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余杭区科学技术局按照省市和区委区政府重大部署,牵头落实“创新深化”工程、“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145”行动,深入推进区创新策源工程,坚持源头创新、主体创新、服务创新,着力构筑全面为创新赋能、增值、服务的体制机制。我区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创新指数为273.6,稳居全省第二,比上年提升25.2个点;R&D经费投入120.64亿元,增长6.9%,投入强度为4.55%,稳居全省第三。连续三年荣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
(一)坚持源头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级
一是集聚重大创新平台。以超常规举措大力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3”高地重大创新平台投资额完成37.23亿元,绝对值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顺利封顶,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正式启用,之江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平台,良渚实验室医学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完成,湖畔实验室主体完工,科研重器集群发展之势日益凸显。
二是聚力关键核心攻关。大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单位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攻关项目,攻关“卡脖子”难题,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全年新增“尖兵”“领雁”重大攻关项目25项、杭州市2023年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7项,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30项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8%,连续三年实现“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项大满贯。
三是聚焦高端人才引培。突出高端引领、着眼“高精尖缺”,通过平台引才、赛会引才等方式,大力引培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外国高端人才等,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新增市级及以上领军人才、青年人才23人,市级及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4个,入选市“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45项,市外国专家“钱江友谊使者”2人。累计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741件。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2名科技特派员获评“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区科技局获评杭州市第九批科技特派员先进工作单位。
(二)坚持主体创新,激发澎湃创新活力
一是全力推进企业梯次培育。通过强化工作机制、传导考核压力、提升政策引领、完善培育体系、优化服务方式、深化宣传推介等途径,促进优势资源聚集,带动全区科技企业集群式发展,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均列全省第一。新增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同比增长300%,占杭州市总认定数的21.62%。
二是全力支持企业研发活动。落实“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鼓励传统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设研发机构;开展研发经费归集攻坚行动,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54.19亿元。鼓励企业建设高端研发机构。2023年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74家,居全市第一。新增市级研发中心82家,同比增长20.59%,居全市第二。新增区级研发中心385家,同比增长58.44%,实现3大产业平台、12个镇街研发中心全覆盖。支持企业深化与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新增5家校企联合研究院。
三是全力推动高新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作用,大力支持科技企业为主体开展技术开发、转让、合作,技术交易额完成213.83亿元。鼓励科技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78家企业1139.72万元,同比增幅近40%。充分挖掘专利价值,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共支持131家企业1020.49万元,同比增幅超50%。2023年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6.37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85.7%;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55.62亿元,占固投比重15.24%。
(三)坚持服务创新,构建成果转化体系
一是以更优机制促转化。发布《余杭区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确定6大工程20项重点任务的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服务保障省市重要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落地和建设运营,浙江创新馆正式开馆,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揭牌运营,加强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对接,形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列为全区首批6个“一类事”增值服务事项之一。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科创园区协会、概念验证中心发展联盟等载体作用,广泛开展座谈咨询、路演活动等,充分凝聚成果转化市场力量。3家单位入选市概念验证中心创建单位名单,列全市第一。余杭区列入杭州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员队伍建设试点,转化员队伍达508人,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
二是以更优政策促转化。对标一流地区,出台《余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建立转化项目成长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支持科技金融赋能转化5方面20条政策措施。科技支出稳步增长,2023年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达33.52亿元,同比增长15.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争取国家省市科技扶持资金2.59亿元。狠抓惠企政策落实,全年预计拨付区级科技与人才专项资金7.00亿元,预算执行率达99%,惠及科技人才企业超4500家次。优化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券政策,扩大服务券支持范围、提升服务券补助兑现速度,兑现时间将从3至5个月缩短为7个工作日。
