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现将《杭州市余杭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2023年1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杭州市余杭区

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


2023年1月



杭州市余杭区

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


责    任    页


(杭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核      定:

尉高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审      查:

黄正荣

高级工程师


校      核:

沈照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沈照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编      写:

沈照伟

助理工程师



蓝  宇

助理工程师



刘  营

助理工程师



王 武

高级工程师




目  录

前言

1 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1.1 区域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水文气象

1.1.4 河流水系

1.1.5 经济社会

1.2 水资源概况 7

1.2.1 降雨量及径流 7

1.2.2 水资源总量 10

1.2.3 过境水资源量

1.3 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1.3.1 上一轮规划

1.3.2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1.3.3 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

1.4 形势与问题分析

1.4.1 面临形势

1.4.2 存在问题

2 规划总则

2.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1.1 指导思想

2.1.2 基本原则

2.2 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2.2.1 规划范围

2.2.2 规划水平年

2.3 规划目标与内容

2.3.1 规划目标

2.3.2 规划内容

2.4 规划依据

2.4.1法律法规

2.4.2 技术标准 30

2.4.3 有关文件资料 30

3 节约用水 31

3.1 节约用水现状

3.1.1 现状用水水平

3.1.2 节水水平评价

3.1.3 重点节水成效

3.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节约用水目标

3.3 重点节水措施

3.3.1 农业节水增效 39

3.3.2 工业节水减排 40

3.3.3 城镇节水降损 1

3.3.5 节水标杆引领

3.3.4 非常规水利用

3.3.6 节水组织领导

3.3.7 重点节水措施汇总

4 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用水保障

4.1 水资源保护现状

4.1.1 水功能区目标水质及评价

4.1.2 生态需水满足程度现状评价 50

4.1.3 区域其他河道目标水质及评价 51

4.1.4 饮用水水源地

4.1.5 水资源保护监测与管理

4.2 水资源保护目标任务

4.2.1 水资源保护目标

4.2.2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4.3 生态用水保障

4.3.1 重点河流生态基流保障

4.3.2 生态水位

4.3.3 重要平原生态配水

4.4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4.4.1 水质达标建设

4.4.2 监控监测

4.4.3 管理达标建设

4.4.4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70

4.5 地下水保护 71

4.5.1 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71

4.5.2 地下水保护目标 71

4.5.3 地下水保护措施 71

5 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与水资源配置 74

5.1 水资源保障现状 74

5.1.1 水资源利用现状 74

5.1.2 水资源保障能力评价 75

5.2 水资源供需分析

5.2.1 需水预测方法 83

5.2.2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84

5.2.3 需水预测结果及分析 85

5.2.4 现状工况水资源供需分析 94

5.2.5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95

5.2.6 规划工况水资源供需分析 96

5.2.7 分质供水

5.3 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5.3.1 水资源配置原则

5.3.2 水资源配置布局

5.3.3 再生水利用 102

5.4 重点区域水资源保障 105

5.5 农村水资源保障 107

5.6 水资源供给风险防控 107

5.6.1 特殊干旱年、历史连旱年水资源供给风险防控 107

5.6.2 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下水资源供给风险防控

6 水资源管理

6.1 加强双控管理,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6.2 加强调度监控,提高全域水资源风险防范

6.3 加强科技引领,全力夯实水资源监管基础

6.4 加强市场培育,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7 环境影响评价

7.1 环境现状

7.2 环境影响分析

7.2.1 编制依据

7.2.2 评价范围、环境目标和评价方法

7.2.3 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7.3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7.4 分析评价结论

8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8.1 规划实施

8.1.1水资源节约

8.1.2水资源保护

8.1.3水资源配置

8.1.4水资源管理

8.2 保障措施



前 言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余杭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破解水资源优质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余杭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2021年3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原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区近年来一直处于杭州市发展核心极之一,杭州市“西优”战略要求将全区发展建设成为全面创新创业的引领区、策源地,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高品质都市新区;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辐射全省的“未来城市样板地、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高水平建设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奋力展现建设“重要窗口”和“数字杭州,宜居天堂”的排头兵、领头雁风采,对余杭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能够提供更为优质可靠的供水保障和更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余杭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余杭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节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分析新形势,寻找新问题,明确余杭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的总体目标,以保障余杭区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提出与余杭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的总体格局,为新时代美丽余杭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规划范围为余杭区行政区域;规划基准年2020年,规划水平年至2025年,展望2035年。《规划》是余杭区今后一段时期内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的指导性文件,经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1 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1.1 区域概况

1.1.1 地理位置

余杭区(注:报告的余杭区均为分区后新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地理坐标为北纬30°09′~30°34′、东经119°40′~120°23′。2021年3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原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区,以原余杭区的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五常街道、中泰街道、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等7个街道和5个镇的行政区域作为新的余杭区行政区域。余杭区东西长约44km,南北宽约30km,总面积约942km2。余杭从西、北两面成拱卫杭州中心城区,东面与新临平区相接,北面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西面与临安区为邻,西南与富阳区相接。


图1.1-1 余杭区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余杭区属浙北东苕溪流域和运河水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大体可分为西部山地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山丘地区域占 71.42%;平原区域占 28.58%。西北与西南部属天目山东麓和千里岗山脉之余脉,海拔1000m以上山峰有窑头山(1095m)、红桃山(1026m)。因苕溪而成的河谷平原分布在南、中、北3条苕溪谷口至东苕溪一带。东北部为水网平原,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流域,平畴一片,塘漾棋布,是闻名的杭嘉湖水乡平原。

1.1.3 水文气象

余杭区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5.3℃~16.2℃,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50mm至1550mm。因境内地形不同,气候差异明显,春、冬、夏季风交替,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风向多变,天气变化较大。降水存在地域差异,山地多于平原,由东部向西部呈递增趋势。余杭区气温适中,适宜栽培种植南北多种作物,具有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的气候优势。主要灾害天气以低温、暴雨、台风、冰雹和干旱天气为主。

1.1.4 河流水系

余杭区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流经余杭区境内的主要河流为东苕溪、京杭运河,划分为东苕溪、运河二大水系。西部为山区性河流,以东苕溪为主,多为天然河流,支流众多,呈羽状汇集。东部为平原河网地区,以京杭运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荡密布。

1、东苕溪水系

东苕溪由南、中、北三溪汇合而成,其干流南苕溪发源于天目山脉南麓的水竹坞,经溪口、桥东村、临安城区,向东汇入青山水库,出水库东流至汪家埠入余杭境,经中泰乡至余杭街道,折向北流,经仓前镇之吴山、瓶窑镇汤湾渡有中苕溪汇入。南苕溪与中苕溪汇流处汤湾渡以上称南苕溪,以下至湖州市白雀塘桥河段称东苕溪。至瓶窑镇龙舌嘴有北苕溪汇入,经良渚街道之安溪、仁和镇之獐山,至劳家陡门入德清县境。至德清乾元镇接导流港,以下有余英溪、阜溪、埭溪汇入,流经湖州城西大桥纳西苕溪分支龙溪港,在白雀塘桥与西苕溪主流旄儿港汇合,于长兜港口注入太湖,白雀塘桥以上流域面积2265.1km²。余杭区境内东苕溪干流起自汪家埠,至劳家陡门,境内河道全长41.9km,河道比降约为0.1‰,德清以上流域面积1588km²。

支流中苕溪发源于临安区境的东天目山东北的姜岭坑,主源猷溪经水涛庄水库,纳仇溪后称中苕溪,经高虹折向东,经安村至雅观纳白水溪,经横畈于下塘楼入余杭区境,经长乐镇至汤湾渡汇入东苕溪。河道全长(从发源地至汤湾渡)47.8km,境内河长18.85km,河道比降约为17.9‰,中苕溪在长乐以上流域面积229km²。

