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阮伟康 陈书恒) 昨日,首届“海创未来”人才大会暨“感传算控”科创产业论坛在未来科技城举行。海内外学术专家、产业精英、教育学者等4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生才之道”,共商前沿科技新议题,为余杭高质量发展聚智汇力、聚势赋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宏科应邀出席并作主旨分享,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孙优贤线上致辞。

活动上,发布了余杭“海创未来”人才品牌,并面向全球发出“海创未来”VI设计征集令,通过征集有象征性、创意性、感染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品牌LOGO,充分彰显“海创未来”深刻的品牌内涵。

2011年,余杭以海创园为起点,开启了未来科技城的建设,“海创”和“未来”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集聚起人才、民企、资本等要素,让余杭开启了深层次巨变。此次“海创未来”人才品牌的提出,蕴含着余杭诚邀天下英才一起见未来、创未来的美好期盼。

此外,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人才创新深度融合,大会现场还成立了“感传算控”科创发展联盟,并同步发布了余杭区“感传算控”产业471体系。

据了解,“感传算控”是智能感知、网络通信、智能计算、智能控制四大赛道的简称。此次成立的“感传算控”科创发展联盟致力于紧密链接“感传算控”领域的政产学研资源,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助力项目招引和人才集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提能提供重要支撑。而“感传算控”产业471体系则依托余杭区“黄金68条”、五大产业链生态圈和两个千亿级产业(“5+2”)新政体系,围绕“感传算控”四大领域,出台七大政策举措,旨在进一步打响“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余杭营商环境品牌,全力打造最优创新融合产业生态。

近年来,余杭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不动摇,在人才政策、生态、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吸引力、激发人才活力,以高质量人才聚集托举“创新策源工程”,以“引才提效、平台提升、转化提速、服务提质、保障提档”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质效,造就“近悦远来”“活力四射”的人才生态和创新生态。此外,聚焦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应用创新,余杭积极布局“感传算控”产业生态,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共进互促、联动发展,着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以数字经济“软实力”构筑产业发展“硬支撑”,实现数字经济“二次攀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余杭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余名,人才资源总量突破39万人;全区上市企业总量达3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180家,区内感传算控产业总体规模已突破600亿元。

主论坛现场,“感传算控”四大领域领衔专家的主题分享精彩纷呈,吸引一大批相关领域专家、青年人才、企业负责人,数十名高校学生和中学生代表参与学习交流。当天下午,大会还围绕“感传算控”四大领域开展了分论坛。

举办此次论坛,余杭区不仅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提供了一个碰撞思维、共同提升的平台,更以此为契机,探索大科学教育模式,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通过整合科研、教育、产业、国际等优势资源和科技创新力量,促进形成以人才为纽带,教育、科技、产业、人才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余杭正全力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余杭将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不动摇,加快构建以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头部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大科学装置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更具开放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全球创新人才蓄水池。同时,余杭将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海内外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成为新中心建设的引领者、开拓者、创造者,共同创造人才高地的新未来。

延伸阅读

余杭将系统化推进“471”工作体系,即围绕“感传算控”四大领域,出台七大政策举措,将“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特色服务理念一贯到底,全力打造最优创新融合产业生态。

“感传算控”四大领域指:

探索智能感知的无限可能:依托安全物联网、视觉智能等领域创新优势,支持中电海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鼓励鲁尔物联、宇泛智能、思看科技、叙简科技、图讯科技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耕细分行业赛道,布局研发更专业、更精准的智能感知技术。

探索信息传输创新应用:依托未来网络“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探索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支持中移(杭州)、利尔达、默安科技和闪捷信息等优质企业,加快新一代网络通信芯片及系统集成的研发应用。

探索智能计算驱动提能:积极承接之江实验室成果转化,依托之江实验室国家级公共算力开放平台赋能支撑,阿里巴巴、遥望网络、核新同花顺和同盾科技等企业辐射带动,不断提升智算应用水平。

探索高端智控与工业智能:支持申昊科技、强脑科技、程天科技和海康智联等企业面向机器人、空地一体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高端智控。同时依托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联动华立集团等龙头企业,推动智能控制向制造业深度赋能。

七大政策举措为:

1.支持数字产业化领军示范。对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工厂”、纳入“数字工厂”培育名单的企业,最高予以200万元奖励。

2.支持产业数字化融合升级。赋能企业创建“未来工厂”等示范试点荣誉,最高奖励2500万元。

3.支持引育高端人才。对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及相当层次的其他顶尖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支持。

4.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对于经认定的独角兽、准独角兽及独角兽培育计划企业,给予研发投入补助三年最高3000万元。

5.加强产业基金支持引导。天使阶段企业可以申请最高1000万元的天使引导基金;对经认定备案的市场化投资机构,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跟进投资。

6.支持“千行百业”场景建设。强化数字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对经认定的数字化相关示范项目,最高一次性奖励150万元。

7.支持企业提能升级。针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