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为表彰先进,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建设新征程,近日,省总工会印发《关于表彰2023年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的决定》。其中,余杭4名先进个人被授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4个集体被授予“浙江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本版组稿 宋晗语 郑泽宇
以初心和匠心 在行业里闪闪发光
华光新材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金李梅有诸多身份,也获得过颇多荣誉。她是中国焊接学会钎焊及特种连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余杭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浙江十大创业女杰、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杭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市优秀企业家、世界杭商大会“优秀杭商”等荣誉。如今,她又多了一枚闪亮的奖章——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无畏创业艰难 持续科技创新
1995年,金李梅成为华光初创阶段的主要筹建人。公司起步时的艰辛、创业时的困难都没有难倒她。企业转制后,金李梅开始独当一面,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钎焊行业的热爱,带领团队开拓市场、开发新品、强化管理、克难攻坚,以优质的产品、专业的服务、细致的管理获得松下、三菱、格力、美的、三花、上海电机、哈尔滨电机、中车集团、丹佛斯等知名企业的认可,让华光成为全国钎焊材料行业龙头。
作为企业领头人,金李梅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她曾带领华光研发团队与四家科研院所、两家同行历时18年完成“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项目,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曾获3件发明专利,主持或参与3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参加《铜基钎料》《锰基钎料》等国家标准的起草修订。
金李梅用“工业万能胶”来形容自家的产品,不管是风力发电、核电等新能源,还是高速驰骋的高铁、地铁,都不同程度地依赖焊接技术,不同的配方满足客户对钎焊材料不同需求,再根据下游行业应用的工况条件,通过不同生产工艺,制成尺寸、形状各异的产品,经过长期持续的研发创新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华光新材形成了多品种、多品规的产品体系,并不断推进钎焊材料在下游应用端实现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入研发人才,在科创路上不断前行。
助力行业发展 展现使命担当
中国是钎料应用世界第一大国,但因产业起步晚、基础差,在很多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上仍依赖进口,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些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尖端先进装备无法实现彻底国产化。
一枝独秀只是风景,百花齐放才是盛景。2016年11月,浙江省华光新型绿色钎焊材料重点企业研究院成立,为行业研发新型、绿色钎焊材料与先进成型工艺、设备创造了有利条件。2016年起,金李梅每年坚持组织承办“绿色连接与制造高峰论坛”,邀请国内顶尖专家和下游产业客户代表探讨绿色焊接、智能制造等话题,致力于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达成行业共识。
作为人大代表,金李梅也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内,她始终关注环保问题,将“节能降耗、高效环保”作为公司发展理念,华光新材被评为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浙江省绿色企业、浙江省级绿色低碳工厂;对外,她带领公司挑起社会责任,疫情防控期间向区慈善总会捐款捐物,向公安、医院等捐赠空气净化器,她还积极向良渚文化保护研究基金会、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天元公学捐款,近两年累计捐款超150万元。
用先进技术 让听障人士回到有声世界
玻璃隔开的大房间里,身着隔离衣的工作人员正专注地看向显微镜,用镊子整理长约20厘米、直径比头发丝还细的导线。手和镊子飞快划动,导线几乎无法看清。曾经的谭治平,是他们中的一员。
谭治平,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员、省重点实验室首席工程师、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组技术骨干成员,一直致力于人工耳蜗、中脑刺激器和人工视觉等神经电子产品研发。他说,自己的梦想是让听不见的人都能听见声音。
自主研发 提升人工耳蜗使用效率
人工耳蜗是用神经电刺激的方法,使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恢复听觉的高端植入式医疗器械。人工耳蜗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大,很难批量生产,二十一世纪初,国内人工耳蜗市场牢牢地被澳洲、美国、奥地利等国霸占,价格居高不下。
谭治平在浙江工业大学主修机械工程专业。2009年刚进公司便一头扎进技术研发,他参加了诺尔康第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CS-10A)的研发,主要负责人工耳蜗中最关键的电极技术攻关。
“电极是直接刺激耳蜗内毛细胞的,对产品精细度要求特别高,当时受到生产环境的影响,电极非常不稳定。但这个关卡一定要过,我们就无数次地白天做测试、晚上做分析,那段时间是真的苦。”谭治平介绍说,经过三年的攻关,由他牵头的团队成功研发出当时世界上通道数最多的24导人工耳蜗电极,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
只有头发丝四分之一粗细的电极丝彼此绝缘,24根阴线分别与刺激器上的针脚、电极触点相连,这个全球首创的马鞍形电极,大大提高了神经电刺激效率,使患者达到80%以上长期有效听声效果。
勇于创新 打破国内产品单一局面
在新型人工耳蜗纤细电极植入体开发项目中,谭治平主导人工耳蜗纤细电极植入体项目,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现有CS-10A产品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三款纤细电极植入体, 先后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纤细电极植入体结构紧凑、抗撞击、抗静电能力高,安全可靠,三款新型电极柔软而富有弹性,有不同长度可选,直径适合人体耳蜗鼓阶截面,在植入时能更好地保护耳蜗内精细结构、减轻电极对耳蜗内结构的损伤,使患者残余听力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
