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2023年余杭区卫生健康工作总结
一、优化均衡布局,医疗卫生资源提档升级
(一)头部医疗资源合作进一步深化。积极发挥浙大附属医院引领带动作用,服务保障浙大一院总部二期开工建设,引入浙大妇院、浙大儿院,区院共建“浙大妇院余杭院区”“浙大儿院余杭儿童诊疗中心”,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均衡。
(二)省市优质专科资源进一步拓展。浙大口腔余杭诊疗中心、浙大二院骨科余杭中心、浙大儿院唐兰芳小儿呼吸名医工作室、董关萍小儿内分泌名医工作室、邵逸夫医院陈恩国名医工作室及7个市一医院名医工作室落户余杭,省市优质专科资源更丰富。
(三)区院共建合作成效进一步显现。深化区一院与浙大一院全面合作,服务人次增长明显,经省卫生健康委批复同意参照三级进行管理。开启区三院与市一医院第三轮全面合作,以“2+3+3+6+7”合作新模式引领重点学科快速发展,更高层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二、提升服务水平,区级强院建设提速进位
(一)综合实力刷新历史。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深化,区级强院探索再上台阶。2023年,全区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666.6万人次,住院服务5.4万人次。区三院和区二院医共体在全省167家医共体中分列第9名和第29名,全市第1名和第2名。区二院、区三院顺利通过二甲综合性医院复评。
(二)学科建设显著跃升。着力打造区域医学高峰,做强做优7个区域诊疗中心,区一院骨科、区二院呼吸内科、区三院心内科、消化内科4个重点学科列入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区三院中医脾胃病科、良渚分院儿科成功创建为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学术攀登月”举办各类学术活动103场培训8474人次。
(三)医共体改革持续深化。优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医共体绩效考核细则及激励分配,开展“健康共富—基层服务年行动”,打造“一中心一特色专科”,省市区专家累计324人在家门口坐诊,努力实现“常见病就近治”。
三、加强基础建设,医疗服务环境提优完善
(一)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区五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老年活动中心及婴幼儿指导中心加快建设,加密社区卫生服务站网点,新改扩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进一步完善。
(二)全面夯实基层网底能力。余杭、五常、闲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累计达7家)。区急救中心“上车即入院”站点应用全覆盖,全年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救回19人。
(三)全面拓展智慧健康场景。创新“一朵云、一张网、一套系统”新医疗服务模式,全面完成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上线工作;全覆盖上线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AI影像),服务48.62万人次;五常分院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调研获高度肯定;开展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基层CDSS)试点工作,2024年1月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上线。
四、打造特色品牌,全民全程服务提效赋能
(一)健康示范建设多点开花。启动新一轮健康余杭三年行动,实现省级卫生镇、卫生村、健康村全覆盖。健康乡村建设在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大会上交流发言。径山镇径山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良渚街道新港村获评省级除四害样板村。
(二)两慢病综合改革领跑全省。深耕径山分院全省唯一“两慢病综合改革示范基地”试点经验以及仁和、仓前分院区级试点经验,在12个镇街推广形成“数智11631”(在数智化基础上,通过慢病一体化门诊,提供一站式服务,重塑6个维度31个动态监测指标的路径化管理)两慢病全周期闭环管理余杭模式。
(三)“一老一小”工作扎实推进。区老年健康服务中心创新探索老年远程教育,获评第十批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实验区,系本轮全省唯一获评区县。新建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28家、新增婴幼儿托位3058个,全区千人托位数达到4.1个。余杭分院获首批“杭州市儿童友好医院”称号。实施全省最优的一二三孩生育补助政策,全年累计补助12000余人次发放2900余万元,在全市排名首位。
五、做优民生实事,公共卫生服务提标扩面
(一)疫情防控常态长效保持。坚决贯彻“以床等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目标,开设124张重症床位、1273张区级医院住院床位、133间发热门诊(诊室),确保医疗救治常紧不松,对10.04万名重点人群实行三色健康管理。健全完善多源监测多点触发传染病预警机制,24小时处置率达94.84%。
(二)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夯实。完成结直肠癌免费筛查6804人,完成率164%;老年人肺功能检查2136人,完成率100%。在杭州市有害生物防制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区疾控中心顺利通过省级检验检测资质认定,294项检验检测报告获得国家认可。区卫生健康行政执法队在2023年省卫生健康执法效能考核获得满分。