三是以更优生态促转化。孵化空间建设量质并举,通过提升改造盘活76.8万平方米物理空间,全区新增孵化物理空间179.4万平方米。新创建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4家,其中市级孵化器16家,认定数列全市第一。以双创平台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等4家单位党建品牌入选为2023年市双创平台党建品牌,入选数量列全市第一。创新活动精彩纷呈,主动承办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会、“浙里好成果”平台建设暨浙江创新馆启动仪式、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揭牌暨余杭区“科技人才周”启动仪式等省市重点科技活动,积极参与筹备杭州国交大会暨余杭国际人才月、首届浙江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不断提升余杭的创新活跃度、对省市的贡献度。打造“转化·新生”成果转移转化创新论坛等品牌活动,累计举办有影响力的科创活动超200场,营造科技味十足的创新氛围。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余杭区科学技术局将紧紧把握“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新要求,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以“315”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塑为抓手,强化“统、谋、干、督”,加速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谱写八八战略新篇章”提供澎湃动力。
(一)放大“国之重器”集聚优势,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
一是全面推进科研重器落地建设。全面推进天目山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数字反应堆大科学装置4个科技创新强基领域项目建设。超前预研谋划,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加快形成大科学装置群,夯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基础。做好“建设实验室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探索构建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
二是健全科技人才引育机制。坚持把人才第一资源作为关键变量,持续深化创新人才蓄水池建设。聚焦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优秀青年人才、外国高端人才四类群体,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区内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重点企业的协作,构建完善科技人才库,形成人才引育强大合力。以北航中法航空学院为试点,挖掘“人才申报、科研项目、转化成果”三张清单,建立“人才-项目-成果”工作图谱,健全人才引进、服务、培育、发展联动机制。
三是推动科技企业成长蝶变。面向“315”科技创新体系战略领域梳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建立培育库,强化常态化精准服务,力争2024年实现“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倍增,全力打造创新能力卓越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集群。迭代升级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壮大科技企业中坚和基础力量,力争2024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开展“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高新化”专项行动,提升“腰部企业”研发能力。实施“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2.0版,支持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建设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50家。
(二)构建“沿途下蛋”创新机制,构筑成果转化首选地
一是供给侧发力形成成果源头活水。大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主体承担更多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省级“尖兵领雁”攻关计划。深化产业创新联合攻关,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成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强化成果招引,举办浙江大学校友创业大赛总决赛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峰论坛、交易展会、赛事活动,促进更多优质科技成果来余杭交易、转化、应用,打响余杭成果转移转化品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推动成果落地项目和场景建设,落地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是需求侧发力挖掘市场承接潜力。建立部门平台、科技中介、社会资本等多方协同机制,组建“成果转化合伙人”团队。发挥首批508名成果转化员作用,常态化开展“成果对接”活动,加强培训指导。开展“双走进”系列活动,推动科创平台走进企业、科技企业走进实验室,通过成果路演等多种形式,畅通供给侧和需求侧对接渠道,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鼓励企业凝练重大技术需求,积极参与“揭榜挂帅”。
三是服务侧发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充分用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杭转中心等平台,逐步丰富并完善包括发布、验证、评估、交易、登记、展示、投融资、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体系,搭建科研机构与企业沟通合作桥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训练营,通过培训辅导、项目对接、实战演练等形式,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生命周期专业化体系化服务矩阵。支持产学研联合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园、中试熟化基地。
(三)构建“全域创新”开放生态,助推重要城市新中心
一是构建双轮驱动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驱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高效率攻关组织、高水平要素保障、全方位科技激励、多层次创新保护等体系,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以科技成果转化“一类事”为主阵地,优化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补转投”、“普惠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等试点工作,在市场转化机制上先行先试,形成试点经验。以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为抓手,打造全球开放创新合作区,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
二是打造孵化载体新生态。引导孵化载体建设认定和绩效并重,标准化、综合性和特色化、专业型并重,重点孵化符合五大产业导向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加快形成“差异定位、形态多样、集群集聚”的创新创业空间格局。2024年新增孵化物理空间170万平方米、新增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0家。出台《余杭区创新载体扶持政策指导意见》,提升我区园区空间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优质服务商招引力度。通过举办园区空间与运营商对接大会等系列活动,持续推动载体空间与外部优质资源合作,实现区内优质载体提升一批、区外优质载体招引一批,打造若干余杭区特色载体品牌,整体提升园区空间运营质效。
三是凝聚全面创新大合力。加强科技运行分析工作,形成部门之间、部门和属地同题共答、双向赋能的工作局面,在指标攻坚、人才引育、项目落地、活动举办等创新工作上形成合力。以大赛大会、品牌活动为抓手,充分调动和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工作活力。办好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等重要科技活动,不断提升余杭科技创新影响力。持续放大科技人才周、国际人才月等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余杭人才创新活力。凝聚科技创新协会、科创园区协会等协会力量,打造“高质量”“受众广”的品牌科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