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财政局坚决落实省市区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增长、保支出、促改革、严绩效、强队伍”的工作主基调,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余杭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贡献财政力量。1-12月,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801.57亿元、增长19.3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6.68亿元、增长18.06%。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收入组织强财力
一是抓好重点税源企业服务。积极稳存量,坚定不移支持重点税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精准助力大企业集团发展。主动拓增量,充分发挥我区惠企兑现服务“金名片”效应,积极对接区外企业聚拢余杭。二是调动镇街发展税源经济。围绕本轮镇街财政体制,通过上门辅导宣讲、收入排名晾晒等方式,督促镇街抓好收入组织工作;细化出台《余杭区跨区域产业项目税收分享统筹办法》,明确税收分享规则,有效破解企业扩张发展与镇街供地有限的矛盾。三是优先保障支持土地出让。调度资金优先保障镇街、国企土地开发支出,有效缓解各主体做地资金压力。开发土地出让全生命周期系统,理清全区土地资产情况,助力加快征迁、净地、收储、出让滚动推进。四是全力向上对接争取支持。准确把握上级有关政策及资金投向和重点,争取获批新增政府债券额度36亿元,为历年最高,总量居全市第一;争取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重大水利建设专项、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资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57.75亿元。
(二)聚焦服务大局促发展
一是强主体激活力,充分发挥惠企效益。积极做好上级政策承接,创新出台开门红36条政策等,动态调整黄金68条产业政策,推动区级政策同中央和省、市一体贯通、协同发力,助力打赢经济翻身仗。二是惠企资金直达快享。优化政策智能化线上审批机制,迭代升级“余省心”平台“政策兑现”和“企业大脑”两大核心板块,实现条件量化型政策“免申即享”、资质审定型政策“即申即享”、复杂项目型政策“承诺兑现”,资金一经审批通过即可实现线上快兑,有效解决兑现政策流程繁杂的痛点。三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着眼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会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了人力资源产业园政策、“金钥匙”创业项目政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5+2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助力余杭创新能级持续攀升。四是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牵头制定《余杭区支持专业服务业发展财政政策实施办法》,促进咨询、会计、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机构集聚余杭。通过提高中小企业预留份额、降低中小企业交易成本、扩大政采贷规模等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推动改革创新提效能
一是优先保障基本民生。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254.10亿元,增长6.2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31%。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北航中法航空学院等高水平院校发展,杭二中余杭学校、理想实验教育集团等落户余杭,支持余杭区科技职业高级中学、径山中学、百丈镇中心小学等项目建设,全年新投用学校项目26个。优化卫生医疗服务。支持推进浙一医院余杭院区二期(国家医学中心)、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余杭区公立卫生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支持建设余杭特色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保障城居社会基本 养老保险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新业态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实。二是统筹保障重大项目。强化财政资源统筹,落实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按照轻重缓急细化预算资金安排,资金投入向良渚论坛、亚运会等重大事项聚焦。围绕千项万亿重大项目投资,优化完善国企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国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撑作用,支持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良睦路二期、文一西路西延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有力保障产业发展。持续做大做强产业基金,截至2023年底,产业基金已累计投资区内项目391个、总额49.42亿元。打造“天使引导基金3.0”,吸收8家梦想小镇早期孵化成功的企业为投资人,反哺梦想小镇优秀创业项目,为初创企业提供高水平创业指导及配套服务,建设梦想小镇创新创业生态圈。四是有效保障乡村振兴。助力深化千万工程,梳理整合现有农业、水利、林业政策清单,系统构建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的“1+3+10+N”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深入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积极引导村级集体、农户以多种形式投入,全年开展“一事一议”项目32个,受益群众超9.3万人。高质量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开办政策性农业险种33个,为3744户参保农户提供保障40.16亿元,全年理赔9182.16万元。
(四)助推国企改革稳动能
一是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企市场化转型,提升自身运营能力和“造血”功能,提高国企信用等级。二是加快国企市场化转型。做深做实中央巡视、省委巡察问题整改工作,会同区委组织部开展国企改革回头看,就国企改革有关机构编制设置、薪酬考核体系和职业经理人管理等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制定出台《余杭区市场化竞争类国有企业创新工资决定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余杭区市场化竞争类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试行)》《余杭区属国有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指导意见(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引导鼓励我区国企努力拓展市场化经营业务,提升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是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利用,不断加大闲置资金归集力度,积极梳理存量资产,确保有效资源登记。