另一支流北苕溪发源于余杭区毛坞塘,东南流经赵家堂至后畈入鸬鸟镇称鸬鸟溪,在河溪头与百丈溪汇合后进入黄湖镇称黄湖溪,至双溪竹山村右纳太平溪后称北苕溪,经双溪、潘畈、北湖至张堰横山庙龙舌嘴注入东苕溪。河道全长(从发源地至龙舌嘴)46.5km,河道比降约为16.9‰,北苕溪在张堰村以上流域面积310km²。

2、运河水系

杭嘉湖东部平原河流纵横,呈网状分布,受地势制约,水流自然流向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太湖和黄浦江。因有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故称为京杭运河水系。余杭区境内苕溪以东、上塘河以南为运河水系,河网水系发达,河道交错,塘漾棋布,水源充沛,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涝不易旱。主要河流有京杭运河、余杭塘河、西塘河、内排港等。承受平原本地产流及大部分余杭塘河以南丘陵来水,通过河网调节,由京杭运河杭申甲、乙线流入太湖和黄浦江。水域功能以排涝、灌溉为主。


图1.1-2 余杭区水系

1.1.5 经济社会

截至2020年末,余杭区常住人口1226673人。202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282.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增幅高于全国2.3%、全省3.6%、全市3.9%平均水平。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50亿元,下降0.7%;第二产业增加值262.39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1981.67亿元,增长5.3%。

1.2 水资源概况

1.2.1 降雨量及径流

1.2.1.1 降雨及径流总量

本流域现有降水量观测站共52个(包括目前已停测,有部分观测资料雨量站),其中有11个站属1952年前设立,至1962年为31个站。1952年前测站因受战争影响,大多测站全年停测,资料残缺不全且存在资料精度差等问题,故本次分析统一采用1953年以后资料。根据各站点分布和实测资料条件,设计中共选用降水量观测站30个,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1.2-1苕溪流域降水量站基本情况表           

站  名

设  站

年  份

使用资料起始年份

备  注

站 名

设  站

年  份

使用资料

起始年份

备  注

市  岭

1956

1956


天锦堂

1956

1957


南  庄

1961

1962


坟  岱

1962

1962


临安溪口

1961

1962


杭  垓

1934

1953


桥东村

1951

1953


赋  石

1954

1957


临  安

1929

1953

1995-1998缺测

章  里

1934

1953


青山水库

1960

1962


冰  坑

1961

1962

1996年后缺测

余  杭

1922

1953


丰  城

1921

1953


横  畈

1936

1953


银  坑

1962

1962


横  湖

1930

1953


递  铺

1956

1957


瓶  窑

1931

1953


西  亩

1962

1962


德  清

1928

1953


天子岗

1957

1957


和睦桥

1956

1957

1987-1993缺测

梅  溪

1928

1953


上皋坞

1962

1962


钱坑桥

1962

1962


莫干山

1930

1953


范家村

1953

1957

1997年后缺测

关  上

1959

1962

1996后缺测

湖  州

1925

1953


根据各径流分区1961~2016年逐日降雨量和逐日蒸发量资料,分别采用姜湾、桥东村降雨径流模型参数,并考虑水库库面等作用,推算出各分区历年逐日径流深。 

苕溪余杭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86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21mm(Φ80)。 

表1.2-2苕溪余杭片各分区径流成果汇总表

分区

集水面积

降水量

径流深

流量

径流量

径流

km2

mm

mm

(m3/s)

(万m3)

系数α

青山水库坝址以上

603

1518

783

15

47235

0.516

青山-南中苕溪汇合口区间

163.9

1408

706

3.67

11567

0.501

水涛庄水库坝址以上

58

1668

906

1.67

5257

0.544

水涛庄-南中苕溪

267

1457

747

6.32

19941

0.513

四岭水库坝址以上

71.6

1579

891

2.02

6376

0.564

四岭-北苕溪汇合口

253.4

1581

894

7.18

22654

0.566

三溪汇合口-德清边界

74.8

1331

693

1.64

5186

0.521


1.2.1.2 降雨年内分配

余杭区平原采用代表站为临平、余杭、瓶窑、拱宸桥、塘栖、七堡等站,由于各站分布较为平均,流域面雨量采用各站算数平均求得,本次长系列降雨系列采用1961~2016年共计56年,经分析整理,余杭区平原片历年年降水量见下表。

表1.2-3苕余杭区平原片历年降水量表

年份

降水量(mm)

年份

降水量(mm)

1961

1410.1

1991

1396.6

1962

1275

1992

1175.2

1963

1291.8

1993

1757.3

1964

1102.4

1994

1303.2

1965

1116.3

1995

1386.5

1966

1198.2

1996

1485.1

1967

963.9

1997

1326

1968

1119.1

1998

1391.2

1969

1135.3

1999

1765.6

1970

1343.6

2000

1137

1971

1147.2

2001

1407.5

1972

1021.2

2002

1566

1973

1696.2

2003

913.3

1974

1272.4

2004

983.4

1975

1376.2

2005

1042

1976

1090.3

2006

1116.3

1977

1559.6

2007

1343.7

1978

884.4

2008

1443.4

1979

903

2009

1330

1980

1334.6

2010

1529.2

1981

1314.7

2011

1256.1

1982

1020.3

2012

1709.6

1983

1533.7

2013

1480.2

1984

1485.3

2014

1280.9

1985

1266.9

2015

1780.9

1986

1136.3

2016

1823.1

1987

1487.4

平均

1316.1

1988

1226.5



1989

1444.2



1990

1415.8





图1.2-1 余杭区平原片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分布图

由上图及表可见,余杭区平原片降水量年内分布均不平衡。余杭区平原片多年实测平均年降水量为1316mm,历年实测最大年降水量1823mm(2016年),历年实测最小年降水量884mm(1978年),最大丰枯比2.06倍。从降水量年内分布看,六月平均月降水量最大,为210mm,12月平均月降水量最小,为48.9mm,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月~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7%。

1.2.2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水资源总量可采用下式计算:

W=Rs+Pr=R+Pr-Rg

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s为地表径流量(即河川径流量与河川基流量之差值);P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本次分析用地下水总排泄量代替);R为河川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Rg为河川基流量。

根据余杭区的实际情况,本规划将余杭区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东苕溪区(东苕溪流域,集水面积568.6km²)和杭嘉湖平原区(运河水系,集水面积373.2km²)。

(1) 地表水

地表水资源量通常是指当地河川径流量,它包括河川基流量(为地下水资源量的一部分)。通过蓄满产流模型,经1956~2016年长系列分析,余杭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53亿mm³。就余杭区空间分布而言,东苕溪区人均水资源量较为丰沛,杭嘉湖平原区人均水资源量较少。

表1.2-4余杭区地表水资源量空间分布表(多年平均)       

分区

面积(km2)

降水量(mm)

径流深(mm)

水资源量(亿m3)

东苕溪区

568.6

1484.8

757.7

4.31

杭嘉湖平原区

373.2

1336.9

594.8

2.22

全区

941.8

1405.8

693.2

6.53


地表水资源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时空分布特点与降雨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年际变化大,最大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的比值为3~4倍。年内径流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其间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75%。山区径流量大于平原。

(2) 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量,包括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资源量。浅层地下水靠降雨和河川径流补给,水体循环较快。深层地下水贮量有限,水体循环缓慢。地下水资源量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分布极不均匀。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包括天然资源量、灌溉回归补给量、侧向补给量。

余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94亿m³,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0.64亿m³,平原区河道排泄量为0.35亿m³,余杭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93亿m³。

