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级乡土课本,到全国统编教科书,“良渚入教材”究竟走过多少关?让我们来看看——

2003年11月 乡土教材《走进良渚文化》发往余杭全区各中小学校,教材由良渚文化博物馆与区教委联合编辑,在余杭区内实现良渚文化进课堂的目标。

2008年9月 良渚文化被写入《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在第二单元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中的“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章节中出现。有关良渚的表述做了两处重要修改:一是“长江下游的一处遗址”变成了“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二是课本中出现了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的图片说明中,被明确标注为“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2009年 《历史与社会》再版印刷,“良渚”二字与牛河梁、半坡、大汶口、河姆渡一起写在“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的地图上。

2011年 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增加了“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群,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村落、古城、祭坛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等文字,配发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两枚特种邮票图片。

2014年8月 瓶窑镇第一中学举行《良渚文化》校本课程首发仪式,教材分四年级、七年级两册,主要面向余杭区内2万多名中小学生。内容包括良渚文化内涵、良渚古城价值、良渚遗址保护、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等。

2016年8月 经中央政治局审查,“良渚文化”以整整一版的篇幅,从中华文明起源的角度被写进全国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此次表述更加丰富,并配发了玉琮、玉钺、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的图片。

2019年9月 约1400万初一学生拿到图文并茂介绍良渚文化的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全国80%以上的初一学生通过课本,知晓“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的历史地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