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角山宫殿遗址 盛淑彦/摄

志愿者在进行讲解

公众考古和实验考古项目

(记者 宋晗语) 在良渚古城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已发现53个种属的动物遗存。作为遗址历史文化最典型、最直接的物质载体,如今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依旧生机勃勃,已知生活在此的鸟类有138种,其中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羽争艳,生生不息,体现了公园富美的生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后,凝聚的是一代又一代“良渚人”的思考和实践。从文物保护到文化展示,公园用生态科学的方式,最大限度还原了五千多年前以稻作农业为基础,以“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为特征的良渚古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调研良渚遗址,多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年来,余杭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持续推动遗址保护和利用、研究和交流、传承和发扬,不断擦亮这张世界级的文化“金名片”。

顾此不失彼

书写遗址保护的“良渚经验”

很难想象,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良渚文化曾岌岌可危。此地安山岩硬度、韧性极佳,是一个难寻的天然矿场,大量的开山炸石让山石裸露、满目疮痍,而脚下正是五千多年的“文化宝藏”。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刻在了每一位良渚文化保护者的心里。矿场全部关停,青山还绿,遗址重生,良渚遗址保护工作渐入佳境。

良渚遗址保护区范围内,村庄遍布、人口稠密,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如何顾此不失彼?多年来,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把法的思维、法的精神贯穿大遗址保护始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从新城区土地出让毛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反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多年来累计投入数十亿元。自此,这个位于杭州近郊的城市化前沿“阵地”,广达42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得到了整体性保护。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推进,保护区范围的不断扩大,良管委先后制订修订10余个系列规划,实现全域规划管控,文化保护从此以后有了“戒尺”。

从最早的文保人推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宣传,到如今的全方位数字智治,良管委始终将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2021年,正式启动以“人防+物防+技防+犬防+制度防”为体系的“文物安全365行动”,围绕文物“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打造“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实现跨部门、多业务整体协同,构建良渚遗址文物智慧治理体系。

去年,良管委与敦煌研究院展开合作,全面实施良渚遗址老虎岭、南城墙遗址考古发掘剖面本体保护工程,积极探索安全有效的土遗址保护技术方案,为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提供“良渚经验”。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良渚古城遗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二字,正是良渚古城交出的一份高分答卷。(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研究再深化

从良渚出发再探“文明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2002年,考古学界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了解最初的文明形态。良渚遗址作为该工程研究的四大中心性遗址之一,在经过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发掘与研究后,其规模宏大的宫殿与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统一的宗教信仰,实证了这里已出现早期国家。良渚遗址不仅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和典型的例证,还为提出判断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良管委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以考古为先导,推动良渚遗址多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现“国保”单位全覆盖。

文本的传承也是巩固良渚文化学术成果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国早期文明丛书》《良渚文化研学读物》《构建神圣——良渚文化的玉器、图像与信仰》等权威著作的出版,为全方位解读良渚文化提供了遵循。

此外,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渚遗址重要批示精神理论研讨会、“良渚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公众分享会、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系列活动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世界考古论坛、文化遗产世界大会良渚分会场等国际活动的承办,也不断拓宽良渚文化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国际考古学泰斗科林·伦福儒先生在国际顶级权威期刊《考古学》上发表论文,论证了良渚古国是东亚地区最早的复杂社会形态,发出了“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际声音。

活态化展示

传承历史文脉展现自信从容

眼下,一场关于良渚文化的摄影作品展正在全国七地同步展出。这场主题为“反光·反观”的展览,有别于传统的“单向输送”,展出的是观众在参访良渚博物院后留下的摄影作品。百余件作品展现了百余位观众眼中的良渚文化,是观展者的“反光”,也是良渚文化的“反观”。独具创新的展览方式,让厚重的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链接,文化与生活产生交互,也诠释了“建立文化自信、延续文化基因”的精神内涵。

展示方式的不断创新,滋养着民族心灵,培育了文化自信。良渚博物院收藏着来自五千多年前的珍宝,曾两度获评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其教育IP品牌“良良”的推出,系列儿童科普绘本、情景剧的出版,“良渚玉器”专题科普视频的问世,以及科普读物《良良的世界》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优秀推荐案例,“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荣获2022“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更是将良渚文化基因延续到了青少年心中。

另一方面,集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良渚古城、瑶山、老虎岭三大遗址公园,以完整价值展示体系,勾勒出五千多年文明圣地的轮廓。每年都举行的“杭州良渚日”活动、“文明圣地·朝圣之路”深度体验游,以及以良渚文化为设计灵感的500多款文创产品等,持续丰富着良渚文旅的供给,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生动展现出古代中国的美美与共和当代中国的自信从容。

20年前,“八八战略”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16年后的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文化金名片”的光芒闪耀在世界舞台。

今天,余杭干部群众依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始终遵守“要将这份宝贵财富保护好”的承诺,以实际行动讲好良渚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