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 杨渐 本报记者 黄圆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 2024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质量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等文化地标建设。在杭州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中,绿色应成为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底色。 横亘余杭北部以及西部山区乡镇的良渚文化大走廊,区域内拥有“四山、两水、两湿地”(径山、鸬鸟山、王位山、东明山;苕溪、京杭运河;北湖、三白潭)的独特生态资源优势。 余杭举全区之力建设的良渚文化大走廊,其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厚植生态本底,全域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打造高颜值生态之廊。 放大山水生态美 芦苇丛生、野鸟纷飞,景色别致、风光甚好……每到观测候鸟迁徙的绝佳时期,余杭区原生态湿地北湖草荡里架起的“长枪短炮”,总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鸟类爱好者周琦说:“这里是一个原生态的观鸟胜地,近年来,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更好了,我们观测到的鸟类也更多了。” 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区域内重要的原生态湿地,北湖草荡有记录的鸟类近300种,达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水平。 而在东苕溪又是另一番景象,漫步在溪边:一湾碧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蘋叶雨新晴”中描绘的景象照进现实。 如果运气好,你还能见到梦幻且耀眼的“宝石”——身形小巧、通体闪耀着宝蓝色金属光泽、夹杂着柠檬黄点缀的小鱼。小鱼名叫苕溪鱲,是全新鱼类物种,因在苕溪流域发现而得名。 水鸟纷飞、鱼翔浅底,此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源自余杭区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不遗余力的综合保护。以东苕溪水环境治理为例,2018年余杭区与德清县携手翻开跨行政区域横向合作的新篇章,两地建立首个跨行政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年度补偿资金1500万。 随着该机制有效实施,东苕溪水环境治理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不仅水质达到了饮用水源地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效果显著,以苕溪鱲为代表的,800多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值得一提的是,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内,蓝绿空间占比超78%,如何做优生态环境,放大山水生态美,余杭的思路很清晰。 首先是依托大走廊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密布的水网水系,持续推进三白潭、北湖草荡等综保工程,加快推进良渚水乡建设,贯通“运河—良渚—苕溪”水上通道,以水为媒介生动展现余杭多样的自然景观,打造“湿地水城”余杭典范。 其次,大力推进径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充分利用径山国家森林公园、长乐林场、黄湖青山郊野公园等绿色生态空间,丰富慢行绿道规划布局,打造令民众身心愉悦、乐于驻足欣赏的廊道空间,让人们在领略文化的同时感受生态之美。 改善城乡风貌美 “四分山、一分水、三分田园”的良渚文化大走廊,生态环境优美,但风貌差异较大,特别是城乡交界处肌理混杂、风貌杂糅。 如何协调好风貌景观,全面展现大走廊内“生态山居”“古城风韵”“田园水乡”“活力都市”四种不同的风貌之美? 余杭从全局出发,整体统筹规划区域风貌,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建筑景观,制定实施良渚文化大走廊风貌管控细则,着力创建“7+N”风貌样板区,全面展现良渚文化大走廊独特风貌。 具体怎么做? 在生态山居风貌区,加强生态斑块的修复与链接,使村镇风貌融于自然环境。以径山镇的小古城村为例,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村子里便愈发热闹起来,成为不少人逃离城市喧嚣、纵享心灵宁静的“归宿”。村外,山清水秀、绿意盎然。村内,农家洋房错落有致,院墙低矮且古朴,树木郁郁葱葱。“真的太美了,连时光都好似慢慢流淌,真想一直生活在这里。”近期去小古城村过周末的游客感慨。 在古城风韵风貌区,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彰显特殊文化氛围。比如,百丈镇利用釜托寺前的古树群和山水自然景观,注入现有文化内涵,通过策划与整体环境提升打造出独具风格的古树公园,又结合釜托寺山后的古代杭州西北门户独松关的人文故事,塑造了百丈独松特色的文旅场景及品牌。 在活力都市风貌区,则加强标志性空间塑造与城市空间提升。比如,通过升级改造、整体运营等方式,加快推动大运河工业园、勾庄工业园等老旧园区有机更新,打造成为极具工业风、文创范、余杭味的创意街区。 在田园水乡风貌区,加强村庄风貌提升与大地田园景观的连绵塑造。比如,余杭仁和三白潭总面积1400多亩,是余杭最大的淡水湖泊。湖内养殖着鲫鱼、鲤鱼、草鱼等多种淡水鱼,出产的鱼体型大、肉质鲜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我们三白潭湖水比较清澈,鱼的肉质比较细腻。快过年了,鱼宴也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几道美食。”村民姚秋芬说。 协调风貌景观,优化整体形象和品质,使城乡颜值焕然一新,高颜值的生态之廊初现端倪。 守护环境持久美 “保护是第一位”,这是发展良渚文化的前提,也是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关键。 按照余杭描绘的蓝图,良渚文化大走廊不仅仅是一条文化走廊,它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在新语境下,被保护的不只是文物与文化,还有环境和生态。 “严格落实90.1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保护,积极开展湿地山林修复工程,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在余杭区相关负责人看来,促进生态保护与地区发展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民众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和行动,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大走廊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这里,在这片古老而富有生机的土地上,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这里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美不胜收的多重景色,根本欣赏不完。”从江西来的游客张先生感慨道。 作为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之一,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宣传,每逢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等特殊节日开展的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无数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们的关注。 一群群小朋友来此开展研学活动,也成为屡见不鲜的景象。随处可偶遇的白鹭和鹿苑草坪上漫步的小鹿,向孩子们发出一起嬉戏的邀请。以大自然为课堂,以山川江河为教案,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在孩子们心底悄然生根。 良渚街道港南村是文保、农保、生态保的三保地带。“当时为了配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村里迁出七八家企业,虽然牺牲了部分经济利益,但对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是作出极大贡献的。”港南村党委书记康宏果说,如今港南村的“水杉河道”作为环良渚古城遗址风情旅游线景点之一,成了不少人打卡的网红地。 同样处于三保区块内的新港村则趟出了一条“体育+”的新路子。如今的新港村,已经实现了在稻田间踢足球、打网球的独特风景,成了杭城运动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以保护促发展,余杭的动作不止于此。在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项目”中,涉及生态保护的就有多项。比如,良渚港综合保护工程,就是对存续五千年的良渚港及其水系进行综合保护,价值提升,再现纵贯良渚古城的千年盛世水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画卷。 再如,鸬鸟文旅综合体建设工程,则依托鸬鸟镇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良渚文化大走廊公共配套设施。 以生态为底、文明为基……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内,历史文化底蕴与生态文明之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金名片也愈加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