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傅敏 施涛) 今年6月,以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市县平台赋能提升工程”试点样板建设为契机,余杭、景宁两地携手,率先建立结对帮扶合作小组。

景宁拥有千峡湖等一批优质生态资源,是国家级生态县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拥有惠明茶这片“绿叶子”。然而,多年来,茶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绿叶子”如何变成“金叶子”是大伙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乘着结对帮扶的东风,景宁一行代表来到余杭取经。“景宁惠明茶的知名度不高,但种植成本却非常高,我们想通过数字化赋能来拓宽惠明茶的市场。”景宁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毛国平说。

同样以茶产业闻名的余杭,去年推出了“径山茶一件事”应用场景,将茶业数字化应用、茶科技覆盖茶产业的各环节,让千年流传的径山茶变得更智慧、更新潮。针对景宁的难题,余杭决定复用“径山茶一件事”,全方位共享这些组件、应用、人才等资源,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这个应用可以从茶企的农资操作、检测,包括赋码,实现全产业链追溯。针对复用,只要我们提供一些技术服务,与景宁做相应对接,就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对茶产业进行赋能。”“径山茶一件事”应用开发负责人告诉记者。

数字产品复用后,可为景宁节省200多万元建设资金,节省18个月的建设周期。眼下,余杭正紧锣密鼓地为景宁部署相关数字应用。在区数管局工作人员的电脑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记录着当地对于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小到某茶产业应用场景的复制,大到合作信息化项目的对接。

“我们从数据安全、项目统筹管理、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梳理,然后根据这个计划进行两地数字化合作的后续推进。”区数管局应用推进科工作人员张斌告诉记者。

茶香自致远,数字引客来。自余杭景宁建立结对帮扶合作小组以来,围绕制度赋能、工具赋能、应用赋能、人才赋能四个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实现了数据编目、数据归集、数据治理等16项制度的本地化改造,超期受理、办理预警、违规外联检测设备等3个工具能力的复用,余杭区“径山茶产业数字一张图”等2个应用的本地化部署,4次专家能力的共享,1次联合护网。

“余杭从制度、组件、应用、人才等方面对景宁进行全方位资源共享,为景宁累计节省资金440余万元。”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数据发展中心负责人叶建明介绍。

接下来,余杭将按照既定工作计划逐项落实,助力景宁走好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