表1.2-5余杭区地下水资源量空间分布表(多年平均)

分区

总面积

山丘区

地下水资源量

(亿m3)

平原区

降水入渗补给量

(亿m3)

平原区

河道排泄量

(亿m3)

合计

(亿m3)

东苕溪区

568.6

0.94

0.00

0.00

0.94

杭嘉湖平原区

373.2

0.00

0.64

0.35

0.99

全区

941.8

0.94

0.64

0.35

1.93


(3) 水资源总量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入渗补给量之和。

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公式如下:

W总=W地表+W地下-W重复

式中:

W总—水资源总量(万m³/年);

W地表—地表水资源量(万m³/年);

W地下—地下水资源量(万m³/年);

W重复—重复量(万m³/年)。

余杭区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为1.6亿m³,结合上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余杭区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6.86亿m³。

表1.2-6余杭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统计表    

分区

面积

(km2)

水资源量

地表水

(亿m3)

地下水

(亿m3)

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

(亿m3)

合计

(亿m3)

东苕溪区

568.6

4.31

0.94

0.94

4.31

杭嘉湖平原区

373.2

2.22

0.99 

0.66

2.55

全区

941.8

6.53

1.93

1.6

6.86 

根据《杭州市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原余杭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809亿m³,并根据流域面积拆分,现余杭区水资源量为6.765亿m³。因此,本次可认为《杭州市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采用 1956 年~2016 年长系列计算的成果符合现状,其成果合理的,故本次规划水资源总量采用《杭州市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

1.2.3 过境水资源量

根据近二十年《杭州市水资源公报》数据,杭州市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为410.78亿m³,其中余杭区过境水量较为丰富,主要为东苕溪过境水量,经东苕溪流入德清。根据近二十年《杭州市水资源公报》数据,余杭区多年平均过境水量约9.73亿m³,过境水量不纳入水资源总量中。

1.3 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1.3.1 上一轮规划

因余杭区无上一轮水资源规划,本次规划对上一轮按照水利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水规计﹝2002﹞83号文“《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和《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的要求编制的《杭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进行实施成效评估。

《上一轮规划》为解决余杭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出的主要工程措施是:(1)增加提水泵站工程和供水水厂规模,实施主城区和余杭区供水管网联结水资源保障工程,在獐山水厂至德清交界处河段取水,规模60万m³/d。(2)实施抗咸工程,包括在余杭区兴建闲林水库工程和水库补水工程。(3)加大污水处理回用,新建余杭污水处理厂。(4)扩建瓶窑水厂、扩建獐山水厂、关闭原老余杭水厂、新建良渚水厂。(5)兴建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将引钱塘江水供给余杭缺水地区。

1.3.2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表1.3-1余杭区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表

规划内容/工程

实施情况

主城区和余杭区供水管网联结

已实施

抗咸工程

已实施

供水水厂新改建

已实施

加大污水处理回用

已实施

水源地保护

已实施

建设节水型社会

已实施

1、主城区和余杭区供水管网联结水资源保障工程

已实施主城区和余杭区供水管网联结工程,现余杭区仓前,五常,闲林,余杭街道等部分供水由杭州市水务集团保障,钱塘江引水管道建设中,正持续推进主城区和余杭区供水管网联结中。

2、实施抗咸工程

自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余杭区已完成闲林水库的建设,水库控制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6.89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971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9米,相应库容1673万立方米。工程建成后,结合河道整治,下游地区防洪能力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同时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抗咸基本达到97%保证率的标准。

3、供水水厂新改建

余杭区完成供水水厂的改建,扩建瓶窑水厂,规模由2.5万m³/d增加到5万m³/d,后因取、供水模式发生调整,瓶窑取水口不再作为取水水源,瓶窑水厂已关闭;獐山水厂完成扩建,规模由1万m³/d增加到3万m³/d;原老余杭水厂已关闭。

4、加大污水处理回用

新建有余杭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规模为8万m³/d,目前正在进行四期工程扩建,扩建后总规模可达23万m³/d。再生水利用规模为3000m³/d,并已建设5.5 km再生水管道,再生水目前用于市政杂用水。

5、水源地保护

实施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开展安全保障达标年度评估工作。对余杭东苕溪上的取水口都已经实施全封闭式管理。在东苕溪余杭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设有界标、禁泊标志、道路警示牌 、航道警示牌、宣传牌等规范标志牌。在保护区的交通道口及人群集聚的场所设置了长久性刻有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告示牌。

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备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全面调查、清理,工业企业、屠宰场、农家乐、码头、网箱养殖等实施关停或搬迁,取缔直接排放的废水排口。准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垃圾无害化处置率98%以上。余杭区实施“肥药双控”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耕地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50公斤/公顷以内,耕地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3.5公斤/公顷以内,瓶窑组团各镇乡“肥药双控”实施率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达到100%。

6、建设节水型社会

(1)农业节水。农业节水的以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核心,建立节水型现代农业为目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灌溉节水工程。2021年余杭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22,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推广了喷微灌和地下管道灌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合计9366亩,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完善了灌排配套渠系。

(2)工业节水。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原则,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深化工业节水管理,完善市场机制,增加优质、低能耗、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加大低耗水原料的比重,优化原料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3)城镇公共节水。实施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推广节水型器具使用,推广质优高效、性价比高的节水型器具,对政府机关、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制定推行节水型器具的强制性规定。

1.3.3 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

上一轮规划自 2007 年实施以来,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供需水统筹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水资源保护等措施,显著提高了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要素保障能力。通过十余年的不断努力,余杭区全区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节水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并于2019年通过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验收。

1.4 形势与问题分析

1.4.1 面临形势

当前余杭区面临新机遇新形势,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高水平建设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奋力展现建设“重要窗口”和“宜居天堂”的排头兵,领头雁风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口的急剧膨胀,规划水平年所需水量大幅增加,目前的水资源保障工程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聚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用水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供水的紧张程度将进一步加剧,余杭区水资源节约保护及利用面临的形势如下:

1、新发展理念对水资源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擘画治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就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从观念、意识、措施等方面切实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全面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要求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整体施策、多措并举,统筹做好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等各环节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和相关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效益。

2、“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水资源工作带来了新的使命。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提出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努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三大科创高地、改革开放新高地、新时代文化高地、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省域现代治理先行示范区、 人民幸福美好家园。“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任务,要求余杭区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头雁”精神,努力打造节水标杆,提升水资源保护力度,更快构建与城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保障格局。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和以乡村振兴为引领的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随着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公共服务业集聚,未来科技城等一批标志性创新大平台开发建设,优质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迫切需要建立更高水平的水资源节约利用与供给保障体系,增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求有效提高水资源供给系统的“质量”、水资源保护体系的“品质”和水资源管理体系的“效能”。

3、“浙江水网”的谋划建设为水资源配置网带来了新的机遇。

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国家水网”建设为核心系统实施水利工程补短板,以完善监管体系为支撑纵深推进水利行业强监管,《浙江省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浙江水网”的总体格局和实现路径。尽管近年来余杭区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对标先进地区先进水平,余杭区各领域用水水平尚有不小差距。农业节水、城镇节水水平有待提升。而水资源网络化配置是提高水资源供给效率和韧性的根本之策,省域水资源配置大通道的宏大蓝图,也为余杭区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矛盾提供了借鉴与机遇。

