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街道渔业企业内晾晒的青鱼干

杭州仁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

杭勇展示数字化养殖远程控制系统


姜路辛(左)在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地处余杭北部的仁和街道,河网密布、平畴沃野、物产富饶,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产养殖的条件得天独厚。

这里的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培育涌现了一批科技应用较先进、一二三产结合初具雏形、带动能力较强的渔业企业。

该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十余年来广大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与帮助,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程师姜路辛就是其中的一员。

陈路漫 刘梦颖/文

01 池塘有了24小时“管家” 鱼儿成活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打开手机、点点屏幕,设置定时功能,一套远程液氧控制系统开始启动。在规定的时间里,这套系统将持续不断向鱼塘内输送纯氧。

除了能实时掌握鱼塘溶解氧标准,一旦溶解氧指标偏低,自动报警系统还会报警提醒……在位于仁和街道的杭州仁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里,数字化养鱼的新场景正在上演。

在姜路辛和其他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帮助下,企业负责人杭勇引进了远程溶氧控制系统、液氧增氧系统、远程投饵系统等数字化设备,真正实现了数字化养殖。

“自从安装了这一系列数字化设备,池塘就像是有了24小时贴身守护的管家。即使人不在塘边,想操控哪个增氧机在手机上操作便能轻松搞定,再也不用顶着烈日、摸着黑到塘边去人工操作增氧机了。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最关键的还是不用担心没及时发现增氧机故障,导致水产品缺氧,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杭勇表示。

2020年,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杭勇成为了余杭区首试液氧养鱼新模式的“第一人”。

“通过直接在鱼塘中打纯氧,分解水中的厌氧,形成水平衡,这样持续高氧的养殖环境,可以维持养殖过程中的高溶解氧状态,大大降低了鱼儿的发病率。”杭勇表示,经过对比试验,使用液氧模式的鱼塘每亩产量达4000斤,提高了30%。

成本方面,一套远程液氧控制设备可以用10年,每年花费五六万元,但鱼儿的成活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科技特派员给我们企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力量,现在我们养殖不仅省时省力,效益也是越来越好。”杭勇算了一笔账:过去管理100亩的池塘需要4到5个人,现在只要1个工人就可以了,轻松当上了新型“数字农民”。此外,通过数字化养殖,鱼儿存活率提高10%,产量提高20%,饲料系数降低13%。

02 绿色养殖提质增效 基本实现废水零排放 每亩产值可提高万元

杭州余杭三白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鲁子法是三白潭水边地道农民,做青鱼干十余年,现在一年制作5万条。如今,他的企业已成为当地青鱼干加工的龙头企业,并带动当地青鱼加工产业链集群发展。

因池塘养殖存在环境稳定性差、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等弊端,如何科学养殖、助推渔业绿色发展是鲁子法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今,科技特派员姜路辛正在和鲁子法一起开展“青鱼池塘多营养层级高效养殖技术研究”,探索绿色养殖新模式。

姜路辛表示,将多种优良养殖品种有效整合在同一区域中进行养殖,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在不扩大养殖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养殖效率,增加了养殖总产量,还能稳定养殖环境,减少养殖废物排放。

针对目前制约当地的水产业健康发展的适养品种、模式等问题,姜路辛通过引进甲鱼、花鲢、白鲢等优质苗种,开展池塘多营养层级养殖技术研究和示范。一方面,有助于优化本地水产养殖品种;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创造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养殖的尾水经过处理后再进入池塘,基本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是低碳、环保的生产模式。

姜路辛表示,根据预测,采用该种方式进行养殖后,每亩的产值和利润可分别提高10000元、5000元左右,综合效益比单品种养殖可提高40%~97%。

截至目前,姜路辛在仁和街道共推广水产优质品种与技术养殖面积达230亩,帮助水产品增产15吨,企业增效30万元以上。

如今,姜路辛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他还在仁和街道积极进行着稻渔综合种养、陆基圆桶养殖等多种新模式的示范与推广,继续在水产养殖这条路上奔忙着。

(作者单位:余杭区科技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