(五)坚持变革创新增效能
一是推动共同富裕先行。以入选全省财政系统“2023年度第一批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为契机,突出增收、减负、共享、补偿四方面改革抓手,形成“骑手保”意外保险财政补助政策体系、“钱随人走”政策体系等6项改革举措,打造百万家庭奔富财政标志性成果。其中,“骑手保”减负奔富模式被省财政厅列入百万家庭奔富三年行动计划成熟模式推广清单。二是完善土地出让金分配体制。聚焦补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短板、保障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稳妥推进新一轮土地出让金分配体制调整,进一步加大区级统筹和工业用地补助力度,推动区本级、做地主体和镇街三者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三是打造资产智慧化管理模式。深化“五仓融合”数字化资产管理,打造卫健系统“线上调剂仓”,将部分价格高且可移动的卫生检测设备在医共体成员医院中共享,降低财政投入成本。资产智慧化管理模式有关做法在2023年国资管理与资本运营论坛上作交流介绍。四是深化浙里报账平台应用。积极向上争取承接会计电子档案试点,推出公务出行、会议活动、学习培训、办公用品购置等应用场景,实现公务支出报销全流程电子化,财务报销“一次都不用跑”。我区“浙里报账”已贯通十个应用场景,活跃单位172家,全年报销单量11.46万笔,金额194.97亿元,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六)注重管理规范提质效
一是构建源头防控事前绩效评估体系。围绕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的迫切性、必要性、经济性等六个方面论证,完成48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核减金额19.48亿元。二是有力推进财会监督。积极推动与区纪委监委、区委巡察办协作贯通,聚焦财会违规等重点风险,谋划部署了我区贯彻落实财会监督年实施方案,精选“小切口”监督项目,高效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36项。全年开展重点检查286户次,下达29份《财政检查责令整改通知书》,移送问题线索2条。纪财联动有关做法在全省财政系统作交流发言,财会监督有关做法两次发表于《财政监督》杂志、获市财政系统财会监督报告大比选一等奖。财会监督数智应用平台在全省财政系统试点并推广。三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预(结)算审核管理。在招标控制价评审过程,围绕资金节约目标,主动参与设计方案优化,防止过度设计。四是守牢债务风险底线。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重点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等新增隐性债务风险防控。厘清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边界,建立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督促风险防控关口前移,有效防范行业性、区域性债务风险。拓宽国企债务融资渠道,对高利率非标债务进行债务置换,有效降低利息负担。
(七)坚持党建引领强队伍
一是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准确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理论学习、一线破题、服务大局、检视整改、建章立制五项重点举措,明确主要内容、时间安排和实施路径,领办“一线破难”调研课题6个、领办发展难题和推进民生实事项目6个,补齐制度短板4项。推动区属国企党组织、财政退休党支部、共青团组织、会计行业开展主题教育学习研讨,覆盖党员干部超920人次。二是健全党员专业化服务机制。成立亲清走访、民情走访、镇街走访、部门走访、项目推进、国资国企六支党员专业化服务队,深入基层、企业、群众走访调研,发现困难、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协同业务主管部门调整优化财政惠企政策35项;下沉服务径山村、潘板桥村1200人次;帮助国企解决市场化经营、对外投资等方面问题40个。三是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创新开设“财政学堂”,由财政科室负责人授课10堂,基本完成业务科室内容全覆盖。开展“财政能手”技能比武,选拔“财政能手”7名,学习积极分子16名。四是纵深推进清廉建设。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聚焦财政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压紧压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财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扎实开展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余杭区清廉国企建设的行动方案》,出台《余杭区清廉国企创建评价办法》,组织召开全区清廉国企建设推进会,开展第一届“创新余杭、勤廉有我”书画摄影展览,不断夯实国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思想根基。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确保收支平稳运行
一是抓好收入组织。加强分析研判、强化财税协作,挖掘存量潜力;主动出击做好重点税源企业对接,力争更多区外税源聚拢回归余杭。抓好土地出让金管理,加强土地出让工作保障力度,针对各主体做地资金筹措困难的情况,财政将优先给予调度保障。紧盯目标地块做地节奏,联合规资部门做好定期通报和例会协调,加快推进做地收储进度。二是强化资源统筹。统筹考虑中长期可用财力和项目支出需求,编制2024-2026三年收支平衡规划,科学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梳理政府投资项目优先级,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大事项目预算安排更加科学规范,财政资金投入更向重点要点聚焦,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三是习惯过“紧日子”。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全面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完善经费支出标准化体系,设立过“紧日子”负面清单和量化评价指标,运用人财物等方面指标,定期晾晒部门落实厉行节约情况,针对性提出节支方案,年度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四是匹配需求趋势。科学研判未来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建立与人口变化趋势相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合理建议保障性住房、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配套建设规划,提升公共资源供给与中长期人口变化的适配性。探索“以租代建”“区域共享”,在保证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支出整体效益最大化,避免财政资金投入浪费。
