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杭区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按照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生财、聚财、用财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奋力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
(一)余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1.余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2022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671.50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5.46%,比上年实绩下降9.9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2.93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4.38%,比上年实绩下降6.06%;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分别下降5.33%、1.65%。
2.余杭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34.49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9.35%,其中: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22.18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9.32%。
3.余杭区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按照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和现行财政结算体制,全区财政体制可用资金为262.63亿元,加上省市专项补助31.71亿元、上年专项结余2.16亿元、新增一般债券收入13亿元,一般债券再融资收入7.60亿元,调入资金40亿元,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可用资金为357.10亿元,实际支出334.49亿元,债券还本7.81亿元,收支相抵后,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60亿元、专项结转下年2.20亿元。省、市后续下达的部分补助和实际收支结余将纳入2022年决算报告后一并汇报。
(二)余杭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25.37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10.42%。
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445.20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7.63%。
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当年收入为525.37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2.55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2.40亿元,加上截至12月底已收到的省市补助4.36亿元、上年结转0.68亿元,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可用为545.36亿元,实际支出445.20亿元,上解支出5.62亿元,债券还本2.58亿元,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40亿元,收支相抵,结余51.96亿元,结转下年使用。省、市后续下达的部分补助和实际收支结余将纳入2022年决算报告后一并汇报。
(三)余杭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根据各国有公司提供的2022年国有资本收益申报情况,2021年全区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抵减财政补贴收入后未达到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要求。本年收入加上上年结转19.25万元、省市专项补助15.20万元,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34.45万元,收支相抵,结余0万元。
(四)余杭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自2018年1月1日起,余杭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统一纳入省市统筹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仍由我区管理。
2022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完成6.03亿元,完成预算的98.45%。
2022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预算完成5.00亿元,完成预算的98.54%。
(五)余杭区政府债务情况
2022年,省政府核定我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44.34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为148.16亿元,专项债务限额为96.18亿元。2022年底,我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44.3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148.16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96.17亿元,债务余额指标控制在省政府核定范围内。2022年我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5.55亿元,其中新增政府债券25.55亿元,再融资债券10亿元。2022年我区政府债券还本10.39亿元,支付债券利息7.84亿元。
二、余杭区2022年财政主要工作
2022年,秉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奋力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为总牵引,以“增收入、保供给、强管理”为主线,统筹推进抓收入、促经济、保民生、战疫情等各项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主要做好了五方面工作:
(一)多措并举组织收入
一是多措并举抓好税源建设。在留抵退税、经济下行、疫情防控、重点税源支撑作用减弱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背景下,多部门紧密配合,抓好收入监测分析,密切关注重点税源企业和招商引税情况,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二是科学有序做好土地出让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土地出让400亿目标,有力保障了城市开发、重点项目的推进。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争取良渚遗址保护和补偿专项、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等补助资金20亿元。四是积极争取债券额度,2022年获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5.55亿元,获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授信7.5亿元。
(二)有保有压精准支出
一是始终坚持“财为政服务”理念,精准聚焦全区发展大事要事,科学合理配置财政资金资源,统筹财力支持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发展短板,全力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培引等重点工作。二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完善厉行节约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强化预算总量控制,严控单位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不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全年收回执行率较低的项目资金12.09亿元用于民生项目支出。三是保障重点民生资金。聚焦民生和社会事业,保障疫情防控、医疗保健、就业住房、养老服务等各项资金需求,政府投资项目中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安排200.50亿元。四是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全年重点保障城市新中心十大工程建设,全力提升“五大能级”,深入实施“六大行动”资金达430亿元。
(三)促进经济稳进提质
一是完善惠企纾困政策。第一时间牵头制定出台“助企纾困36条”、“稳经济58条”、“5+4”稳进提质等政策体系,实施八大攻坚行动,全力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出台创新余杭“黄金68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政策资金直达快享,全年累计兑现各类惠企扶持政策资金114.27亿元,兑现率100%。三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6240户企业办理政策性留抵退税58.81亿元,为4425户中小企业办理缓缴税收12.11亿元,为2340余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2.24亿元。四是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用足用好应急转贷政策工具,降低应急转贷资金的使用费率20%,2022年办理转贷业务2963笔,为我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节约资金4663.08万元。
(四)持续推进数字赋能
一是全面实施预算一体化。围绕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目标,实现对预算管理全流程的动态反映和有效控制,率先谋划12个镇街全面上线,在全省预算一体化工作中名列前茅。二是试点推行“浙里报”项目。全区220家预算单位全面上线差旅费、公务接待费等十个财务报销应用场景,实现无纸化、线上报销,全年报销单数4.05万笔涉及金额45.96亿元,试点扩面度和活跃度在全市位列前茅。三是打造公共资产智慧化管理模式。统筹建设公共物资仓、智慧档案仓、应急物资仓、涉案物资暂存仓、浙里公益仓“五仓融合”,利用资产智管实现多单位分环节监管,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资产周转使用绩效,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中作为“过紧日子”的范本播放。四是迭代升级余杭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白名单、人工在线审批、数据智能审批三类主要审批机制,实现条件量化型政策“免申即享”、资质审定型政策“即申即享”、复杂项目型政策“承诺兑现”,进一步提升惠企政策兑现效率。五是深度开发国资国企数字化平台。开发建设全区国企房产领域大数据监督应用场景,与市国资委建立数据对接共享机制。开发“智廉招采”应用模块,做好国企招标采购预警管理。
(五)稳步提升改革实效