4、余杭区经济发展对水资源节约利用提出新需求

余杭区国民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指出,余杭区区划调整后,开启了深层次的空间大重构、资源大调整、发展大提速,现在的余杭区是一个裂变而来的高能新区、一块机遇叠加的战略高地、一片充满希望的发展热土。从承接国家战略的维度上来看,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东升西降”成为大趋势;从服务省级战略的维度上来看:要把握浙江奋力建设“重要窗口”,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战略机遇,发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球领先的数字科创中心优势;从落实市级战略的维度上来看,杭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杭州”“四个世界一流”要求,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市域发展新格局,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全力实施“亚运城市行动”,余杭要把握承办亚运会、亚残运会契机,积极打造杭州重要增长极,建设科技高峰、数字高地和商务高原叠加的中心城区。今后一段时期余杭区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仍然不少,补齐短板的任务依旧紧迫,经济快速增长、人口持续流入,与水资源管控趋紧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这几年全区大力推进节水工作,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与支撑和保障“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其他要素相比,对标先进地区先进水平,余杭区各领域用水水平尚有不小差距,加强节水工作,实现水资源粗放低效利用向循环集约高效利用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4.2 存在问题

1、优质水资源供给能力难以适应余杭区发展需求

在余杭区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余杭区居民对优质水的需求日益增高,余杭区在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方面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余杭区现状以东苕溪、千岛湖为主水源,其中东苕溪水源水质波动较大,全区湖库型优质水供水范围较小,千岛湖分配水量额度有限,与千岛湖引水工程相匹配的管网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优质水(水库水)资源的供给与人口产业需求不相协调,优质水源储备能力不能满足中远期发展用水需求。

2、水资源总量双控约束下,水资源节约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余杭区在水资源节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节水工作涵盖工业、农业、生活等全社会各行业,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从水源取水到用户用水等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且随着余杭区行政区划调整,余杭区节水水平出现了短板和薄弱环节,如局部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偏低、节水型机关单位不多、DMA小区占比不高等问题。随着余杭区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跨越期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水资源节约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3、河湖水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差距

在水生态环境方面。余杭区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监测断面水质现状基本达到目标要求。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负担过重成为新常态,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污染排放与水资源、水环境之间任存在矛盾。

在水源地方面。东苕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及三白潭等水源水质基本达到III类水体标准,满足取水口水质要求,但其补充水主要都来自上游青山水库,而在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补充水为下游太湖倒灌水,水质波动较大,原水水质时常出现超标现象,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压力越来越大。

在生态配水方面。现状部分配水设施布置不完全合理,陈旧老化,部分引水河道规模偏低,区域内配水流量集中在干河次干河,大部分支河流动性差,未能实现河道的正常水体流动,存在部分河道水质、水体流动性较差、区域生态环境用水保证率较低。

4、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与“强监管”要求存在差距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全区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在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管理、水资源管理基础能力、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水资源管理机制体制、水资源管理基础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节水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但水资源、节水工作尚未纳入区职单位考核,节水工作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2 规划总则

2.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1.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浙江省委十四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以“浙江水网”建设为抓手,以水利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样板区。

余杭区在水资源开发与建设方面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全区的水资源利用及保障进行统一的梳理及规划,为新一轮的水资源开发工作提供系统性的指引,促进城市品位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善。余杭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高水平建设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奋力展现建设“重要窗口”和“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排头兵,领头雁风采。

2.1.2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保护。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人民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美好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合理安排生态、生活、生产用水,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安全韧性的供水保障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坚持节水优先,全面实施节水行动,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合理确定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指标,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坚持先节水后调水,水资源调入区在做好节约用水、本区域水资源挖潜的前提下,再考虑跨区域调水。

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安全与发展,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和结构特点,识别水资源风险形势,科学确定水资源保障基础设施规模和总体布局,全面提升供水安全保障韧性水平,有效防范化解水资源供给系统风险。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协调和平衡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关系,着力构建一体化发展框架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统筹解决水资源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坚持改革创新、数字赋能。探索研究水价、用水权、生态补偿、水资源资产价值转化、分质供水、非常规水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制度,完善水资源保障数字化平台,切实提高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调度监管能力,为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提供数字化、智慧化决策支持。

2.2 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2.2.1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余杭区整个行政区,区域现状总面积942km²。


图2.1-1 余杭区规划范围

2.2.2 规划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展望2035年。

2.3 规划目标与内容

围绕余杭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区域范围内水资源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补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短板、强化水资源监管为重点,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提出相应对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余杭区水资源保障网络、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实现水资源“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合理配置、科学管理”的目标,为余杭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的水资源保障基础。

本次规划各项指标标准:城乡生活用水保证率不低于95%,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不低于95%,一般工业用水保证率不低于90%,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不低于85%。


2.3.1 规划目标

1、水资源节约

至2025年,节水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用水效率指标持续向好,全社会形成良好节水风尚,全区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用水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全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4.05亿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降低16%、17%。

到2035年,万元GDP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形成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2、水资源保护

至2025年,提高全区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基本控制在水功能区限排能力范围之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基本得到修复,水域水面率保持稳定,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全部得到治理,水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至2035年,继续提高全区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基本控制在水功能区限排能力范围之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水域水面率稳中有升,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预防体系,江河干流主要控制断面河道内生态流量得到保障,河网水体流动性及江河湖库连通性进一步增强,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3、水资源配置

至2025年,以千岛湖、东苕溪、钱塘江以及四岭水库为水源,辅以平原河网和再生水等水源,实行多水源供水。

至2035年,由于千岛湖、钱塘江原水的水量较东苕溪原水稳定,水质也更好,建议除西部山区外,其余地区均优先利用千岛湖和钱塘江水源。逐渐将千岛湖、钱塘江引水作为余杭区主要供水水源,替代原东苕溪水量;东苕溪水为工业集中区工业用水水源,以及作为生活水源的补充和备用;再生水做为城乡环境、河道补水、工业和城市杂用水源。

4、水资源管理

至2025年,建立健全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控预警机制,不断增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转变上的引导约束作用。严格规范取用水管理,强化对各类终端用户的用水过程监管,实现取用水计量全覆盖,建设水资源大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提升水资源全过程监测监控能力、水资源管理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

至2035年,全面建立“制度完备、设施先进、机构健全、运行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

表2.3-1 余杭区规划具体指标表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现状

2020

2025

水平年

2035

水平年


1


水资源节约

约束性

用水总量(亿m³)

3.3351

4.05

4.5


2

约束性

万元 GDP 用水量下降率(%)

/

≥16

≥20


3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

/

≥17

≥20


4

预期性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621

0.626

0.630


5

预期性

再生水利用率(%)

17.26

≥20

≥25


6

预期性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10

<9.68

<9.68


7

水资

源保护

约束性

基本水面率(%)

6.86

≥6.86

≥6.86


8

预期性

重点河流生态基流保障率(%)

/

≥95

≥95


9

水资源配置

预期性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量保障率(%)

/

≥95

≥95


10

预期性

优质水源供水人口覆盖率(%)

/

20

20


11

预期性

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

99.5

99.5

99.5


12

水资源管理

预期性

取水水量监控率(%)

/

≥90

≥95



2.3.2 规划内容

规划编制总体按照《水资源规划规范》(GB/T51051-2014)以及《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水计〔2021〕9号)的要求开展,主要内容如下:

1、水资源概况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1)全面调研和收集规划范围内所需的基础资料,掌握分区后余杭区区域内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社会经济、水雨工情、供用水等基本情况,已有流域综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专项规划、专题研究等水利规划成果,已有城市发展、土地利用、行业发展等规划成果。

(2)收集整理区域现状水库、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情况,区域供用水量和用水结构、用水效率等,并根据现状区域供水格局、可支配水量,综合评价规划区域的现状水资源供给能力、水资源利用现状、现状引配水设施,分析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水资源节约

