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清
径山镇前溪村的一个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火了。每逢周末,这里就会聚集大批前来读“蔬”的孩子,了解蔬果的成长原理,体验采摘的乐趣。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解知识一味读“死书”,不如带着知识到现场实践一番,比如读一读“活蔬”。
许多书本不能提供的知识和体验,往往要回到天地之间亲近自然,方能领悟到。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里写道:“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门帘,投奔自然”。强调了在教育中要扩大学习的空间,不能囿于一室之内,更不能囿于纸张书本之上。
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读“死书”的惨痛教训数不胜数。比如: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招致四十五万赵国士兵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后赵国因此式微,终被秦国吞没。再比如: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刘宇冲按兵书训练乡兵,全军溃败不说,自己还差点被土匪俘虏。后来刘宇冲又按照古籍修建水利工程,因不符合当地现实情况,差点把村民淹死。直至死前,刘宇冲仍叹道“古人岂欺我哉”,死读书的他已然变成了书本的奴隶。
理解知识是为了助力实践,要让书本知识为我所用,离不开实践,凡事都要亲自试一试才能加深理解和认识。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很好的指引,读书是为了“知”,而以读“蔬”为代表的实践活动则代表了“行”。
往近了说,近年来火爆的研学活动,充分体现出当今教育更加呼唤实践的加入。往远了说,不止研学活动,也不止读“蔬”,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天地当中。在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内,中国航天科学家完成了首次水稻在太空结籽的壮举。俨然,中国航天科学家把整个宇宙当作了实践场所。纵览寰宇,何处不是我们实践所学所思的地方?那么,不如从现在开始,让孩子走出房间,从读“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