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城村

永安村

青山村

(记者 刘丽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决策。

20年砥砺进取,20年久久为功。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实践地、乡村振兴的先行地、现代农业的样板地,余杭持续推进“千万工程”走深走远,在问路乡村振兴的探索中,“三农”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全省前列,并成功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2年,余杭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均达660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破5万元,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居全市首位,列“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第五、全省第一。今年,余杭获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捧回首批“神农鼎”。

如今,余杭正以“和美”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内涵,在传承赓续中探寻和美新路径,以奋进者、开创者、实干家的姿态寻找乡村振兴最优解,精心描画一幅环境和美、产业和融、人文和润、生活和顺、治理和谐的全域和美新图景,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千里莺啼绿映红

乡村环境越来越美

“在我们国家,茶都是进口的,我从来没见过真正的茶园,从来没见过制茶过程,今天体验了径山点茶,很有意思,也很美味。”瓦努阿图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广播制作主管Marie Noelle Waiane说道。

前不久,亚运会让余杭站上世界舞台,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记者来到径山镇小古城村采风。他们漫步于村道上,在古朴别致的桥边拍照,在大樟树下的石凳休憩,对这座村庄的每一处都赞不绝口。Marie Noelle Waiane就是采风团中的一员,她不仅对小古城村的美景怦然心动,还被径山茶深深“圈粉”。

别看现在的小古城村是一个处处美景、鸟语花香的村庄。20年前,由三村合并而来的小古城村脏乱差、低次散问题突出,村里的泥巴路也让村民吐槽不已。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千万工程”启动后,为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村里先后投入650万元进行全域基础环境整治,建成4.2公里环线绿道和茶山慢道,全域13个景点、2个民食民宿集群串珠成链,成为宜游、宜业、宜居的美丽乡村。

小古城村的蝶变,是余杭村庄旧貌换新颜的一个缩影。20年来,余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先后实施“十百工程”“清洁绿化余杭”“美丽乡村全域环境扩面提升”等多项行动,全域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形成“面上洁净、管理有序,村点出彩、亮点纷呈”的余杭美丽都市乡村新格局。

截至目前,余杭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未来乡村5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6个,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区)。20年前只能靠想象的美好乡村,如今都一一实现。

秋风又送稻花香

乡村产业越来越兴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余杭街道永安村“禹上稻乡”又火了一把。这里推出的亲子乡村游吸引不少家庭组团前往,挖番薯、抓鱼虾,小朋友们光着脚踩在泥土里,体验与大自然的互动。

提起“禹上稻乡”,如今是农业领域大名鼎鼎的明星。其涵盖永安村、溪塔村等8个村,拥有基本农田3万余亩。这两年,当地充分挖掘苕溪水系、稻米文化、数字科技等元素,持续举办“开春节”“开镰节”等主题节日,把传统文化、乡土风貌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双节”期间,这里组织的各项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上万名游客。  

谁能想到,地处非常滞洪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永安村,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6万元,是名副其实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改变是从余杭街道启动“禹上稻乡”共富项目开始的。首创多村跨区域联合自主开发模式,通过共同开发村级留用地、打造地域品牌带动苕溪以北产业发展。之后,在农村职业经理人刘松及其团队的运营下,村子跳出原先水稻生产单一功能,创建智慧大脑、数字认养、智慧游览等板块,实现数字化全产业链发展。

2022年,永安村经营性收入505万元,同比增长60.2%。今年上半年,千村运营公司成立,“永安模式”推广至全省、推向全国。

要想让村庄脱胎换骨,村强民富是必经之路。一直以来,余杭坚持做好农业品牌建设,围绕稻子、叶子、梨子、桃子、竹子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除“禹上稻乡”之外,径山茶、鸬鸟蜜梨等也是重点培育产业。截至目前,径山茶品牌价值超31.65亿元,鸬鸟蜜梨产值达1.2亿元。

作为数字经济强区,余杭也大力推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不断创新发展农田管理建设,推动机械化种植生产,拓展产品便捷销售新模式。

以永安村为例,村中“智慧田”装有监测设备,耕、种、收等环节均实现“机器换人”,扫描“农安码”就能追溯粮食生产质量……种植者可实时监控粮食种植各个环节,不仅减少人力、提高品质,粮食安全还有保障。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美丽乡村,不仅要美在环境面貌上,还要有多元化的内容去注入。”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记者叶露在亚运期间参观黄湖镇青山村时,一边参观融设计图书馆的展品,一边这样说道。

青山村正如其名,三面环山,是典型的山区村落,就像一件耀眼的艺术品,镶嵌在余杭西部乡村的星图上。

曾几何时,青山村面临“空心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青山村积极进行多元化项目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产业,引入的融设计图书馆更让青山村实现飞跃。

西湖绸伞、1826摄影博物馆、青山剧场、青山自然学校等20余家艺术产业项目先后入驻青山村,近80名设计师、文化志愿者、建筑师、摄影师、手工艺匠人等艺术乡建人才聚集于此,美学教育、非遗手工艺研学为代表的产业集群逐步成型。

如今的青山村,俨然成为一片艺术的理想乡,许多年轻人也返回这里,为青山村注入更多新鲜血液。青山村的发展向我们证明一个道理:艺术不是城市的衍生,也不是遥远“殿堂”的专利,它可以为每一个村民所享用,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统筹城乡发展,并非把农村变为城市,而是让农村本身就可以美丽富饶,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幸福满足。

余杭始终重视精神文化和物质发展“双向并行”,非遗馆、农历博物馆、竹笛博物馆等十大乡村文化设施在余杭乡村不断兴起;陆羽文人茶会、全民饮茶日、寻访文化古迹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广受欢迎,“浙江有礼·文明圣地”区域文明实践品牌日渐成熟……就这样,乡村不仅有良好的生活设施、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吸引无数中外友人的“诗与远方”。

“千万工程”造就千山万水明媚秀丽,千家万户富足安康。乡村不仅有乡愁和怀念,更是无数人的向往和归宿。接下来,余杭将继续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强化组织保障、规划引领、共建氛围,推动余杭不断向美而行,奋力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和美余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