新型电极打破了国内电极品种单一的局面,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销往30多个国家,让2万多名听障人士回到有声世界。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谭治平不断设计新产品、摸索新工艺,获授权中国专利76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撰写的5篇论文分别在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中华耳科杂志上发表;并获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省内首台(套)产品荣誉证书。
“虚实结合”里的行家里手
当有一天,你在移动端打开体量巨大的3D地图并流畅使用时,一定会感叹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这背后,是一群数字领域的能工巧匠,他们推动科研成果从概念普及走向落地深耕,从实践探索走向应用价值,让无数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董子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董子龙,浙大博士,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算法专家。自2010年毕业以来,他始终深耕行业、扎根领域,将所学的计算机视觉图形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影视、贸易、工业、体育等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全心全意投身于行业发展和技术应用,尤其是服务于余杭区XR(扩展现实)重点战略、谋求绿色发展以及服务保障亚运会等,展现出一名技术专家的不懈努力和创新风采。
深耕XR领域 推动区域重大战略落地
去年,未来科技城重磅发布XR产业发展计划,XR产业发展也在当下迎来政策东风。
在学校期间,董子龙就专注于XR技术探索,是国内最早面向AR摄像机6自由度(6DoF)方位求解的研究者之一。毕业后,董子龙加入国内首家三维打印上市公司,从事消费级三维扫描仪的研制,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2018年,董子龙正式加入阿里巴巴,探索XR技术与消费、云计算等业务结合。他从事三维重建、空间SLAM、神经辐射场等XR算法研究。经过多年不倦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在国际学术会议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被综合引用超700次,并从客户业务需求中沉淀出多项XR标杆产品,为区域重大战略落地作出突出贡献。
服务民生 让科研创新造福百姓
今年是杭州亚运举办之年,董子龙所在的团队与亚运场馆运营方紧密协作,为亚运场馆运营提供技术保障。在奥体场馆导航项目中,董子龙主导研发了大场景扫描和定位算法,完成杭州奥体中心场馆和停车场共30万平方米的空间构建,利用AR地图导航技术,解决了现场观众寻车难、寻路难等问题。
作为达摩院XR实验室三维算法团队技术负责人,董子龙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助推绿色发展。在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团队的合作项目中,他以极高的战斗力和团队协作力为客户解决了疫情期间跨国看厂的问题,也开创了跨境平台通过实景VR探厂的新模式,得到央视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据统计,该模式有效减少跨境线下探厂2000多次,减少碳排放量6406吨,成为跨境B2B贸易的行业标杆。
“科学是我们的利器,创新是我们的使命,不断进取是我们要坚持的。我们会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改善民生,这是我们最高的追求,也是最大的责任。”董子龙表示。
实现健康医疗领域的“中国智造”
陈可,浙江之科立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总监,主攻智能感知与智能计算、智能系统紧密结合的前沿医疗器械领域。他深知医疗健康关乎民生之本,故始终投身在消化道医械研发的最前沿与临床病理实践的第一线。
打造国内首台500倍光学放大电子内窥镜
通过500倍光学放大后,观察病灶细胞形态,无须进行病理活检即可快速确认病灶良恶性。这样高效的诊断方式已经成为现实。
陈可带领软件算法团队,主导研发了跨尺度500倍光学放大电子胃肠内窥镜人机交互核心控制软件系统,实现了内窥图像普通状态下组织级别显示、放大状态下细胞级别显微显示有机融合的“多模态融合诊疗”。配合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模块、智慧硬件模块与胃肠病灶智能识别与自动分类AI模型,大大提升医生诊断效率与精度、缩短诊疗时间、降低手术风险与漏诊误判风险。
由于是采用“内窥镜”实现“显微镜”的功能,光学放大倍率之高前所未有,工程上软硬件同步精密配合难度很大。陈可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先后尝试了几十种不同的组合方案,最终解决了软硬件实时状态控制、图像清晰度稳定性控制、实时数据传输延迟控制等多个“无人区”工程难题,完成这项“不可能的挑战”。
用“中国芯”搭建可靠的应用平台
研发电子内窥镜图像处理核心算法与AI诊断算法工程化移植方案,需要海量一线临床数据来持续迭代诊疗模型。对此,陈可带领团队不断拜访各大城市三甲医院,经常在医院实验室测试到凌晨,最终完成了内窥镜临床试用与数据采集与模型优化。
结合国内外最新工程技术应用与科研方案,陈可仅用时一年即提出可稳定工程化、产业化的成熟技术方案。在内窥镜光源设备智能控制策略、医疗图像偏色校正算法上实现突破,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有2项软件著作权正在申请中。
为了满足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电子胃肠内窥镜不断增长的算力、功能性能提升的同时摆脱对于进口芯片的依赖,陈可带领团队完成嵌入式平台架构重构、算法跨平台兼容性测试、核心功能预测试部署等核心工作。由于国产芯片的医疗健康产业应用案例较少,陈可不畏困难,克服了资料缺失、缺乏经验等种种困难,从零开始学习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验,反复求证,通过技术创新与方案优化,不断降低方案的不确定性风险,在保障原有功能正常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最终顺利完成了内窥镜平台的“全国产替代”可行性验证工作,继核心算法与产业化方案后在实体硬件上真正实现了“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