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伟/摄

今天的余杭人习惯上把余杭街道叫作“老余杭”。公元前222年,中国历史上首推郡县制的秦王朝就设立了余杭县,县城就在今天的余杭街道,直到1958年余杭县撤并,老余杭作为县城的历史才被终结,历时长达2180年。王久伟/摄

清代,余杭旧县城为周围六里二百步,存在着“七十二条半弄”,皆贯通于大街。弄巷房屋砖木结构,青石板横铺路面,宽约四五米,亦成贾区,居民稠密。自汉唐以来,形成商业街弄。所谓“半条弄”,是指一头不通路的玉台弄,进了弄堂只有顺原弄堂返回。

○ 陈冰兰

01

街巷

余杭街巷初始可追溯至秦置县前后,随历史进程而发展。城池、坊表、衢巷、里弄是古余杭老商埠街巷市井的元素,演绎古镇商埠曾经的繁华。这些元素在历史变迁中,有的已湮灭,有的已成碎片,有的尚可看到依稀的影子,有的今天仍然存在…… 

旧时余杭县城在苕溪北岸,俗称“城里”。清嘉庆十年(1805)《余杭县志·街巷》有载:“自东门向西,其南系城垣,有民居而无坊巷,北为和平坊,为高家弄,为法喜寺,为澄清巷,直通北门。”旧时西门塘路为西驿道起点,西门外有骡马场,招呼客商,喂养骡马;澄清巷为北驿道起点,可想当年车马之盛。

县前街即县署前的街市(今太炎路),自刘王弄口起至澄清巷口,东西向,街长约半里,两边都是店铺、作坊,如吴福清蚕种店、许氏石灰行、叶同泰药店、荣钦麻饼店、聚星茶楼、九昌南货店、王云高磨坊等等。九昌南货分店西侧就是孔庙石牌坊,走进去是磨坊道地,后面是孔庙,孔庙后面是县学,就是现在的太炎小学。

小东门头在通济桥北堍刘王弄底,是古县城城墙的东门。

以上,在城内。

老余杭县城的格局是“溪北为城、溪南为市”,苕溪南岸即“城外”。经过历朝历代盛衰嬗变,古镇余杭逐步形成“一横四纵”街市格局,“一横”就是横街,即通济街,自通济桥南堍起至葫芦桥,南北向;“四纵”即县前街、凤仪塘、直街、南渠街。此外,余杭旧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之称,弄堂名称五花八门,古称坊、巷,后来又称弄、巷、园、里、道地等。

弄巷定名大体有这样几类:一是以姓氏定名,如白家弄、孙家弄、马家弄、张家弄、李家弄等;二是以形状定名,如弯弄、小弄;三是以物定名,如缸甏、鸡鹅、小珠(猪);四是以行业定名,如航运弄、沙弄、盘竹弄;还有以纪念性建筑命名,如山川坛巷以祭神之坛定名,明洪武八年(1375)建坛,原名风云雷雨山川坛,是每年春秋祭神之坛。

值得一提的是,直街南面弄与北面弄弄堂两两相对,南北相通,构成老余杭特色街貌。如木香弄对小弄,蔡家弄对小珠弄,白家弄对弯弄,孙家弄对混堂弄,邹府弄对刘仙阁等。这些两两相对的弄堂,并非仅仅弄堂而已,它有三重功能:一是繁闹的商业街巷;二是苕溪码头与南渠河船埠货物驳运要道,苕溪洪水时溢堤或决堤,又成为洪水泄泻的通道;三是闹中取静民居汇聚之处。随着老余杭旧城改造,留存下来的弄堂越来越少。

在历史的进程中,街市店家大部分在通济桥以南的通济街、直街、南渠街、凤仪塘。抗日战争前,街市非常热闹,绸布、山货、南北货、酱酒、茶楼等商家店铺应有尽有。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商业中心是横街与直街。

02

闹市

在历史的沿袭中,街巷市井虽湮没、变迁,但仍然旧影依稀。今天走在老街上,如有穿越时空之感,还能闻得到“陈旧”的气息。

通济街的繁华始于唐、盛于清。南北向的通济街俗称“横街”,长约500米,宽约10米。商家聚集,店铺林立,货栈接踵,作坊毗邻。百年老店、知名商号、钱庄银楼、酒肆茶楼、南北货栈、酱坊腌腊、京广百货应有尽有。

