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阳 闲林微融媒体中心 高青怡)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高速发展的余杭汇集了天南海北的“新余杭人”,也留住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余杭人”。从出门无人相识的“生人社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熟人社会”,“新余杭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老余杭人”在这里享受熟悉感,这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发挥的积极作用。

近日,记者来到闲林街道竹韵社区,化身新社工,“沉浸式”体验这个拥有两万余名住户的大型社区是如何成为有着高满意度的现代社区的。

“老”社工备受信赖

让老居民不陌生

“张阿姨您慢点儿,晚上刚下过雨,这儿有积水。”“小朋友也要戴好头盔,注意安全哦。”早上七点,薛学军准时出现在闲林街道竹韵社区大门口,开始了新一天的“早送晚迎”。

“三月下旬,我们开始开展‘一’米之交,每天在门岗做好问候服务工作,深入基层了解居民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作为一名“老”社工,自2020年来到社区服务,薛学军就通过大走访深入居民家中,和所负责的570余户居民打下了牢固感情基础。“大家白天都要上班,我基本都是晚上去,这两年家家户户都走过了。”

刚和记者说了没两句,家住在竹韵社区的姜小琴奶奶就来门岗找薛学军:“我买了几箱水,能帮我搬一下吗?”姜小琴快70岁了,是一名空巢老人。薛学军的细致入微与有求必应让姜小琴感觉多了一个就在身边的“儿子”。

帮姜小琴将重物搬上楼放好,回到门岗的薛学军正巧碰上了社区微医。今天是微医帮宋美珍老人复诊的日子,记者换上社区统一的“红马甲”,和薛学军一起做起了社工,扶宋美珍前往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进行血压、血氧等常规体检。“宋阿姨,这是您的饭卡,一会儿体检结束,您拿着这张卡就能直接去老年食堂吃饭了。”体检等待中,薛学军还替宋美珍办好了饭卡。据了解,老年食堂建成后,竹韵社区的社工们就主动帮自己负责的老年居民“送卡上门”。在日间照料中心体检,在老年食堂吃饭,这些“小事”给竹韵社区的居民们带来了不少幸福感与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自打造“五星幸福体”以来,竹韵社区已经建成了邻里中心、阅览室、健身房、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婴幼儿成长驿站等多个社区公共空间,“一老一小”都实现了在家门口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与舒心。

“新”社工飞速成长

和新住户一块“熟”

“老”社工游刃有余,“新”社工也不遑多让。临近放学,记者在社区门口见到了90后社工裘元宵,他正帮居民薛雪林接孩子放学回家。“他们家里来不及接孩子时就会提前跟我说一声,家长说我去接孩子,他们放心。”

薛雪林和她丈夫都是温州人,两人年初才来到闲林定居,忙碌的工作让夫妻二人常常没法准时接孩子放学。裘元宵是今年一月刚到社区,“社区要求我们新社工‘认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忧’,我就是在那时和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裘元宵告诉记者。

裘元宵告诉记者,与居民建立友好关系,她有自己的法宝。她在《民情笔记》上,详细记录了自己负责的406户居民的具体信息,每个细微的时间点,她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自“百”家门庭走访开展以来,竹韵社区社工共走访了1500户家庭,帮助居民解决了200多个问题,满意度达到98%以上,同时信访量下降80%以上,警情量下降50%以上。

从“一”米之交到“百”家门庭,为了构建熟人社会,闲林街道不遗余力地为新社工们规划成长方向。不同于以往模糊的社区工作分工与问题处理方式,闲林街道启动了社工成长营“九个一”计划,除了日常培训外,此后还将开展综合测试、分享沙龙、擂台“比武”等多项活动,为新社工的成长锚定方向、保驾护航,并通过新社工的快速成长,加速构建友好型有温度的社会。

记者手记

社区是城市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余杭自实施“五星幸福体”工程以来,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全力打造更高品质幸福生活。

关注“一老一小”,建设友好型有温度社会,离不开社区“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社区工作者,他们持续为居民们输送着生活所需。今年,我区将招录700余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实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18名配备要求,并实施专职社工“提质增能”计划,提升社区工作者理论素质及业务水平。

从“一”米之交到“百”家门庭,余杭正着力为老余杭人守好“第一故乡”,为新余杭人打造“第二故乡”,将人间烟火气“注满”熟人社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