一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实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试点工作,累计对63个项目直接审减财政资金26.01亿元,节约土地195余亩。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区属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归并,重点打造资本投资类、城市建设类、交通市政类、文化旅游类等四大区属国有公司,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做优做强。三是实施镇街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区与镇街、平台的财政分配关系,完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财权事权匹配度,充分发挥好财政体制的激励引导作用,促进镇街、平台积极发展经济、培植财源,不断壮大可用财力。四是加强财政领域风险防控。持续深入实施化债计划,至2022年7月我区已提前化解全部隐性债务,完成五年化债任务,实现隐债清零,成为我省最早一批隐债清零的区县市之一。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资金预算、拨付审核、动态进度、预算审核、结算审核、财务决算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清廉协审”贯穿全过程,2022年完成招标控价审核项目266个,审减资金12.44亿;完成结算评审项目142个,审减资金4.46亿元。
三、2023年财政预算编制草案
2023年我区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高质量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和改革创新,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立足区情实际,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不断厚植余杭战略优势,更好地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政策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我区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奋力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提供坚实保障。
(一)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区经济发展趋势,202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预算为705.08亿元,比上年实绩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为370.57亿元,比上年实绩增长5%。
按照以上收入情况和现行财政体制,2023年我区一般公共预算当年体制可用资金为260亿元,拟从政府性基金中调入25亿元,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下降16.18%。按照现行镇街财政体制,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无对下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
(二)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11.20亿元,剔除上解省市支出3.35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5亿元后,可用资金为282.85亿元。
2023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282.85亿元。
按照现行镇街财政体制,我区政府性基金无对下转移支付。
(三)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根据各国有公司提供的2023年国有资本收益申报情况,预计全区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抵减财政补贴收入后未达到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要求,因此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年初预算收支暂不编列。
(四)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
2023年,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预算为4.87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下降13.48%;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预算为5.32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下降10.30%。
(五)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2年,我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44.3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148.15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96.17亿元。
根据债务余额情况,2023年安排债券利息8.32亿元,2023年新增政府债券待省政府核定后将纳入调整预算报告一并汇报。
四、2023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增收节支促进财政平衡
一是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保存量抓增量,摸清产业税源增长点情况,建立“一对一”企业服务保障机制,及时开展走访服务,做实做细暖企助企服务工作,助力镇街平台招商引税主体作用发挥。二是积极主动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与省市部门联系,统筹做好储备项目筹划,争取上级资金资源支持。三是统筹政府债券项目储备。及时了解上级各类政策动向,准确把握上级资金投向,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投资方向和重点,不断充实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做好储备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四是严把支出关口过紧日子。除刚性支出外,运转类项目支出压减20%,构建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建立健全绩效评估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发挥好激励约束作用,推动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提质增效激发经济活力
一是积极谋划储备增量政策。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最需要扶持的行业和企业,做到“市场主体困难在哪里,政策支持就跟进到哪里”,加紧培育一批新势力腰部企业。紧扣市场主体困难和需求,细分赛道,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对“黄金68条”等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完善。二是聚焦2023年“开门红”,制订强信心、拼经济“36条措施”实施意见,围绕企业稳岗引才、全力提振消费市场等方面,细化分解任务,制定好对策举措,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为经济“全年红”开好局起好步。三是精准推动政策集成落地。认真研究对接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确保全面顶格落实。按照直达快享、精准高效的原则,减少政策落地中间环节,用好余杭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等应用场景,落实月度晾晒工作机制,加快政策兑现。四是创新监管赋能国企发展。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构建新型考评机制、盘活资产扩大有效投资,从整体上发挥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继续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加快形成战略作用更加巩固、产业布局更加优化、运营管理更加高效、竞争能力更加凸显的余杭国企矩阵。
(三)多措并举助力共同富裕
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根据我区“聚焦‘强民生,重供给’,奋力构建全覆盖的公共服务均衡区”的战略部署,谋深谋细民生实事项目,统筹安排好各类民生资金,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惠民服务质感。二是促进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推动城乡建设大提速,总体把控政府投资项目2023-2025年资金情况。全力实施省级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工作,支持以村集体全资、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形式成立强村公司,推进强村公司高效运营,不断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三是支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民生保障政策体系,优先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支出,兜牢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民生底线。四是打造共富标杆成果。聚焦跑道,找准“切口”,创新重点领域专项政策,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讲好共同富裕财政故事。
(四)改革创新推进数字财政
一是持续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按照省市预算一体化建设要求,逐步将财政供养、直达资金监控、资金申拨等业务系统整合并入一体化系统,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效率。二是积极承接省财政厅资产云3.0试点工作。抢抓资产云3.0在我区试点的工作机遇,打通公物仓、资产云软件系统壁垒,实现可调剂资产的透明化、公开化管理,打造更科学、规范、节约的资产管理模式。三是完善土地出让金全生命周期系统。在搭建基本系统的基础上启动土地资产、征迁、储备等环节,以交投集团为试点,做好系统上线运行、人员培训和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等工作,逐步掌握全区土地资源、三个计划进度,做好资金监管。
(五)防范风险打造清廉财政
一是充分运用财政大脑,做好风险识别研判处置。强化财政大脑智力支撑作用,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拓展应用,提升服务决策、监测评估、预测预警能力。做好财政收支、专项债券、三保等核心指标的运行分析,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二是提升财政监督质效,厚植清廉财政堤坝。坚持将财会监督作为整饬财经秩序的重要抓手,围绕地方政府债券、重点民生领域、重大财政资金项目开展监督检查,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使用。加强监督检查结果共享共用,对发现的财政资金使用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抓好问题整改。三是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守好廉政工作底线。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抓细抓实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