通济街上有三个闹市地段:一是通济桥,俗称“大桥”,早先这里是余杭县城最繁华的地方,桥面两侧都是商店。太平天国时,桥上商店遭遇战火,全部被烧光,后逐步复建,又被日军焚毁。二是观音弄口,位于横街与直街的“T”字形交接点,商家旺铺、摊贩小商、民间集市都挤在这个中心位置。傍晚时,夏天卖茶水、卖水果,冬天卖糖炒栗子、烘番薯、花生瓜子,都要抢占观音弄口。以前没电影电视,夜饭吃得早的喜欢家长里短聊天的人,也都聚集到这里。“观音弄口”已成为老余杭人的专用名词,指代最热闹的地方。三是南门头,在余杭县城南大门,南接南湖塘路,北与通济街相连,与南渠街相邻,曾是余杭最热闹的集市。当年从南湖方向陆路而来的临安、富阳及南乡(现中泰街道)的土纸、笔管、锡箔、蜡烛、山果等山货和从南渠河水路来的稻米、蔬菜、秧苗、水果等基本都到南门头集散,四方农商、远近客商、本地农人、闲民等多喜集于南门头交流信息,道听途说,各取所需。

南门头有两条曾经十分热闹的弄堂:人和弄、马家弄,人和弄弄口南北两边都是商铺,马家弄口是葫芦桥闹市,是一个山货小集市。新旧时,马家弄内人家密集,弄口有山货、茶、豆腐等店铺,弄内有不少人家开纸行,经销土纸,纸马、香箔、蜡烛店有数十家。余杭有名的钱家花园也在弄内。

南渠街,余杭人称“后河头”,是南门头集市的延伸,集散的货物大多是米、茶叶、笋干、笔管等。旧时,后河头一带开有数十家茶行、山货行、笔管行和数家米行。杨乃武女婿的“仰记笔管行”也开在后河头。山客、水客云集,因此,后河头还有几家轿行。因南渠河便捷的水路船运,使后河头形成既有码头又有集市,还有店家的热闹、繁忙之市景,是老余杭县城的“清明上河图”。

直街西起横街中段观音弄口,东至城东部伍桥,为东西向,长三里,宽三至五米,与通济街呈“T”字形。民国时叫“中正街”,现称“老街”,盛时商号、店铺数百家,南北里弄相对,溪河码头相通,有“酒香巷子深”的韵味。直街上的闹市地段可分为以下几个:

第一个是从与通济街相交的观音弄口到木香弄、小弄口。该地段主要有绸布、银楼、药号、南北货、旧衣等店铺,比较出名的有种德堂药店、方万华银楼、宏裕布店、美丽百货店、华新百货店、全盛民信局、成大药栈、大同药房、华达西药、仁济西药房、德新广货店、怡和祥广货店、许生祥水粉店、南洋鞋店、李锦华鞋店、公升裕鞋店、董慎昌广货店、刘仙芝药号、同吉顺纸马店等。

木香弄一条声名远扬的弄堂,内原有不少清代建筑,青石台门衬托雕花阁梁,古朴清幽。这条以中药材木香为名的小弄,曾是医家荟萃之处,清末民初,这条百余米深的小弄聚居医人十余家,倚门相望,比肩而邻,医事几十年不衰,“去木香弄”成了求医问药的代名词。如今有的老人还记得:当年弄南的南渠河埠常挤满来自水乡的篷船,山区患者则用“眠轿”(可以减震的载具)抬来求诊。

“上下木香弄,十殿阁罗王,一个孟婆娘娘”,这是流传于余杭的口头禅,描述了当年木香弄十位男郎中和一位女医家。“阁罗王”是决人生死的神道,“孟婆娘娘”是救人危难的长者,表达了人们生命系之的敬仰之情。“十殿阁罗王”的10位已难确定,据初步查考,民国时期在此设诊的计有叶熙春、吴彩扬、单懋清、姚益华、肖守三、洪梦麟、蔡锦斋、祝步康、陈洪甫、孙宝珊、郑子韶、周一先、罗仁安、范康夫、吴梓伯和与木香弄近在咫尺的大夫第针灸医师朱一民等,他们都是医术精湛传四方的名医。“一个孟婆娘娘”当指戴章氏,民间女郎中,略识文字,以祖传秘方配制膏药,专治疮、痈、肿。