(二)巩固经济向好态势
一是保持必要支出强度。抢抓上级政策机遇,联合发改部门做好拟建设项目的摸排工作,持续做好优质项目储备,防范新增隐性债务。努力争取更多专项债券额度支持。紧盯债券使用进度,加强债券资金使用的督促指导,确保专项债券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优化升级产业政策。出台2024年开门红政策,动态优化产业政策。开展黄金68条政策体系复盘评估,结合市场主体现阶段的新需求,启动新一轮产业政策谋划,进一步提高产业扶持政策的绩效和精准度,形成契合余杭发展形势、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贯彻执行好已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政策,择优资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参股设立之科基金,支持成果转化的‘科创旅程’起步,持续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落地见效。四是促进平台能级提升。给予产业平台更加优质的政策倾斜,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助力招引链主型企业和“大好高”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裂变效益,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三)打造改革创新高地
一是推进百万家庭奔富行动。实施“扩中家庭增收、减负”“扩中家庭共享、补偿、先富带后富”“家庭型财税政策体系重塑、变革和创新”三大工程,全力打造共同富裕财政改革硬核成果。二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挥好已出台的市场化推进配套文件作用,督促国企制定可落地的市场化拓展行动方案,围绕国企核心定位,找准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的结合点,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推动国企市场化发展。探索城投类国企转型路径,针对性改善我区国企营收占比、资产结构、现金流来源等财务数据指标,谋划国投本级与相关公司去城投化。三是迭代财政增值化服务。加速“余省心”涉企功能模块升级,不断扩大增值式服务外延。定制全新管理系统,对招商引资项目开展全过程绩效评价;会同各涉经部门不断丰富完善企业库数据,引导各平台、镇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拓展平台服务,创新推出普惠型信用金融产品,为企业、银行、公积金中心多方互通搭建桥梁,助力余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四)提升财政监管效能
一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对照财政部通报的隐债问责案例,开展自查自纠,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新实施的建设项目,重点关注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及时提出意见建议,防范新增隐债风险。强化国企动态监测,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债务变化、负债结构变动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对异常情况及时作出风险提示。二是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和处置行为,全面锁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分布和使用情况,督促各单位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做到记账同步,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对划转至镇街的罚没资产做好后续监管,坚决杜绝资产不必要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三是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推进重大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开展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事中监控,确保分年度绩效目标和事前绩效评估有效衔接。强化结果运用,将绩效结果应用于资源配置和预算调整,推进绩效评价、绩效监控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统筹算好政策经济账,加强对产业政策的梳理复盘,重点评估招商引资政策与贡献匹配度等,清理低绩效扶持政策,推动“优胜劣汰”。
(五)锻造现代财政铁军
一是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始终把“学思想”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和贯穿始终的主线,系统总结主题教育好经验好做法,常态化开展政治机关意识和政治忠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政治自觉。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争先攀高行动”,加强党员“进出育管爱”全链条管理,全面提升机关党建水平。二是抓好作风建设这一基础。持续深化党员专业化服务机制,进一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聚焦财政领域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在破题解难中推动发展。要进一步改进作风、落实“四下基层”,健全完善“民呼我为”长效机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三是抓好能力提升这个重点。发挥好干部轮训、财政学堂等载体作用,提升财政干部宏观思维、大局意识、参谋能力。聚焦财政核心业务,开展财政能手大比武活动,提升财政干部业务素质、专业水平。严格落实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考察干部,全面加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提升干部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鲜活性、激励性。四是抓好正风肃纪这一关键。坚持用政策红线、纪律底线、工作标线、法律高压线为财政干部树牢纪律意识,始终把财政干部置于监督管理之中。扎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认真排查系统内廉政风险点,经常开展谈心谈话,引导党员干部持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