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志疆

2月13日,某社交平台热搜榜上出现2则与老年人有关的新闻,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其一是,重庆年逾七旬的李阿姨在超市门口参加免费抽纸活动,没想到遭遇骗局导致微信被封。李阿姨因此担心得整夜睡不着觉,她面对镜头哭诉:“这个终身不能使用,我要孤独一生了。”

其二是,苟老汉居住的祖宅深处大山,周围没什么邻居,交通和生活都极为不便。儿女都希望能把老两口接到城里一起居住,但却一次又一次遭到老人的拒绝。媒体因此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农村老人为何不愿进城养老?

由第一则新闻,还引出了另一个热搜话题:老人沉迷玩手机怎么办?老年人应该如何安度晚年,上述两则新闻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有的老年人重度依赖手机生活,甚至因此被揶揄为“网瘾老年”;有的老人却始终面临巨大的数字鸿沟,并因此被比喻为“数字难民”。坦白说,外界很难判断这两种生活方式哪一种更科学,但可以肯定的是,两种生活方式实际上对应着一种生存状态:这些老人都需要关怀和慰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显示,对比2017年和2021年的调研数据,感觉生活中离不开互联网的老年人比例从57.50%提高至93.67%。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依赖手机和互联网,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上有老朋友和老伙伴,对于活动范围有限的老人来说,网络社交更能排遣寂寞。

人至老年,难免会更加注重个人的心理感受,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老年人更容易得到安全感。这既是李阿姨因微信被封而痛心疾首的原因,也是苟老汉夫妇不愿离开大山深处的关键——无论物质条件如何,他们早已习惯了那样的生活场景和方式。囿于心理和年龄等各方面原因,多数老年人都抗拒甚至畏惧改变,因为这意味着需要走出心理舒适区,踏足一片未知的区域。离开熟悉的环境,难免会令老人望而生畏。

实际上,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晚年生活还有一种更高的期待:与安享晚年相比,他们更希望能为家庭和子女发挥余热。无论是参加“免费抽奖”而上当受骗的李阿姨,还是放不下手头农活的苟老汉,他们都是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人子女,不仅应该体谅老人的良苦用心,而且有必要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只有让老人感受到温暖和被人需要,他们才不至于陷入骗子精心设计的圈套,或者是在远离子女的地方孤独老去。

家有老人,子女不妨“常回家看看”,关心老人的生活状况和质量,也是精神赡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追问“老人沉迷玩手机怎么办”,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没有手机,老人应该怎么办?

(摘自人民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