党建工作基础,强化创新提质。以良渚生命科技小镇为试点,创新“1323”党建工作法,探索“园治会”模式,切实提升园区党建工作水平,持续推动园区党建工作和区域经济发展互促共进。推进国企改革高质量发展,制定完善国企人员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加强制度质效的反向评估,强化制度落地执行力度,形成制度管理闭环。三是勤廉建设多点发力。以每季度召开党风廉政工作分析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班子全面落实提醒谈话制度,共计开展谈话120余次;由主要领导带队开展政治家访共15人次;组织开展“亲清勤廉星”系列申报活动,上墙张榜15批、累计宣传125人,稳步增强干部队伍政治定力。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拉紧招商主线,打通产业发展“主动脉”。一是聚力推进招大引强。全力以赴争取在招引五十亿、百亿大项目上取得突破,重点谋划勾庄未来社区、新大陆产业园的产业内容导入。探索以元宇宙领域为核心技术的产业链,精准招引一批AIGC、数字孪生、AR、VR等数字文化硬科技企业;积极招引高端医疗器械、智慧诊疗、细胞基因治疗等方向的生命健康企业;着重招引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研发创新性等总部企业,加快打造高品质城北CBD中心。二是全力保障土地招商。立足良渚新城产业谋划,重点围绕良渚商务核心区,持续提升产业用地招商力度及出让速度。在土地出让工作上快马加鞭,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向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三是持续深化助企服务。进一步壮大助企服务员队伍,优化助企服务流程及问题收集、结办、反馈等机制。借助数字化财务综合管理平台,留痕政策兑现服务,促进政策兑现工作趋向透明化、规范化。以良渚楼宇(园区)智慧管理平台一期为基础,智能化匹配产业政策、金融服务,实现政策兑现流程向前端延伸。加快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企业服务大厅,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

(二)主攻特色产业,深耕产业布局“丰产田”。一是强壮产业筋骨。在数字文化产业方面,围绕良渚文化大走廊产业兴盛目标,计划进一步拓展梦栖小镇2.0规划范围,破除空间瓶颈,进一步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生命健康产业方面,以数字技术融合引领为核心,以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互联网+”健康服务为基石,探索未来产业,加速产业化进程;在总部经济方面,同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和产业生态构建,引导总部企业集聚。二是擦亮国字招牌。借力“良渚论坛”综合效应,精细谋划各项工作,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抓手,以梦栖小镇2.0为核心载体,加快数字文化产业提能升级,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同时将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加速优质数字文化企业集聚,打造数字文化领域的特色外贸高地。三是做足空间保障。进一步加大对良渚企业的调研分析,加快推进全域9个工业用地有机更新项目,尽快出形象、立样板。加快推动《供楼办法》出台,深化产业内容谋划,导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产业内容。

(三)聚力项目攻坚,守好城市品质“主阵地”。一是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发挥产业项目对拉动经济的主力军作用,扩大产业投资份额。千方百计以服务保障打通项目的堵点和痛点,推进已拿地项目建设进度,同时做好新项目用地供给与开工建设工作。二是提升民生共富项目效率。在安置房项目上,将按计划完成所有安置房的竣工备案,推进分房工作有序进行,并做好新增2个安置房项目的建设工作;在学校类项目上,加快推动7所学校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是逐步优化城市设计。重点围绕良渚东单元、良渚西单元、西站新城单元控规修编及大城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成果,谋划开展CBD核心区域实施性城市设计和大运河沿线城市设计,力求实现更高层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城市能级;同时在城市设计中融合“国际化”理念,加强对城市风貌整体性方面的管控和建筑景观风貌的精细化管理。

(四)突出党建引领,打好队伍建设“主动仗”。一是推动主题教育走实走深。全力抓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依托周三夜学、主题党日活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载体,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等,结合新城工作实际,带着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努力提升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能力。二是做好国企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推进国企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事、薪酬等各项制度和日常考核体系,强化核心竞争力,日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摸排梳理存量国有资产,加快建立资产智慧化管理系统,将相关资产及台账资料纳入数字化管理;同时积极开展国有资产租售的公开招拍挂工作,加强资产运作,着力增加资产经营性收入,增强国企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坚持廉政建设驰而不息。主动开展合同履行情况等内部专项督查工作,点亮自我监督的“探照灯”;将“亲清勤廉星”活动推选结果纳入考核推优体系,发动广泛参与,扩大典型事迹的对外宣传,进一步做实做响特色品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