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记者 许璐阳 陈闻远 卢佳骏) 奋斗是什么?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最近,仁和街道永胜村的一户农家来了两位高校退休教师,他们来赴一场跨越40年的“奋斗之约”,约会对象正是残疾人书法家王渊鹏。
老友相见,曾经的青年都已是花甲之年,回忆起四十年前的奋斗时光,眼中有激情闪动。谈话间,王渊鹏拿出珍藏许久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的记忆一下被拉回到四十年前。
当时,年仅19岁的王渊鹏因疾病导致高位截瘫,已在床上躺了五年。那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由浙江大学共青团发起的“读好书,争为四化献青春”倡议,便鼓足勇气给浙江大学团委寄去一封信。信中,一位深陷迷茫却渴求知识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王渊鹏的经历牵动着每一个读信人。
随后,浙江大学团委余潇枫、王玲二人辗转来到胜利村,找到王渊鹏,还为他带来了大量书籍,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他们带来了厚厚一大摞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每一个字就像新鲜血液,注入我的身体,带来满满的活力。”王渊鹏回忆道,“他们当时还在封面上写了一句话:愿你像保尔一样去生活。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1984年冬的那天下午,几个年轻人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憧憬着未来,三人定下了四十年的约定。
时光翻转,40年后,看到王渊鹏用手腕夹笔写下“奋斗”二字,旧友王玲感慨良多。当年上门探望后,王玲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文章,标题正是王渊鹏书写的“奋斗”。王玲告诉记者,那是她觉得最好的标题,“‘奋斗’两个字特别恰当,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做标题了。王渊鹏老师说,当年我们的到来鼓励了他40年。其实,人生只要有奋斗的过程,就定会结出奋斗的果实。”
40年,奋斗不息。如今的王渊鹏成了有名的书法家,杭州亚残运会火炬“桂冠”二字就出自他手,他还参加了杭州亚残运会火炬接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渊鹏联系上了失散多年的两位旧友,向他们汇报自己的近况。“渊鹏的生命意志呈现出一个伟大的标志,这也是一种书写。”余潇枫感慨道。
四十年为期,再见面,三人已经可以笑谈曾经的苦难。激动之余,他们又定下了新的二十年之约。二十年后再相见,或许还是一个温暖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