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赣鹰) 连续两年捧得浙江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全年签约重大项目276个、总投资超1770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1个;10家省实验室余杭占4席,之江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北航中法航空学院等形成科研重器集群发展之势;全区海外高层次人才超5400人,人才总量突破35万人;余杭全域创新策源地模式入选浙江省首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最佳实践”名单……过去的2022年,余杭区以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驱动,创新能级持续攀升,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创新质效日益彰显,产业发展动能日趋强劲,奏响了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对此,余杭发挥数字产业先发优势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未来产业工程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锻强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关键基础产业;探索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新兴前沿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新业态;以多技术多场景跨界融合为动力,推动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向前沿领域迭代,以超前布局实现二次爆发。去年全年,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99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2.62亿元。

围绕“四高地一基地”产业蓝图,余杭动态更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5张主导产业靶向盯引清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17亿美元。余杭入选全省首批人工智能“新星”产业群、“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余杭还通过平台打造、服务供给、政策保障、机制优化的“四轮驱动”,成体系打造创新创优上市培育“余杭模式”,获评2022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优秀案例,资本市场“余杭板块”已初具规模。

过去的一年,余杭深度践行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协同”,以产业链整体提升带动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压舱石的担当作用,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轮驱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全面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技术创新,积极培育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产业集群。

2022年,全区新增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1家,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家;杭州市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6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36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35家 ;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数量全省第一,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9家。全年有9家企业入选省首台(套)装备和标准认定,入选数居全省各区(县市)第3位。至去年年末,全区 “浙江制造精品”总数增至44项,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21家。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入选入库省市“未来工厂”体系企业67家,共89家次,其中省级“未来工厂”试点1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2家。全年共有25个项目获得下一年度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立项,立项数量同比增长78.6%。

“稳”字亮底色,“进”显高质量。打赢经济稳进提质攻坚战,要的就是坚定不移抓升级、逆势突围开新局,要的就是把“进”字体现在产业升级的不竭动能中,把“进”字积蓄在产业聚变的强大后劲中。聚焦打造最优创新生态,余杭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让产业、创新、人才、资金、政策在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环路”上高度聚合。余杭“第一时间+最顶格”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举措,出台“助企纾困36条”、“稳进提质58条”和减负降本等政策,推动政策应享尽享、直达快享,全年为企业减负93.2亿元,办理出口退税30.74亿元,兑现各类惠企扶持资金114.27亿元,兑现资金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