木香弄内医人云集,环境优势起了一定作用:木香弄后邻苕溪,前近南渠河,方便的码头、船埠使西南山区和东路水乡患者上岸即可就诊,闹中取静,实为设诊研学的理想之所。兼之不少医者或师出同门,或旨趣相近,未卜而邻,理在其中,茶余饭后常为切磋之机。木香弄内的医林人物,几乎包括浙北所有著名门派,如此众多的医家集于一条小弄,形成多家争鸣的盛况,为木香弄留下千古芳名。

与木香弄相对的小弄也是聚药汇医、求医问药之地。老余杭比较有名的刘仙芝药号就在小弄口,常有名医坐堂,为病人切脉开方。小弄南口临南渠河埠,有多家山货店、茶行、米店;北通苕溪木香埠,是南渠河与苕溪的上下码头的通道,实为要塞之弄。

第二个闹市地段是木香弄下来到蔡家弄口、小珠弄口,这一带商家店铺主要是绸布呢绒、南货、瓷碗、纸马、杂货等等,有名的店家有天丰园、洪昌南货店、韩源素布店、慎泰绸布庄、大丰布店、同顺席店、永德和绸布店等。

第三个闹市地段是蔡家弄下来到白家弄口、弯弄口,主要是广货店、锡箔店、雨伞店、裁缝店、豆腐店等,比较有名的商家店铺有天大生铁匠铺、天源钱庄、陈隆昌锡箔店、曹同茂纸马店、元顺点心店、沈悦昌酒店、钱吉忠豆腐店、自然照相馆、南阳米店等。

白家弄是一条“商弄”。何谓“商弄”?清宜统三年(1911),余杭县建立商务分会,会址就设在白家弄27号,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各同业公会会址也基本设在白家弄。弄口有一个招宝台,供奉五路财神,保佑商家店铺生意兴隆。白家弄内还有一个俗称“蒙童馆”的书塾,由学者王润庵在此设馆课徒。民国时期,余杭第一个剧场也开设在这里。白家弄内有很多石库台门,至今还有好几处毛石墙脚的老房子存在。

弯弄南临南渠河,北接直街,与白家弄相对相通。百年老店公懋茶行从弯弄南口起至中间,茶行临南渠河有十几间门面,进深有二十来米。弯弄的北面弄口最初是轿行,后来是一户钱姓人家开的豆腐店,虽是一家不算太大的店面,进深也有十几米,前面是店堂,后面是作坊。公懋茶行与豆腐店之间是深宅大院,据说在唐朝时是县署衙门,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宅院为公安局,1958年后为镇公所。余杭镇政府搬至山西园路后,此院为余杭文化站所用。余杭派出所最早的办公地点在弯弄2号。

第四个闹市地段是白家弄下来到孙家弄口、混堂弄口,主要店家有雨伞、南北货、酱酒、木器、广货、棉花、纸马等,清朝有名的“董九房雨伞”就在混堂弄北口上首新生街47号。

第五个闹市地段是孙家弄下来到刘仙阁、邹府弄口,主要店家有糖坊、盐号、钱庄、典当、成衣等,比较有名的商家有王协和糖坊(盐号)、复号典当行等。

刘仙阁南临南渠河,北邻邹府弄,有一个黄白纸市场和山货小闹市,书场、茶楼、钱庄、典当行、盐号、糖坊、纸马、锡箔等店肆聚集,是古镇东面的一个闹市地段。刘仙阁附近有好几家茶楼、茶店,常常是上午喝茶、下午听书。

第六个闹市地段是邹府弄下来到邵家桥头,商家店铺主要是山货行、铁匠店、酱园、染坊等,比较有名的有黄正茂山货店、正茂友记茶行、森茂山货店、泰昌南北货栈、蔡恒升酱园、鼎泰典当、茹兴泰米店、公益冶坊、公顺源坊、锦泰坊、源升染坊、董恒昌笔管、涵春堂药店、太和堂药店、乾坤堂仁记药店等等。

邵家桥头是竹木柴炭等货物集散地,来自临安、富阳、於潜、安吉、孝丰等地的竹木柴炭、造纸原料桑皮和砖瓦、石灰、石子等建筑材料都在码头上货入仓、下货入船。在陆路运输未开通前,常常可以看到余杭东面农村及杭嘉湖等地农、商粮船、货船在邵家桥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段有雨伞社、竹器厂、铁器社、酿造厂、造纸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