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阮伟康) 从春天出发,一刻都不能耽误;向人才而行,一步也不能停歇。3月21日,“以春相约 余您同行——余杭区北京项目交流会”在北京望京阿里中心隆重召开。“求贤若渴”的余杭向北京递出了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的“橄榄枝”,正式奏响一曲京杭双城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春天之歌。
回望过去,余杭从一个农业大县发展为今天的“浙江经济第一区”,靠的就是“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这一密码。
迈向新征程,余杭能否继续高原建峰,人才是关键变量,更是制胜法宝。
引进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对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鲜明宣示“大人才观”。这意味着,浙江对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人人皆可成才、个个皆能出彩、行行皆有状元,各类人才都能在之江大地大显身手、各尽其才,这才是题中之义。
向来敢喝头口水、善抢潮头鱼的余杭果断挂起“抢人大战”作战图,率先下出人才招引“先手棋”——远赴湖北恩施州开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利用网络直播技术开展直播带岗……余杭吸引人才的花样百出。
产业发展,如同造金字塔,塔尖要更高、塔腰要更壮、塔基要更实。与之匹配的人才队伍,也要具备金字塔结构——既有“顶天立地”的行业领军型高精尖人才,又有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还要有发展潜力、能堪当主力的青年人才。
余杭的人才引进,正是一个造塔的过程。从“高精尖缺”人才到各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余杭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的观念,借助市场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和大赛大会的广泛影响,持续拓宽人才招引渠道,加快推动各类人才竞相奔腾。比如,举办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TR35”亚太区发布会等重大人才赛会;深化与专业化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在杭州西站枢纽建设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浙大等高校合作组织了高校人才招聘活动。
针对青年人才普遍关心的求职、住房、服务配套等问题,余杭还推出“青才来余”五项举措,包括“求职来余7天免费住”“引才入余拿补助”“西部建余有补贴”“工作在余拎包住”以及“生活融余享便捷”,全力帮助人才解决“第一道难关”。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余杭累计引进及合作“两院”院士和海外院士8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超6200人,人才总量突破40万、占到常住人口近1/3,占全市总量的1/6,人才工作持续领跑全省。
留得住:此心安处是吾乡
阿里巴巴集团全球总部、字节跳动华东中心、快手浙江中心、菜鸟网络总部、中电海康总部……进入余杭区,不断延展的主干道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业者、高新企业为什么爱在余杭扎堆?原因在于余杭的营商环境品牌——“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比如,钱江经济开发区仅用1天时间,为杭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开具了相关证明阐明实际情况,帮助企业避免因违约而产生的经济损失,高效解决企业有关交付沟通的跨市协调难题。“企业的顺利发展与余杭区的助企服务工作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每个卡点、难点,有人帮、有人解,我们才会对余杭这片土地有如此强烈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比亚迪商用车运营事业部杭州工厂厂长刘阳说。
城市文化和营商环境,决定了能集聚什么样的产业、吸引什么样的人才。
去年,余杭率先启用全市首个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中心一平台”,致力于为企业“一体化”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成长的烦恼”。
今年以来,余杭迭代升级“黄金20条”人才政策和“黄金68条”产业政策,围绕人才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就业落户、培育成长等,持续加大要素保障,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帮助人才更好发展。
比如,围绕人才认定,将数字经济人才、文创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等余杭特色人才纳入人才分类认定目录;聚焦高层次人才,给予个人最高700万元配套奖励,企业最高200万元区政府科学技术奖励;面向创业人才,提供金融支持方案,推出“人才贷”“人才投”“人才险”全方位金融服务。
据统计,2023年,余杭全区新申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2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均列全省第一;新设市场经营主体6万家、总量达27.5万家,增量和总量均列全市第一。
此外,余杭还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努力为广大人才拼搏奋斗解决后顾之忧。去年以来,余杭完成杭州城市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坚持以一流标准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杭州未来第一高楼群“金手指”“金钥匙”综合体拔地而起,国际体育中心、溪岸未来公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杭州外国语学校余杭校区、省儿保、省妇保等省市优质资源纷纷落户,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手可摘星辰,脚可踏山川”正成为余杭培养人才最为生动和浪漫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