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只有一个地球,共有一个家园。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通过绿色低碳生活,参与环境保护,改善地球整体环境。现如今,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直以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始终坚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高度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矿山修复和耕地保护工作等生态保护工作,用心用情守护好每一寸青山绿水、良田沃土。
近年来,我区大力开展矿山修复,推进矿山复绿,将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按照“宜地则地,宜林则林,宜湖则湖,宜园则园”原则走出了一条山绿景美的优质生态发展路径,实现废弃矿山“变废为宝”。2022年,全区共完成山体生态修复项目166处,完成历史遗留图斑矿山核查136处。与此同时,适应数字地灾防治工作新要求,不断增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构建“人防+技防”的地灾防治模式,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防线。
粮安天下,地为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近年来,我区持续健全新时代耕地保护制度体系,推出一揽子“长牙齿”的改革举措,如实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开发“耕地智保”应用场景,为全区耕地构筑起严密防线,交出一份耕地保护与发展的“高分答卷”。2022年,全区完成耕地功能恢复工程4万余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百千万”永农集中连片整治如期完工。未来,将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做实做细,充分释放土地资源利用空间和潜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为余杭“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的战略目标注入规划资源最大力量。 本版组稿 杨攀 宋晗语
加强地灾认识 防范自然风险
余杭区位于杭州城区西部,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梅汛期降雨丰沛、台风影响频繁,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特别是西北部山区是地质灾害多易发区域。
目前余杭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426.8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5.3%;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且多发生于5月至10月的梅汛期及台汛期。
常见地质灾害
1 崩塌、滑坡、泥石流如何产生?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山区,由于暴雨、地震等因素的触发,山坡上的土石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不同形式的运动,就形成崩塌、滑坡或泥石流。修路开挖山坡、盖房挖填土石等人类活动也可能引起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2 崩塌、滑坡、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崩塌往往发生在较为陡峭的斜坡地段,特别是孤立山嘴或中下部凹进去的陡坡;滑坡常发生在坡度大于10°、小于45°、下陡、中缓、上陡的斜坡,常见于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和修路建房开挖形成的斜坡;泥石流按流域形态分,可分为坡面型泥石流和沟谷型泥石流,坡面型泥石流一般发育在没有形成明显沟谷而且陡峻且具有能够汇聚水流的凹型的山坡上,沟谷型泥石流一般形成于沟谷中,规模较大。
崩塌、滑坡对乡村、城镇的主要危害是摧毁农田、砸埋房屋、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有时会给乡村和城镇造成毁灭性灾害。
3 如何应对崩塌、滑坡、泥石流?
当陡崖开始掉土和石块时,切莫从下方经过;处于崩塌体下方时应迅速向两边逃生;若行车时遭遇崩塌应注意观察,停车观察或迅速逃离斜坡路段。
在户外遭遇滑坡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绝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如果滑坡滑动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动或抱紧一棵大树不松手;当滑坡来临在房屋中时,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务。
遭遇泥石流时,不要停留在坡度陡、土层厚的凹处,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也不要在树上躲避;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位置又低的凹岸,应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的方向奔跑。
山区游玩贴士
四月采风踏青,又临近五一假期,不少游客选择前往山区游玩、野外露营,欣赏自然风光。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1 山区游玩时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
山区常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沟口晴天很热,但几千米外的沟谷上游可能正在下暴雨,并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所以,雨季时到山区游玩,除了要事先收看、收听天气预报,进入山区后还要时刻留心沟谷上游是否下雨以及突发天气状况,以便提前采取防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措施。
2 建议选择合适游玩路线,切勿在危险地段停留
外出游玩要提前了解清楚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安全的游玩路线,避开有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段。野外露营活动一定不要选在陡峭的河、湖、水库岸边,尤其是土质岸坡。因其长期受水流冲刷、浸泡,发生塌岸的可能性极大。
在山区游玩时,要避开陡峭的山坡,远离有危险警示牌的地段,不要进入内部条件不明的废弃矿坑矿洞等“野景点”探险,不要攀爬陡崖,以免滑下山坡或被崩落的土石砸中,造成伤害。
3 野外遇险时应及时求救
户外游玩活动中不要随意单独行动,应结伴而行,防止发生意外,一旦发现自己走失,切忌胡乱寻找出路,乱走更容易发生意外;一旦体力耗尽或遭遇意外伤害,获得救援的机会就会变得很渺茫;当被困在有危险的地方时,要想办法传递信号,让救援人员知道你所在的位置。为避免失温、脱水或受伤等危害生命安全,应选择离自己较近又容易被发现的地点等待救援。
风险预警渠道
1 线上预警信息获取
(气象网站、地灾智防小程序)
每年汛期,自然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每天都会做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成果,并通过气象部门或自然资源厅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布。
在浙江省内,人们可以通过“地灾智防”微信小程序,查阅历史或未来18小时内地质灾害预报信息或查看当前实时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等级、预警范围、预警周期、注意事项等。
2 遇到地质灾害如何向有关部门反映
当您在户外发现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时,如路边山体崩塌掉块、山坡出现新的破裂迹象时,请及时联系当地村社、属地镇街,或拨打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应急热线0571-86241469,自然资源部门将在第一时间快速、精准处置险情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