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角山宫殿区

(记者 宋晗语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良渚文化好似一阵春风润物无声:神圣的火种在莫角山遗址上采集,“文明之光”点燃“亚运之火”;火炬“薪火”设计灵感来自良渚文化,火炬手接力传递犹如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开幕式上玉琮、神徽、玉鸟等良渚文化元素频频亮相;赛场上奖牌“湖山”博人眼球,吉祥物“琮琮”惹人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亚运火种采集大型联动报道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拉美以及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发布,在海外主流渠道、门户网站、重点信息服务机构广泛转载,总量达1118家次,覆盖潜在受众超9亿人次。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更新、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良渚古城遗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显露。后申遗时代,良渚文化的传播工作有了国际化的任务和要求。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以“良渚”为名推动文明对话,不仅体现了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也反映出中国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决心。

国际学界的首次明确

2017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12月8日,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各国的考古学家坐在一起畅聊“水与古代文明”话题。论坛上,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作为典型案例,被专家重点讨论并得到广泛关注。

论坛上,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将良渚文化与古希腊文明作比较研究,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可以确定中国早在五千多年的良渚社会就已进入早期国家文明阶段。他以考古学科学的证据,将中国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论坛一结束,来自世界各地的30位考古大咖动身前往良渚古城遗址,踏看了古城、水利系统,走访良渚博物院,给出了诸多中肯评价。

这无疑是良渚文化在世界考古学界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亮相。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以其为代表的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各级媒体进行聚焦式、大篇幅、系列化报道,短短几天全球传播曝光量达120亿人次。

逐渐拓宽的国际视野

综观闻名于世的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是它们吸引世界目光的法宝。这启示良渚古城遗址的对外宣传工作,必须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当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宝贵价值被不断挖掘,“古代文明理论”的良渚标识也在逐渐建立起来。

几年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承办了世界考古论坛、文化遗产世界大会良渚分会场等国际性学术活动;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东亚史前文明的典型案例,参与了剑桥大学遗产研究中心等机构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与英国剑桥大学、巨石阵管理机构开展“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谈”学术对话,不仅在国际上提升了良渚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

科林·伦福儒之后在国际顶级权威期刊《古物学》上发表论文,论证良渚古国是东亚地区最早的复杂社会形态,发出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国际表达。

文明互鉴的不二之选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乎文明互鉴,是展示真实中国的最好方式之一。而文明互鉴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元的交流与对话。

今年的“杭州良渚日”,开启“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将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源再次联系到一起。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横跨欧亚大陆,最终到达罗马。当时的古希腊已并入罗马版图,其文明遗产也被古罗马人延续。(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2000多年后,两国嘉宾再叙中希文明,彼此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再次加深,中国与希腊、余杭与雅典的文化交流再次加强,体现了不同文明从交流互鉴到“美美与共”的转变。

当然,这不是一次无心插柳之举。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深入实施文化遗产全球伙伴拓展工程、浙江文物国际传播推广工程,在上海进博会、北京服贸会、深圳文博会等国家重要战略平台开设良渚文化特展。“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在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及旅游办事处官网、社交账号上线,“曙光之约·东方泽国”中国良渚文明主题展、“文明的回望”良渚文明与希腊文明对话交流活动在希腊雅典文化中心举行……一次次的国际亮相,扩大了良渚申遗效应,拓展良渚文化传播的国际朋友圈。

良渚古城遗址还入选亚奥理事会、亚残奥委员会大家庭服务宾客项目,以及亚(残)运会城市采访线之“文明探源线”,受到国际宾客和媒体记者的一致好评,成为推动城市文化传播、文化积淀以及城市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出圈出海的文化展示

文化和艺术不分国界,文艺创作当仁不让成为推动良渚文化出圈出海的有效方式。

一方面,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提炼良渚文化元素,创新良渚文化的跨界合作。以“良渚”“浙江”“世界”为主题的《良渚揽秀》大型服装秀,吸引400万海内外观众观看;三年来,交响乐《良渚》赴葡萄牙、西班牙、哥伦比亚等7个海外地区公演;舞蹈《良渚符号》荣获2022罗马国际舞蹈大赛舞蹈影像金奖。

另一方面,良渚文化的传播媒介也在不断丰富,文化遗产的宣传质量持续提升。纪录片《良渚》、系列短视频作品《良渚微讲坛》先后被译配成英语、匈牙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德语等语种,在埃及、巴西、俄罗斯、意大利、葡萄牙、匈牙利等15个国家完成主流话展播,海外总覆盖人数近2亿;《五千年良渚王国》丛书推出日文、英文版,《五千年文明的传播者——施舟英》英文传播版在非洲、土耳其东南亚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良渚文化在未来的国际化道路上,还将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用好国际平台、办好国际展览、做好传播推广,积极探索如何在国际语境下讲好良渚故事,让“世界遗产、文明圣地”的独特魅力延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