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3年财政预算总体执行情况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要求,深入贯彻“八八战略”,统筹落实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和“两场硬仗”,全力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奋力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
(一)余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1.余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202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801.57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3.8%,比上年实绩增长1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6.68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2.7%,比上年实绩增长18.1%。
2.余杭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202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51.38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9.4%,其中: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38.71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9.4%。
3.余杭区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按照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和现行财政结算体制,全区财政体制可用资金为288亿元,加上省市补助40.89亿元,上年专项结余2.20亿元,新增一般债券收入3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19亿元,调入资金50亿元,202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可用资金为403.09亿元。2023年实际支出351.38亿元,债券还本19.26亿元,收支相抵,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0.47亿元,专项结转下年1.98亿元。省、市后续下达的部分补助和实际收支结余将纳入2023年决算报告后一并汇报。
(二)余杭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48.7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16.1%。
2023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完成323.78亿元,为调整预算的87.2%。
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当年收入为348.76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3亿元,再融资债券1.30亿元,加上截至12月底实际收到的省市补助19.86亿元、上年结转51.99亿元,202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可用为454.91亿元,实际支出323.78亿元,上解支出3.79亿元,债券还本1.34亿元,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50亿元,收支相抵,结余76亿元(包括应上交杭州市土地出让收入计提部分7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省、市后续下达的部分补助和实际收支结余将纳入2023年决算报告后一并汇报。
(三)余杭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根据各国有公司提供的2023年国有资本收益申报情况,2023年全区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抵减财政补贴收入后未达到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要求。本年收入加上省市专项补助15万元,支出15万元,收支相抵,结余0万元。
(四)余杭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自2018年1月1日起,余杭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统一纳入省市统筹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仍由我区管理。
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完成5.40亿元,完成预算的98.2%。
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预算完成5.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3%。
(五)余杭区政府债务情况
202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核定我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80.0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为150.89亿元,专项债务限额为129.14亿元。2023年底,我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80.0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150.89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29.13亿元,债务余额指标控制在核定范围内。2023年我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6.30亿元,其中新增政府债券3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亿元,专项债券33亿元),再融资债券20.30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9亿元,专项债券1.30亿元)。2023年我区政府债券还本20.60亿元,支付债券利息8.58亿元。
二、余杭区2023年预算主要执行效果
(一)坚持提质增效,高质量经济发展态势不断巩固
财源建设抓深抓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经历行政区划调整后重回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项收入规模及增速四项指标均列全市第一。分行业看,第二产业同比增长36.6%,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16.7%,建筑业增长6倍;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4.6%。积极稳存量,坚定不移支持重点税源企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主动应对头部企业改革,为重点税源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方案,精准助力大企业集团发展。积极抓增量,充分发挥我区惠企兑现服务“金名片”效应,主动出击招引税源,不断培育壮大腰部企业矩阵。
惠企政策提速加力。动态优化调整“黄金68条”产业政策体系,出台“开门红36条”、“服务业12条”等政策措施,拓展政策广度深度,助力打赢经济翻身仗。迭代升级“余省心”平台“政策兑现”和“企业大脑”两大数智核心板块,持续推进财政政务增值化改革,及时、足额调度资金保障新增政策兑现,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全年累计兑现惠企资金114.03亿元,兑现量全市第一。
