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华文佳 通讯员 朱俊) 时维七月,骄阳如火。行走在余杭乡村,远眺青山环抱、绿水逶迤,近观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一派盛夏好风光。

事实上,如今的“和美乡村”美好画卷正是由“千万工程”绘就的。2003年,浙江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由此拉开了余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序幕。

20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余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余杭‘三农’工作要在全省走前列、作示范”的要求,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区县,连续5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等次,夺得全省首批“神农鼎”……20年的不懈接力助推,“千万工程”让余杭乡村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片叶”点绿现代乡村

走进径山镇径山村,放眼望去便是一片绿意盎然的茶山,游人在茶园绿道上打卡拍照,文化礼堂里的点茶活动引人入胜。游客纷纷赞叹道:“来到径山村,仿佛直接穿越回宋朝,能亲身体验一把宋代点茶的乐趣。”

谁能想到,20年前,径山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我们有千年古刹径山寺,有浙江十大名茶径山茶。守着这两张‘金名片’,游客来了却留不住。”径山村党总支书记俞荣华感叹道。

“千万工程”的提出,为径山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以“茶”为媒,深耕茶文化,做好茶文章。依托3000余亩茶园,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全面推进生态种植、精深加工,线上线下营销,做强茶产业;组织企业、茶农向茶文化专家请教,还原宋代点茶的技艺流程;村里还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改造房屋立面,增铺村庄绿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发展茶文化旅游打好“硬”基础……

20年间,小山村变成了大花园,游客多了,径山茶品牌也打响了。村里庭院经济蓬勃发展,不少村民不仅种茶,还办起茶厂,开起了民宿。如今,全村有10家茶企、12家精品民宿、78家农家乐。“一年光是民宿收入就有10多万元,是以前的好几倍。”村民刘香告诉记者。

“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这给径山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给乡村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茶二代”周颖的父亲周方林是径山茶炒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回村后,周颖悉心习茶研茶,2018年,她凭借高超的茶艺和优雅的仪态,成为径山茶推广人。如今,周颖与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将径山茶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用村庄美景吸引人、用产业特色留住人、用旅游开发引流人,径山茶知名度现在越来越高,品牌价值已达31.65亿元,成为了余杭农业的金名片。”俞荣华表示,今年径山村集体收入预计可达360万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一方田”共享风光无限

7月蝉鸣不断,又是一年好“丰”景。余杭街道永安村的稻田里人声鼎沸,小朋友们穿着水褂、提着水桶,在池塘里进行“浑水摸鱼”比赛,水花声、欢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这是“禹上稻乡”推出的研学活动,通过开发乡村探索、智慧农业、自然教育、体育健康等户外课堂,让孩子们走进乡村,走进稻田,学习传统的农耕文化。

永安村地处非常滞洪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6万元,是名副其实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2018年以来,余杭街道启动“禹上稻乡”共富项目,在核心区永安村打造未来乡村样板,在一方水田里做起“稻文章”:建立科学的土地规模流转机制,将农田资源推介给农企、种植大户、合作社等集中种植。在街道牵头下,苕溪以北8个村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入股,引入职业经理人统一运营。

“八村股份合作社组建联合体,共同出资统一谋划,既提升整体实力,又避免内部竞争。土地收入随流转单价不断增长,村集体每年福利、分红等按比例提升,农民在家门口即可创业致富,收入更多元化。”余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职业经理人的到来,给永安村发展按下了“加速键”。2020年9月,刘松成为永安村农村职业经理人。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组建了运营团队,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旅游、乡村社区三大业态。

如今,永安村的稻田是名副其实的“智慧田”:田里装着监测设备,耕、种、收等环节都实现“机器换人”,扫描“农安码”就能追溯粮食生产质量……“使用这些监测设施,可以实时监控粮食种植各个环节,不仅减少人力、提高品质,还保障了粮食安全。”刘松告诉记者。

2022年,永安村实现经营性收入505万元,同比增长60.2%。今年上半年,千村运营公司成立,“永安模式”已推广至全省、推向全国。

“百村工程”助推全民共富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20年间,余杭以“千万工程”为抓手,乡村面貌不断迭代升级。目前,我区已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建成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培育3A级景区村庄52个、2A级景区村庄33个,成功创建径山村等5个省级未来乡村,创建数量居全省前列;形成禹上稻乡、运动良渚、未来笛乡等10个各具独特韵味的未来乡村主题品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省领先,农村“2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5:1。

统计显示,2022年余杭全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9.44亿元,村均达660万元,全面消除村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下薄弱村。农村人居环境焕新重塑、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两山”转化通道全面启动,余杭乡村形成了宜居宜业、全域大美的生动局面。

在此前举行的全区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城市新中心暨“和美余乡”行动动员部署大会上,余杭推出“和美余乡”三年行动方案,奋力谱写余杭“三农”工作勇立潮头的新篇章。根据“和美余乡”方案,余杭将以实施数智农业“百村共兴”、美丽乡村“百村共美”、强村富民“百村共富”、文明和谐“百村共善”、城乡融合“百村共享”为载体,推出20条具有余杭辨识度且符合当前“三农”发展实际需求的创新举措,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这20条举措,条条扎实。有通过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数智农业发展高地、实施农业精深加工等方式,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有通过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分类建设未来乡村、实施集中飞地发展项目,以此全面发展乡村经济的深谋划;有通过开展“红色根脉”“道德建设”“村风化人”“乡村善治”等行动,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深思考。通过这20条实招、硬招、妙招,余杭乡村将成为产业发展高地、美丽乡村示范、乡村文明典范、乡村善治样板、民生幸福标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接下来,余杭将牢牢把握全省推进新一轮“千万工程”的重要机遇,深入实施“和美余乡”三年行动,探索东部沿海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余杭实践”,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县域典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