充分利用节水行动方案、节约用水“十四五”专题等成果,补充开展用水水平、存在问题和节水潜力分析,基于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制定规划水平年节约用水主要目标指标,提出区域节水总体布局,明确重点区域节水方向和任务,拟定重点领域关键性节水工程,完善节水体制机制。

3、水资源保护

(1)基于水资源现状水质评价、水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合理确定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保护目标任务,提出区域水资源保护总体布局及对策措施。

(2)提出重点区域河道水质保护与改善措施,在控源截污和保障生活生产用水的前提下,切实保障河道内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强化生态流量管控,提出重点区域河道内生态配水水源,拟定引配水格局,着力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

4、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

(1)基于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和用水水平,测算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2)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成果,以强化节水条件下的用水指标,预测分析规划水平年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各项用水需求。

(3)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以区域水量配置模拟模型为手段,分析现有水源及规划水源的供水能力,开展不同水资源配置方案下规划水平年供需情势分析。

(4)针对不同区域差异化需求,协调和平衡区域内外部水资源配置关系,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格局。

(5)谋划实施一批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完善水资源网络化配置格局,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及应急保安能力,切实增加优质水资源供给量。

5、水资源管理规划

在全区水资源配置基础上,综合考虑需水、供水、配水等因素,提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对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提出水资源管理长效运行机制及其对策措施。

6、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依据水资源配置提出的推荐方案,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利用和节 约,研究提出水资源利用总体布局、实施方案与管理方式。本规划工 程布局重点提出规划建设的水源工程、功能调整的水源工程、原水管线工程、不同行业节水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等。

2.4 规划依据

2.4.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10)《浙江省水资源条例》

(11)《饮⽤⽔⽔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2)《浙江省饮⽤⽔⽔源保护条例》

2.4.2 技术标准

(1)《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2015)

(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3)《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2-2009)

(4)《室外排水规范》(GB50014-2021)

(5)《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

(6)《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87-2020)

(7)《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2015)

(8)《水资源规划规范》(GB/t 51051-2014 )

(9)国家及行业颁布的其他最新相关现行规范、规程、标准等。

2.4.3 有关文件资料

(1)《杭州市区域总体规划纲要》

(2)《杭嘉湖区域水利综合规划》

(3)《杭州市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

(4)《杭州市区平原河网配水总体规划》

(5)《杭州市区河道畅流工程规划》

(6)《杭州钱江开发区防洪及水环境规划》

(7)《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8)《浙江省用(取)水定额(2019年)》

(9)《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5年);

(10)《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11)《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

(12)《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13)《浙江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14)《余杭区水安全保障“⼗四五”规划》

(15)《杭州市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

(16)《余杭区国民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

(17)《余杭区小水电清理整改“⼀站⼀策”实施方案》

(18)《杭州市余杭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

(19)《杭州市第三次⽔资源调查评价》

3 节约用水

3.1 节约用水现状

3.1.1 现状用水水平

1、现状用水

根据《2020年杭州市水资源公报》与余杭区行政区的调整后的行政范围,余杭区与临平区对原余杭区用水现状按照新划分的行政区范围进行了拆分,并提交了《关于2020年杭州市水资源公报原余杭区基础数据拆分的情况说明》。

根据情况说明,拆分后2020年余杭区全区总用水量3.3351亿m3。在农业用水方面,农田灌溉用水量1.3205亿m3,占总用水量的39.58%;林牧渔畜用水量0.4936亿m3,占总用水量的14.8%。在工业用水方面,其用水量0.2730亿m3,占总用水量的8.18%。在综合生活用水方面,城镇公共用水量0.5628亿m3,占总用水量的16.88%;居民生活用水量0.5608亿m3,占总用水量的16.84%;生态用水量0.1244亿m3,占总用水量的3.73%。

另外,人均用水量270.93m³,万元GDP用水量14.6m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7m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21。


图3.1-1 余杭区用水结构比例示意图

2、用水水平评价

本次规划从节水水平、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对余杭区节约用水现状进行评价。由于原余杭区在2021年进行区划调整,余杭无历史用水量数据,所以本次评价不进行余杭区历史用水量比较。

(1)与杭州市各县市区及浙江省比较

① 综合节水水平

由图3.1-2、3.1-3可知,2020年余杭区人均年用水量均高于同期的杭州市、浙江省平均值,位于杭州市8个县市区的第三位,万元GDP用水量均低于同期的杭州市、浙江省平均值,位于杭州市8个县市区的第一位,用水效率处于杭州市领先水平。


图3.1-2   2020年浙江省及杭州市各县市区人均年用水量


图3.1-3     2020年浙江省及杭州市各县市区万元GDP用水量

② 农业用水水平

由表3.1-4可知,2020年余杭区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低于同期的浙江省平均值,位于杭州市8个县市区的最后一位,用水效率较低。


图3.1-4   2020年浙江省及杭州市各县市区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

③ 工业用水水平

由表3.1-5可知,2020年余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同期的杭州市、浙江省平均值,且位于杭州市8个县市区的第三位,用水效率处于杭州市上游水平。


图3.1-5  2020年浙江省及杭州市各县市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与我国东南区及高收入国家比较

由表3.2-1可知,与东南区及高收入国家用水效率指标比较,余杭区除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为先进外,人均综合用水量和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用水效率指标相对落后。

表3.1-1节水主要指标一览表

类别

人均综合用水量(m³)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m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³/万元)

余杭区

277

14.9

10.4

杭州市

249.4

18.5

12.4

浙江省

253.9

25.4

15.7

我国东南区

平均水平

/

53

47.8

省级先进水平

/

35

23.4

城市先进水平

/

15

10

全省平均

431

60.8

38.4

高收入国家

英国

171

6.4

11.6

新加坡

120

3.3

7.8

以色列

274

13.2

/

瑞士

251

4.9

5.9

瑞典

287

8.0

18.4

日本

630

19.7

10.9

澳大利亚

741

19.9

21.7

3.1.2 节水水平评价

现状余杭区用水水平与杭州市、浙江省相比,总体来说处于平均水平,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说明余杭区用水水平,特别是人均用水量等还有提升空间。

3.1.3 重点节水成效

多年来,余杭区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按照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态良好、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各方参与的节水机制,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农业

以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为核心,原余杭区围绕“两区”建设,2021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5683万亩,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合计1.4894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5.11%。推进了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与建设,规范取水用水和计量监测。推进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减少养殖用水和尾水排放。

2、工业

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中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改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定期开展耗水工业大户水平衡测试及水效对标。2021年,完成水平衡测试9家,清洁生产审核22家。推进工业聚集区循环化改造与绿色升级,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工艺系统节水、废水处理等领域为重点,支持企业开展节水和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广企业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

3、城镇

持续推进供水管网改造,有效控制管网漏损。此外,还持续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并加强日常管理。供水公司成立了专项普查组,采用测漏仪等设备对管网、供水设备、消火栓开展日常漏损检测工作,2021年余杭区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10%。

4、政策体制

在省市相关文件体系下,深化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差别化水价制度,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继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建立原水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保障输水工程运行管理,促进水源地保护。按照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积极推动水资源税费改革。

加强用水计量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市政用水计量率,取水实时监控进一步向灌区用水、城镇用水大户延伸。开展生产生活用水、河湖补水和环境用水统计。

3.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实施,余杭区在水资源管理、节水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节水工作涵盖工业、农业、生活等全社会各行业,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从水源取水到用户用水等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展节约用水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对照余杭区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行业用水等现状,余杭区在节水制度建设、节水内生动力、节水设施建设、节水监管能力、节水理念意识等方面尚存在部分短板和薄弱环节。