提振经济有策有招。加快推动“8+4”经济政策体系落地见效,出台《杭州市余杭区关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65条具体措施,47个配套文件,支持总额达460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一,全力稳定社会预期。推动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推进省“千项万亿”等重点工程104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首超1000亿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制定住房、汽车、旅游等领域的财政补贴政策,全力提振消费市场信心。
支持创新持之以恒。着眼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制定人力资源产业园政策、“金钥匙”创业项目政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5+2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助力余杭创新能级持续攀升,科技支出连续三年增长15%以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标志性案例在全省财政系统“一号发展工程”标志性成果调研会上作经验交流。
财政金融协同支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稳定支持,全年授予中小微企业采购额29.55亿元,占全部政府采购规模的99.1%,其中发放政采贷规模达1亿元,撬动更多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积极发挥转贷周转金作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年转贷3792笔,转贷金额136.45亿元,节约利息达4013.54万元。坚持以金融“活水”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能源、互联网等重点项目支持力度,为区域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产业基金累计投资区内项目389个,投资总额49.09亿元。
向上争财积极有效。管好用好专项债券,准确把握上级政策资金投向重点,争取获批新增政府债券额度36亿元,为历年最高,总量居全市第一,充分发挥专项债券扩投资稳增长作用;积极争取城西南排金融工具7.79亿元,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争取减税降费补助、中环项目、西险大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各类上级补助资金57.75亿元,同比增加27.33亿元,支持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城乡统筹,高品质新型城市中心不断推进
重要城市新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拨付资金456.50亿元,积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保障运溪高架所有互通全线贯通,推进文一西路西延、良睦路二期、聚橙路北延、康良快速路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支持充实地铁资本金、公共交通站点建设,新增地铁口非机动车泊位4000余个,有效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支持扩大绿地面积,新建、改造城市公园,其中山水见公园(吴山公园)、禹上生态公园获评市级新建改造美丽公园称号。
城市治理水平再上台阶。拨付资金33.96亿元,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主要用于支持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城区道路保洁、绿化设施养护,提升城居环境水平;支持杭州“菜篮子”农副物流中心管理,落实执法人员等基层管理经费,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支持公安“人脸项目”、“交警风险监测项目”、企业“余省心”等群众所盼、企业所需、社会所向的信息化项目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城市更智慧。
乡村全面振兴走深走实。拨付资金51.28亿元,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用于保障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的“1+3+10+N”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落地见效;支持“四好农村路”“西部农村饮用水”“污水零直排”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完成农业科技合作项目5个,重点打造瓶窑果蔬、仁和渔业、径山茶3条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特色民宿、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未来乡村建设,深入挖掘各村特色文化和优势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产业,全年我区共实施美丽乡村扩面提升项目234个,创建省级未来乡村5家,助力小古城村等千万工程实施。
城市文化魅力不断彰显。拨付资金17.32亿元,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主要用于充分发掘余杭文化底蕴,推进径山茶韵、良渚遗址公园、良渚文化艺术长廊等建设运营,将其转化为居民城市生活品质攀升点;支持亚运盛会,成功举行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提升改造104国道良渚遗址公园段等亚运氛围营造样板路段,圆满完成2个项目70场比赛3枚金牌的赛事保障;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推进良渚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全市第一;支持举办首届“良渚论坛”,高标准支持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
(三)坚持夯实基础,各领域社会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拨付资金55.66亿元,支持我区教育奋进,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主要用于支持北航中法航空学院、中国美院良渚分院等高水平院校发展;支持以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理想教育研究院、杭州外国语学校等合作办学,有效补充顶级中小学阶段教育力量;支持余杭区科技职业高级中学、径山中学、百丈镇中心小学等学校改扩建项目,全年新投用学校项目26个;发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新模式,构建余杭特色智慧教育体系,支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
深入实施健康余杭行动。拨付资金30.76亿元,筑牢余杭区健康安全屏障。主要用于支持实施“舒心就医工程”,推进浙一医院余杭院区二期(国家医学中心)、区第五人民医院、区公立卫生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我区综合医院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医共体建设,提升我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支持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兜底等各项保障政策。
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拨付资金35.32亿元,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用于落实各类新业态就业补贴政策,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以下;支持建设有余杭特色的生活补贴、床位补贴、适老改造、节日慰问、跨域就餐等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支持残疾人就业、康复和无障碍环境改造等工作;支持落实城居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政策;支持保障军队移交地方政府人员、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等生活待遇。
