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瑚滢 通讯员 周磊) 日前,极富艺术魅力的余杭滚灯在杭州亚残运村欢迎仪式上精彩亮相,参与演出的是一支来自余杭的特殊表演队——14名听障舞者。

据悉,这些演员从未参与过演出,经过一个多月的集训彩排,大家已配合得十分默契。现场,演员们扎着金色小辫,穿着喜气的演出服,伴随着音乐将手中的滚灯抛起落下。

听障人士无法听到乐曲节奏,他们是如何做到动作统一的呢?现场,一位戴着白手套的手语指挥就是其中的“秘诀”。她叫徐佩珍,来自区残疾人艺术团,演出中她充当听障舞者的“耳朵”,以手势代表流淌的旋律、以表情代表舞蹈的情绪色彩。

对于听障舞者而言,最难的不是记动作,而是紧跟手语指挥者的手势,知道下一步做什么。为了让演员有更强的节奏感,徐佩珍亲自示范,打着拍子教动作,让他们感知到舞蹈的韵律,一点点抠细节、找感觉。“虽然他们耳朵听不见,但是模仿能力非常强,大家都很聪明,也肯吃苦。”徐佩珍说,“很多演员未经过专业训练,为了有更好的呈现,他们都在咬牙坚持。”

滚灯舞者叶方豪告诉记者,大家都很珍惜这次机会,晚上休息时也在反复看视频修正动作。“这样练下来经常腰酸背痛,也出现过手腕扭伤,闻阿姨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带来药膏帮我们缓解伤痛,为我们加油鼓劲。”

叶方豪口中的闻阿姨是余杭六和公益的志愿者闻秋珍,今年66岁。一个月多来,演员们统一住宿,她就一直陪伴在侧,照顾衣食起居。每次训练,闻阿姨都会备好水果点心,带着随行药箱,陪伴他们一整天的训练,晚上再将他们送回住处。一个多月来,闻阿姨对每个人的性格都了如指掌,“我不懂手语,相处多了,大家靠比划手势也能领会意思。”

记者了解到,表演用的滚灯也是由六和公益志愿者制作的。闻阿姨说,考虑到舞台表演的美观,他们购买了不同材质、颜色的彩纸逐一筛选,最终选择颜色闪亮的金、银镭射彩纸包装竹制滚灯,阳光照射下滚灯熠熠生辉。每只滚灯的细节,志愿者也是仔细把关,彩纸缠了好几层,都细细检查过,防止竹子锋利处划到演员的手。

这场以手语指挥配合民间滚灯舞蹈的表演,以残健共融诠释了生命的精彩与坚韧。演出结束,滚灯舞者童竹玲兴奋地给记者发来消息:“此刻我感到无比骄傲,一个多月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