(1)节水激励政策机制尚不健全,难以弥补节水的“正外部性”成本。由于节水工作需要用水单位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阶段用水单位节水效益存在普遍不高的现象。目前余杭区的节水激励政策不足,且主要集中在示范个体上,覆盖范围较广的正向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2)余杭区农业节水规模化发展程度不高,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2.33%,部分农田灌溉有限利用系数偏低,农业节水水平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

(3)供水管网漏损面临压力,节水器具使用尚未全面覆盖。生活节水方面,现状城镇供水管网的漏损率逐步提高。但也存在由于部分城镇管网建设时间较早,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另外,受传统对水资源量禀赋条件认识的影响,生活中非节水器具的使用现象仍然存在。

3.2 节约用水目标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3〕80号)》、《浙江省水利厅关于下达设区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的函(浙水函〔2016〕268号)》、《浙江省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结合杭州市余杭区节约用水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加快用水方式向更高水平的节约集约转变,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合理确定2025年主要节水目标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其目标值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目标要求与杭州市林水局双控指标要求,并结合杭州市余杭区实际情况拟定。

表3.2-1  节水目标一览表

序号

分类

节水指标

单位

指标类型

节水目标

2020年

现状年

2025年

水平年

展望2035年

1

总体目标

用水总量

亿m³

约束性

3.3351

4.05

依据省市下达任务

2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

%

约束性

/

16

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

约束性

/

17

4

农业节水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约束性

0.621

0.626

5

工业节水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预期性

/

91

6

城镇节水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

预期性

9.68

9.68

7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预期性

17.26

20

8

能力提升

河道外非农用水户取水在线监控率

%

预期性

/

90

备注:根据《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水计〔2021〕9号),县级水资源总体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3.3 重点节水措施

3.3.1 农业节水增效

农业节水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核心,以建立节水型现代农业为目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高效灌溉面积占比,建设灌溉节水工程,通过工程、管理措施,逐步改变原有传统的灌溉方式。

主要措施有:

(1)以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灌区节水改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灌区计量、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全区围绕“两区”建设,到2025年,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0.8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75万亩。

(2)推广畜牧渔业节水方式。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与建设,规范取水用水和计量监测,鼓励采用节水型自动饮水装置和干清粪工艺。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减少养殖用水和尾水排放。到202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率达到100%,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节水设施设备安装率达100%,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20家。

(3)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全面开展乡村污水治理,统筹规划污水治理时序,到2025年实现农村污水设施标准化运维100%、出水达标率达到95%以上,继续创建“污水零直排区”。

3.3.2 工业节水减排

针对工业节水目标,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原则,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深化工业节水管理,完善市场机制,增加优质、低能耗、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加大低耗水原料的比重,优化原料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主要措施有:

(1)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中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定期开展耗水工业大户水平衡测试及水效对标。到2025年,继续推进开展水平衡测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到2025年,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率达到90%以上,水效达标率达到90%以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用水行业企业节水改造项目。

(2)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进工业聚集区循环化改造与绿色升级,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工艺系统节水、废水处理等领域为重点,支持企业开展节水和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广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新建工业聚集区在规划布局时,要统筹供排水和循环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余杭区范围内的工业聚集区和产业聚集区的大分质供水,同企业之间串联用水。从各方面提高用水水平,全面建成节水型产业。

3.3.3 城镇节水降损

城镇公共节水的重点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通过各种综合措施将用水量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改善相适应的范围内,逐步实现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零增长或者缓慢增长。实现城市生活节水应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展节水工作。所谓节流,是指居民生活用水量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还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开源是指在用水总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可以使用非常规水资源来替代优质水,满足居民日常一般性用水。

主要措施有:

(1)推进城镇节水。将节水措施落实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用水消费各环节,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的系统性,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利用。推进新建小区、公共绿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生态用水优先使用非常规水。加强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2)实施管网更新改造。加快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减少供水工程输水环节跑、滴、漏、冒现象,降低管网漏损率,继续推进新改建管网工作,到2025年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68%以内。

(3)实行DMA分区计量。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监督管理,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和小区供水DMA制度。到2025年,城镇小区供水DMA管理占比达25%以上。

(4)推动公共节水。公共机构率先开展节水诊断,全面使用节水器具,积极创建节水型单位;新建公共建筑严格执行“节水三同时”制度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对居民更换节水器具提出相应的鼓励和补贴政策,新交付精装修商品房节水型器具达到100%。到2025年,全部区级机关,60%以上区级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公共场所及公共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市场在售生活用水器具中,节水型器具占比达100%。

(5)推进农村节水。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加强农村生活用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严格农村饮用水计量收费,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同质、同标、同服务。”到2025年,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保持95%以上,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制度,水费收缴率达到99.8%。

3.3.5 节水标杆引领

开展节水标杆评选。聚焦聚力重点用水领域,通过示范带动和比学赶超,实施节水标杆建设。推进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2025年,新增1个节水标杆酒店、1个节水标杆校园、2个节水标杆小区、2个节水标杆企业,新增20个节水型公共机构。

3.3.4 非常规水利用

鼓励节水产品和技术研发,推动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的深度融合。重点支持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及适用设备研发。促进节水技术转化推广,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节水装备及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投入,降低节水技术工艺与装备产品成本,提高节水装备与产品质量。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逐步提高中水利用率,将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领域。到2025年,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3.3.6 节水组织领导

1、组织机构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其工作任务面广量大,涉及行业和部门较多。为确保各项工作和任务的完成,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包括领导小组和日常管理机构。

2、工作机制

按照已经确定的实施计划,由领导小组通过例会制度分解明确区政府各部门、各镇(街道、开发区)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内容,并以文件形式印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小组组织节水办具体负责对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内容的平时抽查和最终考核,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和工作内容的顺利完成。

3、考核评估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2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3〕80号)文件精神,结合余杭区实际提出余杭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考核办法,通过该办法规定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工作程序,严格问责制,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4、科技支撑

充分发挥省、市、区各级水资源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咨询机构的各自优势,围绕余杭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开展技术研发,落实技术合作,提供经费支持,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组织先进、适用、成熟的水资源保护、节约和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3.3.7 重点节水措施汇总

表3.3-1            余杭区节水规划工程量表

类别

项目内容

单位

工程量

年度投资(万元)

备注

2021-2025年

2021-2025年

农业节水

水肥一体化面积

万亩

达到0.85万亩

324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0.75

1500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


整治率100%

1000


生猪规模养殖场节水设施设备

安装率100%

400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16



工业节水减排工程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60

480


企业水平衡测试

26

130


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

达标率90%



省级节水型企业

2

1400


城镇节水降损工程

新改建供水管网

km

36

1400

列入相关供水、给水规划

小区供水DMA管理

≥25%

500

列入相关供水、给水规划

节水型公共机构

20

300


省级节水型小区

2

200


省级节水型校园

1

100


城镇再生水利用项目

1

300

列入污水处理专项

小计


/

2800


节水标杆引领工程

节水标杆酒店

1

40

规划新增

节水标杆校园

1

40

规划新增

节水标杆小区

4

80

规划新增

节水标杆企业

4

80

规划新增

水宣传教育基地

0

40

已创建完成

节水技术支撑工程

工业取水实时监控设施

30

60

规划新增

农业取水计量设施

8

25

规划新增

生态流量监测监控设施

25

630

规划新增

小计






4 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用水保障

4.1 水资源保护现状

4.1.1 水功能区目标水质及评价

1、水功能区划分

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5)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苕溪60、61和88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方案的复函》(浙环便函[2019]71号),余杭区涉及水功能区共有11个,详细见表4.1-1。