(三)护航重大活动完美收官。组建“一办五组”,组织亚运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做好卫生监督保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落实爱国卫生百日冲刺行动和“三圈三级”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
六、深化党建引领,党建业务融合提质增效
(一)聚焦主题主线,学习实践更加紧密。强化“医校医企联建”,将优质医疗服务送进之江实验室、杭州西站、北航、美院等地,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卫健力量。区三院党建品牌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局机关党委“医心向党,初心不余”党建品牌获评区优秀机关党建品牌;杭州未来科技城医院党建工作纳入全市两新党组织“一企一案”。
(二)优化招才育才,组织基础更加夯实。完成各类人才招引215人,柔性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19人。新认定D类人才6人、E类人才62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强化精细管理,开源节流更加有效。以食堂、物业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推动增收节支,压低食材采购价10%。开发上线“合同管理及监管系统”,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完成全系统资产清查,建立“医疗设备虚拟仓”调拨166项设备,节约资金748万元,压实“过紧日子”要求。
(四)狠抓廉政建设,安全底线更加牢固。稳妥审慎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清廉医院建设和政治巡查“回头看”。创建“医路清风卫健康”清廉文化品牌,授牌第一批18个清廉科室(站所)。创新“三个专”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实现全系统检查全覆盖,切实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第二部分:2024年余杭区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一、提升医疗服务能级引领“看好病”赛区
(一)实施“十大健康惠民举措”,服务更优质。
1.开设区疑难病诊疗中心。2.新建省市名医工作室。3.开通3辆5G健康共富直通车(流动医疗站)。4.升级全区“双向转诊中心”。5.推出“安诊儿”云陪诊服务。6.实施慢阻肺全周期健康管理。7.开展百场养育技能指导活动。8.拓展婚前检查服务内容。9.新建5个智慧化社区卫生服务站。10.每个镇街新增不少于1个健康主题公园或健康绿道。
(二)开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诊疗更放心。提升医疗资源合作质效,推进高水平区级强院建设,启动重点学科(专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二、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助力“好看病”赛区
(三)实施“十大健康建设项目”,就医更舒心。
支持浙大一院总部二期建设,加快浙大妇院余杭院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区老年活动中心及婴幼儿指导中心、区公共卫生中心、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五院、区一院二期、区三院二期、区二院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建设进度,完成年度投资额3亿元。配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开展医学人文关怀专项行动。“以患者的感受来主导”开展完善质量标准、严格制度落实、畅通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达到服务理念先进化、服务环境舒适化、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态度温馨化、服务效率高效化目标。
(四)开展“智慧健康信息提升专项行动”,看病更便捷。
建强余杭“健康大脑2.0版”,迭代数字健康重大应用,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三、提质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少生病”赛区
(五)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提升专项行动”,打造公卫强区。
1.夯实基础,重塑疾控改革体系。2.智慧监管,提升整体智治水平。3.预警联动,增效公共卫生应急。4.优化资源,提质公共卫生服务。5.加强质控,做优惠民健康实事。
四、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共享“更健康”赛区
(六)开展“全周期健康管理提升专项行动”,人人享健康。
夯实两慢病综合改革成效,夯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夯实老年友好型社会打造。
(七)开展“舒心育儿品牌提升专项行动”,生育更友好。
健全人口发展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优化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体系,加强医育结合探索。
(八)开展“健康余杭内涵提升专项行动”,健康树品牌。
优化大健康治理体系,深化健康杭州示范标杆区建设,巩固提升爱国卫生工作质效。
五、深化党建统领精细管理打造“聚品牌”赛区
(九)开展“精细化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效能再提级。
深化医疗机构全面预算管理,深化合同监督管理,完善医院补助政策导向,强化重点领域绩效管控。
(十)开展“党建统领整体智治专项行动”,融促再深化。
提升行业党建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夯实平安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