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阮伟康) 在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二十多条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几万台电路板一路完成焊接、装配、检测、喷码等20道工序,现场只有六七名工人在旁辅助。依靠这套智能化生产设备,公司用工成本降低40%,产能却提高了20%。

这是炬华科技打造的“未来工厂”。通过一个“智慧大脑”,公司在产品设计、工艺、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系统全覆盖,通过数据追踪和分析,探索产业发展的“最优解”。

透过炬华科技这一窗口可以看到,在全省三个“一号工程”深入实施的当下,善抢“潮头鱼”的余杭企业已悄然掀起一场“车间革命”,让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发生激烈碰撞,以数字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塑造数字经济发展动能。

如果说,产业数字化是“基本盘”,那么,数字产业化则是“新杠杆”。

当前,从全国到地方,都在加紧谋划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推动形成未来产业策源地,余杭更是走在前列。

比如,位于五常街道的华立·181社区,重点聚焦大健康、智能制造、跨境电商三大领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孵化;位于仓前街道的利尔达物联网科技园,以建设国家级物联网产业成果转化基地为目标,着力扶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位于未来科技城的杭州未来研创园,则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主题,专注于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从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综合服务。

不难发现,未来产业犹如撬动经济扩面增量的“新杠杆”,不断为余杭未来聚能。

2013年,阿里巴巴将全球总部迁入未来科技城,在它逐渐从“树苗”成长为“大树”的过程中,也吸引了像同花顺、慧博云通、申昊科技等来余杭逐梦筑梦。而后的时间里,余杭整个数字经济生态迎来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科创+人才”双轮驱动下,余杭又全面推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双引擎”,着力打造新一轮发展增长极。去年以来,余杭重点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新能源互联网“5+1”产业生态,加速布局新兴、未来产业。

与之呼应的是一组数据:近五年,余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929.5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699亿元,年均增长12.82%,总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市首位、全省前列。此外,余杭还入选全省首批人工智能“新星”产业群、“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33家企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眼下,余杭没有“小富即安”,正着力以数字经济“软实力”构筑产业发展“硬支撑”,实现数字经济“二次攀峰”。

攀向“高”处,余杭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四大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及北航中法航空学院等科研院所,一边向技术的高端化发展,一边打通技术向产业的转化通道,不断强化“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关键核心产业链自主可控。

谋划“新”局,余杭持续布局未来产业,进一步发挥数字产业先发优势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锻强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关键基础产业,探索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新兴前沿产业,发展数字内容、智慧城市等新业态,加快构建“126X”未来产业体系。同时,余杭还发挥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平台型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着力构建“链主+专精特新”多层次数字经济企业矩阵。

有高端技术,也有新兴产业,余杭还要融合提质。未来,余杭将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核心作用,推动数字经济深度赋能一、二、三产业,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孵化催生新业态,奋力跑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区姿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