表4.1-1余杭区水系水功能区要求

水系

河名

起始断面

终止断面

水功能区

水环境功能区

苕溪

南苕溪

汪家埠

余杭街道

南苕溪余杭饮用、农业用水区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汪家埠

石门桥

石门桥

余杭街道

东苕溪

上纤埠

德清卫星村

东苕溪余杭饮用水源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上纤埠

北窑坞大桥下游0.7km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北窑坞大桥下游0.7km

北窑坞大桥下游1.1km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北窑坞大桥下游1.1km

杭宁高速下游200米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杭宁高速下游200米

余杭北坝儿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余杭北坝儿

德清卫星村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余杭街道

上纤埠

东苕溪余杭瓶窑镇饮用水源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中苕溪

临安-余杭界

中苕溪出口

中苕溪余杭保留区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北苕溪

独松

北苕溪出口(龙舌嘴)

北苕溪余杭保留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独松

庄村分洪闸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庄村分洪闸

横山庙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横山庙

北苕溪出口(龙舌嘴)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图4.1-1 余杭区水功能区

2、目标水质

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5)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苕溪60、61和88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方案的复函》(浙环便函[2019]71号),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等,余杭区水功能区目标水质分别拟定为Ⅱ~Ⅳ类,其中目标水质为Ⅱ类的水功能区有3个,目标水质为Ⅲ类的水功能区有7个,目标水质为Ⅳ类的水功能区有1个,水功能区目标水质具体见表4.1-2。


表4.1-2余杭区水系水功能区要求

序号

水功能区编号

水环境功能区名称

目标水质

1

杭嘉湖1

闲林水库余杭饮用水源区

2

杭嘉湖13

运河余杭农工业用水区

3

杭嘉湖28

余杭塘河余杭农业、工业用水区

4

杭嘉湖31

西塘河余杭农业用水区

5

杭嘉湖34

良渚港(含毛家漾港、九曲港)余杭农业、工业用水区

6

杭嘉湖36

东塘港余杭农业用水区

7

苕溪59

南苕溪余杭饮用、农业用水区

8

苕溪60

东苕溪余杭瓶窑镇饮用水源区

9

苕溪61

东苕溪余杭饮用水源区

10

苕溪86

中苕溪余杭保留区

11

苕溪87

北苕溪余杭保留区


3、目标水质评价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对余杭区苕溪、运河两大水系进行评价,2020年全区各水系水质按优劣排序依次为苕溪、运河,全区各水系主要河道水质均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

其中,2020年苕溪流域常规监测断面奉口、瓶窑大桥、落塘埠均达到相应水功能区要求,断面达标率为100%。苕溪流域出境断面奉口与入境断面汪家埠、径山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与上年相比,苕溪水质保持稳定。运河干流余杭段总体水质为Ⅲ-Ⅳ类达到Ⅲ类功能区要求。2020年运河出境断面水质与入境断面义桥水质基本持平。与上年相比,各点位水质有所改善。在饮用水源区方面,瓶窑、径山、仁和供水水厂取水口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4.1.2 生态需水满足程度现状评价

生态基流是指为维持河流基本形态和基本生态功能的河道内最小流

量。生态基流与河流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与水生生物的生活史阶段有关。

河流水生生物的生长与水、热同期,在汛期及非汛期对水量的要求不同,

因此生态基流有汛期和非汛期之分。由于汛期生态基流多能得到满足,通常生态基流指非汛期生态基流。生态基流一般应针对规划河段的重要控制断面提出,余杭区现生态流量控制断面为四岭水库。

四岭水库为中型水库,水库集雨面积为71.6km²,总库容2782万m³,是余杭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四岭水库多年平均流量为1.94m³/s,生态基流为0.2m³/s。

利用生态基流满足程度评价生态需水满足程度。生态基流满足程度

可用年内河道实测逐日平均流量和生态基流目标流量的比例来表征。对应评价标准见下表。四岭水库生态基流满足程度为100%,评价结果为优。

表4.1-3 生态需水满足程度指标评价标准表

指标名称

评价标准 (单位%)

生态需水满足程度

100

80-100

60-80

50-60

<50


4.1.3 区域其他河道目标水质及评价

根据《2020年杭州市余杭区环境状况公报》,全区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余杭区两大流域苕溪、运河总体水质分别为II类、III类,区控以上14个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92.9%。

余杭区管辖范围内共有52条主要河道,部分主要河道概况见表4.1-3。2020年,对全区52条主要河流进行的12次水质监测结果显示:52条主要河流中17条河流水质为Ⅱ类以上,占比32.7%;12条河流水质为Ⅲ类,占比23.1%;14条河流水质为Ⅳ类,占比26.9%;6条河流水质为Ⅴ类,占比11.5%;3条河流水质为劣Ⅴ类,占比5.8%。

表4.1-3余杭区水系主要河道概况

水系

主要河道

河道等级

起止地 (流水向)

经过、所在区域(河道范围)

水系水环境基本情况

所在区县

流经乡镇

苕溪

东苕溪

省级

余杭通济大桥至劳家斗门

余杭区

中泰、余杭、仓前、瓶窑、良渚、仁和

东苕溪、中苕溪、北苕溪为主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游河道透明度较高,水质良好,沉水植物生长茂盛;下游水体略浑浊,水质基本满足水功能区要求,滩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破坏严重

中苕溪

市级

临安区界至东苕溪交汇处

余杭区

径山、余杭

北苕溪

区级

双溪双江口至龙舌嘴

余杭区

径山、瓶窑

百丈溪

镇乡级

彩坞口至白沙大桥

余杭区

百丈镇

苕溪水系水网河道主要流经农田区域,水质整体情况良好,农田面源污染是水质变化主要影响因素

黄湖溪

区级

白沙大桥至双溪双江口

余杭区

径山、黄湖

斜坑溪

镇乡级

龙潭水库至青芝堰

余杭区

径山镇

里洪溪

镇乡级

里洪至水磨堰

余杭区

余径山镇

毛山港

镇乡级

茶场—罗家斗门

余杭区

瓶窑镇

塘埠溪

乡镇级

杨家堂—钟家堰

余杭区

瓶窑镇

运河

京杭运河

省级

良渚谢村至雷甸邵家坝

余杭区

良渚、崇贤、仁和、塘栖、东湖街道、运河


运河余杭塘河片区地处余杭区建成区,已实施截污工程、清淤工程,河道内布设有曝气机与生态浮床,水体较浑浊。下游片区地处平原水网,河道纵横交错,水塘分布密集,河道内沉水植物生长茂盛,水质良好

余杭塘河

市级

余杭东门头至绕城高速桥

余杭区

余杭、仓前、五常、未来科技城

东塘港

区级

分庄漾至武林头

余杭区

仁和

良渚港

区级

长命桥至西塘河

余杭区

瓶窑、良渚

前山港

区级

安溪斗门至长命桥

余杭区

良渚街道、瓶窑镇

通义港

区级

余杭塘河至高桥港

余杭区

仓前

沿山港

区级

凤凰工业城小港至梅家桥港

余杭区

五常、闲林

梧桐港

区级

天目山西路至闲林港

余杭区

闲林

直路溪

镇乡级

上皇庙至石鸽里

余杭区

中泰街道

铜山溪

镇乡级

叶家头至东苕溪

余杭区

中泰街道


4.1.4 饮用水水源地

余杭区现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2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9个。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根据《2020年杭州市余杭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1、东苕溪饮用水水源地

东苕溪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11.14亿 m³,95%保证率年来水量为6.99亿m³,可分配水量为4.17亿m³。东苕溪流域目前供水水厂有3座,分别为祥符水厂、獐山水厂、仁和水厂,瓶窑水厂于2021年6月停止供水。2021年1~10月东苕溪取水总量1.1691亿m³,满足供水需求。