高水平建设共富示范区。积极推进“扩中”“提低”行动,支持全区共同富裕“十五大行动”和“四大攻坚改革”。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达254.10亿元占总支出72.31%,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重点聚焦公租房保障、基层医疗发展、学有优教等领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贯彻浙江省财政厅家庭型财税政策体系集成改革,以增收、减负、共享、补偿四条改革路径为抓手,形成“骑手保”意外保险财政补助政策体系、“钱随人走”政策体系等6项改革举措,加快打造财政标志性成果,成功入选全省财政系统“2023年度第一批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创建名单,农村职业经理人强化乡村运营和水基金生态补偿促进乡村发展两个项目入选杭州市第三批共同富裕试点,灵活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和径山镇“乡村新社区”两个案例入选杭州市第二批最佳实践。
(四)坚持深化改革,高质效财政国资管理不断提升
持续激发内生动力。调整完成新一轮土地出让金分配体制,进一步加大区级统筹和工业用地补助力度,推动区本级、做地主体和镇街三者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保障各方履行职能的财力需要。细化出台《余杭区跨区域产业项目税收分享统筹办法》,明确税收分享规则,理顺各主体分配关系。研究制定土地出让工作考核奖励方案,建立土地出让工作经费、重点专项、优秀人员保障奖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国企、镇街干事热情。
监督绩效双向互促。根据“财会监督年”部署,围绕严肃财经纪律、打击财会违规等重点领域,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36项,下发检查整改通知书39份,实施追踪回访形成闭环管理。对44个,总投资250.76亿元的政府投资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提出建议916条,核减投资18.40亿元;全年完成招标控制价评审193件,审减金额9.46亿元;全年完成结算评审185件,审减金额8.12亿元。相关工作总结被刊发于《财政监督》《浙江财税与会计》等期刊,纪财联动、财会监督有关做法在全省财政系统作交流发言并获市财政系统财会监督报告大比选一等奖。
财政风险防范有效。着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组织国企对高利率非标债务进行重组置换,截至目前我区国企债务余额平均利率为4.16%,融资结构、融资成本得到同步优化。建立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督促风险防控关口前移,防范行业性、区域性债务风险。加强财政运行监督守好廉洁关。深化“五仓融合”数字化资产管理,该做法刊登在《中国财政》杂志,并入选全省15个变革型财政组织创建优秀实践案例、市清廉财政八大案例。持续深化公共资产网络拍卖“余杭模式”,全年通过数字化交易总成交2.09亿元,溢价0.23亿元,有关做法在2023年国资管理与资本运营论坛上作交流介绍。
国企改革蹄疾步稳。开展国企改革回头看,制定出台薪酬考核体系、职业经理人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引导鼓励我区国企努力拓展市场化经营业务,提升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聚焦国企高质量发展,整合梳理同质同类业务,明确定位分工,做大资产规模,提高信用评级。截至2023年底,区属国企资产总额3335亿元,同比增长13.93%,资产规模千亿左右2家,3A信用评级3家,位居全省县市区领先。
第二部分 2024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4年我区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2024年预算安排总体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区经济发展趋势,2024年全区财政总收入预算为849.70亿元,比上年实绩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为441.66亿元,比上年实绩增长6%。
按照以上收入情况和现行财政体制,2024年我区一般公共预算当年体制可用资金为328亿元,拟从政府性基金中调入8亿元,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6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7.9%。
按照现行镇街财政体制,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无对下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
(二)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47.05亿元,剔除上解省市支出3.78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8亿元后,可用资金为335.27亿元。
202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335.27亿元。
按照现行镇街财政体制,我区政府性基金无对下转移支付。
(三)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根据各国有公司提供的2024年国有资本收益申报情况,预计全区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抵减财政补贴收入后未达到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要求,因此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年初预算收支暂不编列。
(四)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
2024年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预算为5.41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0.7%。
2024年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预算为5.89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0.6%。
(五)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4年初,我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80.0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150.89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29.13亿元。
根据债务余额情况,2024年安排还本21.63亿元、债券付息8.95亿元,发行服务费0.07亿元,2024年新增政府债券待省政府核定后将纳入调整预算报告一并汇报。
第三部分 2024年财政工作主要任务
一、找准两个“发力点”,确保财政收支稳中向好
1.在加强财源建设上发力,挖潜财政收入潜能。一是全力抢抓税收收入。主动出击做好重点税源企业对接服务,力争更多区外税源聚拢回归余杭。排摸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优质税源经济项目,及时做好政策延续,避免税源流失。加强分析研判,强化财税协作,加大对持股平台上市公司减持纳税、房地产欠税企业清欠力度,挖掘存量税收潜力。二是努力增加政府性基金收入。紧盯目标地块做地节奏,联合规资部门做好定期通报和例会协调,加快推进做地收储进度,优先调度保障各主体做地资金。安排土地出让工作考核奖励,充分激发平台镇街工作积极性,形成全域增收合力。
