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一静 通讯员 张烨) 漫步在径山镇小古城村钱三组宽敞平坦的村道,村庄与茶园、荷塘、稻田、翠竹相互交融,独具特色的民宅小楼星罗棋布。村口“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一行字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2022年,小古城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760元。在这里,村里的大事小事,大家商量着办;村民返乡创业,家门口就能致富;散步十几分钟,就能转角遇“书香”……景美民富产业兴,小古城村已成为理想中“未来乡村”的模样。

樟树下议出富民“和谐音”

村口的香樟树上挂着“樟树下议事”的字牌,树下的石桌、石凳让这里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议事的地方。十几年来,小古城村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法宝,通过民主协商,规划村庄建设,美化乡村环境,优化村庄布局,以协商明确目标、凝聚合力。

2018年,钱三组美丽乡村提升改造,仅用21天就实现了“降围墙、敞心墙”。“围墙改建后,道路宽了,洒水车、垃圾清扫车都能开进来,让老百姓在村里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

在香樟树下,村民们协商处理村庄发展运营大事件30余项,协调各种村级事务200余项,调解邻里纠纷上千件。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议事的队伍中。“建彩虹滑道、修健身绿道、成立村旅游公司,这些都是年轻人提出的建议。”林国荣说。目前,小古城村建成4.2千米的环线绿道和茶山慢道,全域13个景点和2个民食民宿集群串珠成链,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村。

家门口端起致富“金饭碗”

在家门口的“共富邻售点”,村民将自家田地里的新鲜蔬菜、特色农产品进行售卖,游客挑选瓜果蔬菜并扫二维码进行支付。村民凭借无人值守摊位,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

小古城村还吸引了一大批农创客、海归人士回乡创业,沉古民宿老板周迅便是其中之一。在村委的帮助下,他顺利租到了村民的房子,对其进行设计重建,改造成了一家以收藏为主题的民宿,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入住,全年营业额超100万元。

在小古城村,像这样的民宿、农家乐有4、50家,老百姓有的自己开办农家乐,有的把房子租给外地人开民宿,自己在自己家里打工,既能有工资收入,又能有租金收入,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林国荣喜滋滋地介绍道,这样一来,村民们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成功把美丽环境转化成为美丽经济。

未来乡村承担着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2021年起,径山镇开启了以“乡村新社区”探索“抱团连片发展”的尝试。充分发挥小古城、径山、前溪3个核心村辐射带动作用,以“1+X”模式联动其他村建立3个乡村新社区的共富机制,推进片区式组团化发展,快速建立未来乡村与周边村庄联建联创机制,不断开辟“发展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服务共推”的未来乡村共富新格局。

“鼓腰包”时不忘“富脑袋”

茶艺师手握竹制茶筅,快速击拂杯中茶汤,茶汤颜色渐浓,沫饽渐出……走进小古城村,游客可以体验热播剧《梦华录》中的径山点茶,感受茶汤中的宋韵文化。

茶产业是小古城村最主要的产业。一改曾经种茶卖茶模式,径山镇在美丽城镇打造、旅游业态发展、文化创意衍生等方面融入禅茶元素,让茶文化元素植入身边的文化空间。在茶文化的助力下,径山村民开设的民宿也享受到了文旅融合的红利。

“山外”茶舍是村内的网红打卡点,玻璃小木屋的造型和门前的银杏树、柿子树相得益彰。2022年,这里成为余杭区第一批“余阅”公共阅读空间。“我经常在午后闲暇时来这里看书、喝茶。真没想到,有一天能在家门口‘泡’图书馆。”村民杨丹华说。

除了“余阅”空间,目前在小古城村还有7个网格支部活动室、12个老年活动室、18个健身点、2个灯光球场和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建了太极拳、排舞、铜管乐队等文体队伍9支,实打实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让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时也实现了“富脑袋”,在迈向精神共富的道路上踏歌而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