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教育局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赋能余杭城市新中心建设。2023年全区新增省现代化学校10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跨入全省A级梯队,高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级评估。

(一)坚持党建引领,学校建设展现新风貌。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系统谋划,精心部署,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订领导班子、个人、党支部3张学习计划清单,开展书记上党课188场次,组织党员教师累次开展自学1.5万余人次,用好余杭“小古城村”等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现场教学180余场次。强化宗旨服务意识。组织广大党员师生开展志愿服务30000余人次,党员认领微心愿126个,参与社区服务29000余人次,慰问50年级以上老党员68人,走访特困(贫困)党员12人,充分展现教育系统党员教师良好形象。提升系统党建水平。有序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指导73个基层学校党组织完成换届或增补书记(委员),民办义务教育学校100%完成党建入章,100%建立健全党组织,100%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余教余心”党建品牌获评区直机关十佳党建品牌,区教育局党委连续2年在区直机关大党建考核中名列第2。

(二)聚焦优质均衡,教育水平得到新提升。学前教育优质率全市第一。统筹推进农村园补短工程与民办园创优工程,实施普惠同质同价扶持政策,加快推进优质园创建。全区优质园覆盖率达99.69%,居全市第一,全省领先;新获评省一级、省二级幼儿园21所,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优享+”学前教育共富模式列入省金名片培育对象。义务教育教共体建设入选市级清单。深入推进“未来云校”省级试点建设,实现城乡教共体“云上共建”、课程“云上共享”、师资“云上共研”,有效破解西部、山区学校美育资源短板,入选杭州市共同富裕基层创新清单。普高教育成绩取得跨越式提升。2023年高考取得历史最好成绩,6名学生分别为西安交大、中科大、西湖大学少年创新班录取,培养出浙江史上首位高一获全国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并保送清北的物理竞赛学生。职业教育育人水平再上台阶。2023年中高职一体化招生比例达50%,同比提升5%以上,闲林职高成功申报浙江省“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良渚职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闲林职高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字产品检测与维护”赛项二等奖。

(三)立足五育并举,育人质量再增新成色。一是素养提升百花齐放。开展“五育并举”星级学校“大比拼”,评比公布46所特色教育星级学校,持续深入打造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组织开展“我爱杭州 喜迎亚运”中小学生音乐类个人才艺比赛、小学生“三棋”、乒乓球比赛及杭州市“亚运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节目选拔等系列体艺赛事活动,搭建多样学生才艺展示平台,省市艺术节共获一等奖16项,9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二是科创教育成绩斐然。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余杭区科创教育研究院”,全面构建以余杭区科创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为核心的“3+4”科创教育发展范式,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设激光切割、inventor编程、3D设计基础等社团课程与科创研学活动,指导各校参加各类科创选拔赛事。海辰小学获评“中国航协青少年航校”,瓶窑镇第二小学获评“全国航空特色学校”。三是家校社共育陪伴成长。发布“阳光成长陪跑营”项目,涵盖心理辅导营、研学实践营、阅读成长营、育儿学习营等六大分营,加快构建教育部门主导、家长积极参与、教师先行示范、社会适度支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发布“阳光心育工程”,成立余杭区心理成长中心、余杭区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组建12支镇街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卫联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四)统筹内育外引,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一是人才引力持续加强。2023年新招聘教师345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49人,国内重点建设高校,杭师大、浙师大等省内重点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140人。二是培育渠道持续拓宽。成立由省市教育专家领衔的73家区内外领军领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以“打造一个平台,锻造一个团队,辐射一批老师,凝练一批成果”为目标,通过专家进校、主题研讨、学术论坛、同伴互帮等形式,强化名师资源辐射引领。三是内涵发展持续深化。出台《全面推进余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优”行动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优教”“优师”“优研”三大行动,面向全体教师系统实施“璞玉”“琢玉”“润玉”“良玉”“美玉”五大工程,加快构建全员参与、全周期培养的教育人才孵化体系。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名优教师181人,新获评正高级教师5人。全年共有105项课题获得省市立项,168项成果获得省市级奖项;获评全国精品课4项、省级精品课8项。

(五)践行民呼我为,服务保障取得新成效。一是全力拓展资源供给。创新实施任务交办、校长领筹等机制,及时跟进项目进度,现场踏勘协调解决建设困难,2023年建成学校项目23个,新增学位1.38万个。二是落实落细民生实事。按期推进义务教育段招生工作,确保义务段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77%。有序开展义务段中小学生脊柱筛查工作,将知脊护脊知识融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全面完成全区50650名义教段学生筛查任务。挂牌成立浙江开放大学余杭学院,组织成人初高中及大专学历提升项目,新建设镇街老年学校7家、新创建省级老年教育优质校2家,充分满足余杭群众学历、技能提升需求。三是做优做深教育服务。联合团区委首创“校宫一体,团教共建”的学校青少年宫建设模式,设置天空之城小学、瓶窑三小、新理想实验学校三个教学点,打通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学生配餐“营养+”计划,11所学校食堂获评首批杭州市营养健康示范食堂,食堂治理经验获市委常委、副市长方毅批示肯定。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余杭教育将锚定“城市新中心 余杭好教育”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美好教育工程”,以“争示范、创标杆、见美好”主题年活动为中心,聚焦创建攻坚、项目建设、教师培养、育人品牌、校园安全等关键领域,统筹推进八项重点行动。

一是推进国家级创建攻坚行动。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评估反馈意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任务清单、时间节点、责任体系,通过闭环式推进、销号式管理,确保逐项整改到位,全力做好国评迎检准备。

二是推进教育资源扩容行动。紧盯项目开工和投用两个关键节点,用实用好任务交办与校长领筹两项制度,定期召开专班会议协调推进项目难题,全力保障8个计划开工项目及早开工、17个计划投用项目按期投用。

三是推进教师培养“五玉”行动。遵循分类施策、分层培养原则,面向全体教师系统性实施“璞玉”“琢玉”“润玉”“良玉”“美玉”五大工程,实效发挥73家区内外领军领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辐射引领作用,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四是推进大科学教育GEES行动。制定实施余杭区“10+1”大科学教育行动计划,集聚高校院所、高新企业人才资源,成立一批校外科学教育基地及“以才育才大科学导师”团队,推动引进国家级白名单赛事,全力争创“全国大科学教育实验区”。

五是推进“育见良渚”美育浸润行动。深入挖掘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余杭地域传统文化美育内涵,持续推进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合作项目,系统提升全区艺术教育师资建设、课程设计、活动组织水平,探索打造余杭特色艺术教育品牌。

六是推进清廉学校建设“1310”行动。实施教育系统清廉学校建设三年提升“1310”行动计划,依托廉学院、廉盟体、廉课程三大载体,深化落实清廉学校建设十大行动,推进教育系统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向重要领域渗透,加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清廉学校建设余杭范式。

七是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深化行动。组建中国美院、杭师大、北航中法航空学院三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分别侧重“美育”“德育”“智育”开展共建活动,打造“手拉手”集体备课体系,形成政、校、家、社齐抓共管的“四位一体”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争创杭州市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示范区。

八是推进学生非正常事件联合防控行动。成立涵盖教育、政法、公安、卫健、交通、林水等部门及属地镇街的余杭区预防学生非正常死亡工作组,统筹开展学生轻生自残、溺水事故、交通事故等三项防范治理行动,同时将学生非正常死亡防控专项行动成果纳入镇街、部门平安创建考核,进一步建立完善各单位齐抓共管学生安全的工作格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