2.在统筹财政资源上发力,提升财政支出效益。一是强化财政支出聚焦。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正确处理好宏观中观微观,远期中期即期的关系,按照重大产业政策、重大民生政策、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等进行分类梳理,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杭州重要城市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良渚文化大走廊等大事项目预算安排更加科学规范。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预算支出标准库,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强化绩效刚性约束,突出财政政策评估评价和重点领域预算绩效,坚决削减、取消低效、无效的政策和支出。三是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建立政府机关过“紧日子”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负面清单和定期晾晒机制,确保过“紧日子”举措压紧压实。四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进一步科学研判未来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合理制定保障性住房、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配套建设规划,提升公共资源供给与中长期人口变化的适配性,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二、抓住三个“着力点”,护航地方发展行稳致远
1.着力提升财政政策质效,持续助力经济稳进向好。一是增强政策供给。按照“有效政策加力提效、低效政策全面缩减、无效政策果断压减”原则,加强政策评估,迭代形成2024年新一轮“8+4”财政要素支持体系,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精准持续。二是争取资金资源支持。抢抓“中央新增一万亿特别国债”政策机遇,摸排拟建项目,持续做好优质项目储备,争取更大额度的专项债券支持民生实事,建成具备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城市公共服务资产。加强债券资金使用的督导,紧盯债券项目的建设和支付进度,及时形成对新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效补充。
2.着力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市场化转型发展步伐。一是谋划新一轮国企改革。制定出台新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围绕国企核心定位,找准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的结合点,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推动国企市场化发展。二是探索拓宽融资渠道。针对日益严格的城投债券管控,探索城投类国企转型路径,针对性改善我区国企营收占比、资产结构、现金流来源等财务数据指标,谋划国投本级与相关公司去城投化,创新国企合规筹融资渠道。三是组织开展管理改革。完善投资审批监管、投资后评价、复盘机制,提升投资管理水平,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加强融资综合成本管控,稳妥推进资产证券化,做好评级跟踪工作,推动国有公司评级再提升。
3.着力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底线。一是应对财政收支更紧平衡挑战。全盘分析我区土地资产情况,提前谋划中长期地块出让规划,测算未来3-5年土地出让金收入,科学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密切关注财政运行风险。二是防范债务风范。对照财政部、省审计厅通报的隐债问责案例,开展自查自纠,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新实施的建设项目,重点关注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及时提出意见建议,防范新增隐债风险。强化国企动态监测,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债务变化、负债结构变动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对异常情况及时作出风险提示。
三、聚力四个“落脚点”,支持各项工作稳进提质
1.以加强要素保障为落脚点,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一是动态升级产业政策。在对上一轮黄金68条政策体系复盘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新阶段的变化,研究制定新旧衔接稳定,需求导向精准,绩效评价有效的新一轮产业政策,助力搭建契合余杭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政策体系,加速推动形成区域经济虹吸效应。二是政务服务增值改革。负责好“阳光雨露”,持续升级“余省心”涉企模块,完善线上政策奖补体系,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全流程绩效评价功能;精准完善企业画像,丰富企业数据库,支持支撑平台、镇街对辖区内经济近况、营商环境的分析研判;拓展平台服务功能,实现企业、银行、公积金中心数据同步互通,使企业可在线发布贷款需求,助力小微、腰部企业茁壮成长。
2.以推进共同富裕为落脚点,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一是构建共富型现代财税体制。继续深化“骑手保”、“暖巢提升”、“山城协作”等“小切口”项目,完善以事以人为核心的公共服务领域转移支付制度,打造更多有影响力、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二是推进百万家庭奔富。探索实施“扩中家庭增收、减负”,“扩中家庭共享、补偿、先富带后富”,“家庭型财税政策体系重塑、变革和创新”八大工程,集成余杭家庭奔富财政政策清单,力争至2025年我区实现不少于1.5万户低收入家庭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基本建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三是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继续支持“美好教育工程”“舒心就医工程”,持续引进省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大力推进浙大一院总部二期、浙大妇院余杭院区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优享型公共服务。
3.以加强绩效管理为落脚点,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完善绩效体系运行。推进重大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开展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事中监控,确保分年度绩效目标和事前绩效评估有效衔接。强化结果运用,将绩效结果应用于资源配置和预算调整,推进绩效评价、绩效监控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和处置行为,根据资产清查结果,全面锁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资产存量、分布和使用情况,督促各单位将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做到记账同步,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强化对划转镇街罚没资产的后续监管,坚决杜绝资产不必要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4.以深化财会监督为落脚点,助推清廉余杭建设。一是强化财经纪律约束。开展“财会监督加强年”行动,盯紧政府采购、专项资金使用、竣工验收、项目结(决)算等重要领域及关键节点,开展穿透式监督。对发现的问题指及时提醒主管部门深入查找剖析原因,及时完善本部门的财政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制度体系。二是引领财会数智监督。积极落实全国财会监督年工作创新。组织成立工作专班,牵头统筹全区财会监督信息化工作,逐步构建财会监督数智平台,完善政府采购业务的投诉举报、信用评价、采购评价等功能模块及财会监督流程规范化子应用平台,以数字深耕引领余杭在财会监督领域走在全省先列。三是加强清廉单元建设。强化源头治理、行业治理、数字治理,紧盯公共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存放等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建设、流程管控、监督检查,不断细化清廉余杭建设的颗粒度和饱满度。
关于杭州市余杭区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财政预算(公开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