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坞水库像一弯月牙镶嵌在连绵的山谷与竹林之间

绘于龙坞水库大坝上的 山野画《漫漫青山路》

(记者 陈坚 黄湖微融媒体中心 姚玲玲) 骄阳高照,碧空如洗。拥有杭州市区50公里内最洁净地表水的龙坞水库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阿里巴巴设计赋能乡村·在青山群响艺术季”正在黄湖镇青山村展演。为期一个半月的时间里,16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创作者,将在青山村15.6平方公里内呈现100余个艺术项目。

赞叹一泓清水的同时,人们被水库大坝上的炫彩画作所吸引,这是涂鸦艺术家李昱昱和当地村民联手创作的山野画《漫漫青山路》,讲述了新老村民齐心协力保护水源、振兴乡村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要从8年前说起。

青山深处 一滴水的试验

偏居余杭西北一隅的青山村,三面环山,南面是丘陵蜿蜒,可谓青山环抱,据说“青山村”这个名字由此而来。全村饮用水源的龙坞水库是一座山塘型水库,上游2600亩汇水区种着1600亩毛竹林。

种毛竹是附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多年前,因追求产量,村民在种植毛竹过程中长期使用化肥和除草剂,导致水中氮、磷等指标超标。用村民的话说,“以前经常能在水库边的石块缝里看到螃蟹,后来就很难见到了。”因为水质差,不仅饮用水无法保障,连村民浇地也不敢用水库里的水,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5年,美国留学归来的甘肃小伙张海江受公益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委派,来到青山村从事水源保护工作。在当地政府、公益组织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个小水源地保护项目诞生,龙坞水库周边500余亩毛竹林以产权信托方式,委托项目基金“善水基金”集中管理,迈出了水资源生态修复的第一步。

2021年3月,黄湖镇、余杭环境(水务)集团联合“善水基金”共同发起全国首个乡村小水源保护受益者付费模式青山村示范点项目,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商业运作的生态保护多元共治模式。

依托水源地下游生态产业收益10%的资金反哺,“善水基金”已实现自主可持续运营。龙坞水库长期保持在I类水质标准,生态修复竹林面积从500亩扩展至1000亩,水源保护范围拓至青山溪、黄湖大溪流域。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因水而聚 一个村的兴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水源保护开始,一批关注生态公益、艺术设计、传统手工艺的个人和团队因水而聚,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校等相继落地,为青山村的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人文环境带来了巨变。

2020年8月,余杭区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在黄湖试点,访客中心、大草坪、登山健步道、青年社等公共基础相继建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拓宽农户增收渠道,青山村创新实施“自然好邻居”计划,引导鼓励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并提供相关村游服务。截至目前,全镇加入该计划的村民家庭达60余户。

2021年底,黄湖镇正式成立全区首个未来乡村社区共富基金会“善美基金”,首期200万元资金均用于支持绿色金融、产业导流、扶贫助困、公益服务、生态保护等乡村事业发展。

为进一步打开产业空间,青山村还通过盘活整合闲置土地、房产等方式,面向农文旅产业进行招商。两年内,青山村招引20余家农文旅业态,年吸引游客量从3万人增至5万人,以农创客、设计师、教育者、手工艺人等为核心的驻村人才从50余人增至80余人。去年,青山村经营性收入153万元,同比增长53%,集体经济收入达500余万元。

生态为底 一幅画的铺展

青山村的蝶变,是余杭区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强生态环保力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实现路径,以改革促进共同富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

2022年,余杭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4.5%,大气考核位列全市第一。地表水常规监测的12个区控以上断面,水质Ⅰ至Ⅲ类比例为100%,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完成涉及学校、景区等13大领域、50个“无废细胞”创建……余杭的天蓝了,水绿了,环境也更安全了。

不独黄湖专美,径山禅茶传世,鸬鸟蜜梨飘香,仁和花团锦簇……一个个共富故事的背后,听得到余杭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时代强音。如今的余杭大地上,一幅以生态为底、绿色为径的幸福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开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