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瑚滢 陈名) 一块布、一扎皮筋、一盆靛蓝染料,和孩子们充满创造力的童心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日,一场非遗扎染手作活动在余杭街道上文山社区开展,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代表性传承人杨芳带着孩子们体验古老印染技艺的乐趣,感受“布中生花”的奇妙。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有大批生产,当时的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运用于汉族妇女的衣着;唐代时,绞缬纺织品甚为流行也更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染色两部分,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它有100多种变化技法,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现场,初次接触扎染的孩子被图案层层变化的作品吸引住目光,也开始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学着杨芳老师的样子,用各式工具扎出姿态各异的布结,然后放到染料中浸泡上色。不一会儿,布料颜色由绿变蓝,经过放置固色,孩子们如“拆盲盒”般打开自己的作品。

“今天使用的是板蓝根提取出来的自然靛蓝染料,无毒无害,染在布料上能永葆其青里带翠的鲜艳色彩,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杨芳告诉记者。

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的杨芳扎染技艺了得,更精通蜡染工艺,是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代表性传承人,有“蜡花小姐”的美称。

杭州亚运会临近,杨芳将以铜刀作笔、蜂蜡为墨,用蜡染这一传统技艺为杭州亚运会献上一份来自苗族的特别礼物。“这件作品将把苗族经典纹样与杭州亚运元素、地标元素结合,希望以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表达,为亚运精神与非遗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杨芳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