2、闲林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闲林水库是杭州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位于余杭区闲林街道,属于杭州市西部地区上埠河流域。工程任务以杭州城市应急备用和抗咸供水为主,结合防洪和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水库控制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6.89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1971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9米,相应库容1673万立方米。

3、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表4.1-4 余杭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名录表

序号

乡镇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类型

1

径山镇、鸬鸟镇

四岭水库

水库

2

瓶窑镇

石门水库

水库

3

鸬鸟镇

馒头山水库

水库

4

黄湖镇

王位山溪坑

溪沟

5

黄湖镇

龙坞水库

水库

6

鸬鸟镇

茅塘坑溪坑

溪沟

7

鸬鸟镇

凌村坞溪坑

溪沟

9

百丈镇

九东山山塘

山塘

9

径山镇

南坞水库

水库



表4.1-5 余杭区水功能区分区表(饮用水水源地)

序号

县(市、区)

水功能区

水环境功能区

流域

水系

河流(湖、库)

范            围


现状水质

目标水质

编码

名称

国家级

编码

名称

起始断面

地理坐标

终止断面

地理坐标

长度面积(km/km2)

东经

北纬

东经

北纬

杭嘉湖

1

余杭

F1203100103011

闲林水库余杭饮用水源区


330110FM220114000120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太湖

杭嘉湖平原河网

闲林水库

灵项溪源头

119°55'39.83″

30°11'25.68"

闲林水库大坝

119°58'33.31"

30°12'9.63"

6.5/16.89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水域:闲林水库正常蓄水位70米以下的水域范围

陆域:正常蓄水位70米以上100米范围内陆域范围(1.58km²)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水域:集水区内一级保护区边界外的水域,包括灵项溪及支流水域面积

陆域:集水区内一级保护区陆域外的面积(13.44km²)


苕溪59

余杭

F1201200203071

南苕溪余杭饮用、农业用水区

330110FM210202010820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太湖

苕溪

南苕溪

汪家埠

119°51′46.88″

30°15′25.34″

余杭街道

119°55′38.19″

30°16′35.31″

8

汪家埠

119°51′46.88″

30°15′25.34″

石门桥

119°54'24.77"

30°16'15.9"

5.8

陆域:两岸沿岸纵深1000米以内范围(11.6km2)

石门桥

119°54'24.77"

30°16'15.9"

余杭街道

119°55′38.19″

30°16′35.31″

2.2

陆域:南岸自西险大塘堤顶纵深200米,北岸纵深1000米(2.64km2)

苕溪60

余杭

F1201200303011

东苕溪余杭瓶窑镇饮用水源区

330110FM210201000120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太湖

苕溪

东苕溪

余杭街道

119°55′38.19″

30°16′35.31″

上纤埠

120°03′20″

30°25′50″

30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余杭街道

119°55′38.19″

30°16′35.31″

杭长高速公路

119°56′48″

30°21′14″

10.3

陆域:东岸自西险大塘堤顶纵深200米,西岸纵深1000米(12.36km2)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杭长高速公路

119°56′48″

30°21′14″

烂泥湾

119°57'33.5"

30°22'22.93"

3.6

陆域:东岸自西险大塘堤顶纵深200米,西岸纵深1000米(4.32km2)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烂泥湾

119°57'33.5"

30°22'22.93"

104国道大桥上游100米

119°57'43.5"

30°22'55.5"

1.2

陆域:东岸自西险大塘堤顶纵深50m(50~200m范围为陆域二级保护区),涉及南北乐章等住宅小区的为自西险大塘内侧至背水坡堤脚(一级保护区外至西险大塘堤顶纵深200m范围为陆域准保护区);西岸纵深100m(100~1000m范围为陆域二级保护区);其中一级陆域0.15km²,二级陆域1.11km²,准保护区陆域0.18km²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104国道大桥上游100米

119°57'43.5"

30°22'55.5"

104国道大桥下游200米

119°57′54″

30°23′5″

0.35

陆域:东岸自西险大塘内侧至背水坡堤脚(二级保护区外至西险大塘堤顶纵深200m范围为陆域准保护区),西岸纵深1000m;二级陆域0.357km2,准保护区陆域0.063km2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104国道大桥下游200米

119°57′54″

30°23′5″

上纤埠

120°03′20″

30°25′50″

14.55

陆域:东岸自西险大塘堤顶纵深200米,西岸纵深1000米(17.46km2)

苕溪61

余杭德清

F1201200303021

东苕溪余杭饮用水源区

330110FM210201000220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太湖

苕溪

东苕溪

上纤埠

120°03′20″

30°25′50″

德清卫星村

120°03′54″

30°30′21″

9.4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上纤埠  

120°03′20″

30°25′50″

北窑坞大桥下游0.7km

120°03′42.2″

30°26′59.7″

2.8

陆域:两岸纵深50m(一级保护区以外为二级保护区450m,涉及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块的区域东岸为150m),一级陆域0.28km2,二级陆域1.68km2)(余杭:一级0.14,二级0.42)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北窑坞大桥下游0.7km

120°03′42.2″

30°26′59.7″

北窑坞大桥下游1.1km

120°03′32″

30°27′09″

0.4


陆域:东岸纵深200m,西岸纵深500m,共0.28km2(余杭:0.08)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北窑坞大桥下游1.1公里

120°03′32″

30°27′09″

杭宁高速下游200米

120°3′24″

30°28′46″

3.1

陆域:两岸纵深500m(涉及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块的区域东岸为200m,共2.23km2)(0.62)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杭宁高速下游200米

120°3′24″

30°28′46″

余杭北坝儿

120°3′45″

30°29′45″

2

陆域:两岸纵深50m(一级保护区以外为二级保护区450m,东岸涉及第四广播台项目用地段一级保护区外为准保护区450m),一级陆域0.2km2,二级陆域1.56km2,准保护区陆域0.24km2,一级0.1,二级0.66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余杭北坝儿

120°3′45″

30°29′45″

德清卫星村

120°03′54″

30°30′21″

1.1

陆域:两岸纵深500m,东岸涉及第四广播台项目用地段为纵深50m(50~500m范围为陆域准保护区),二级陆域0.9km²,准保护区陆域0.2km²,二级0.35

苕溪86

余杭

F1201201502000

中苕溪余杭保留区


330110FM210203000320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太湖

苕溪

中苕溪

临安余杭交界

119°48′10″

30°19′45″

中苕溪出口

119°56′46.97″

30°21′8.1″

17

陆域:两岸纵深1000米、下游北侧至杭长高速公路以南(34km2)

苕溪87

余杭

F1201201602000

北苕溪余杭保留区


330110FM21020400020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太湖

苕溪


独松

119°42′25″

30°33′52″

北苕溪出口(龙舌嘴)

119°57'44"

30°22'48"

43.5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独松

119°42′25″

30°33′52″

庄村分洪闸

119°56′17″

30°22′22″

41


陆域:两岸纵深1000米(82km2)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庄村分洪闸

119°56′17″

30°22′22″

横山庙

119°57'27"

30°22'41"

2

陆域:北岸纵深500米(二级保护区以外500米为准保护区),南岸纵深1000米,其中二级陆域3km2,准保护区1km2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横山庙

119°57'27"

30°22'41"

北苕溪出口(龙舌嘴)

119°57'44"

30°22'48"

0.5

陆域:两岸纵深100米,共0.1km2(一级保护区以外900米为二级保护区,共0.9km2)


4.1.5 水资源保护监测与管理

(1)饮用水源地管理

2020年,余杭区5个自来水厂以及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100%。其中余杭区东苕溪供饮用水水源地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根据历年达标建设评估情况,现状余杭区东苕溪饮用水水源地达到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要求。余杭区农村饮用水源地名录9处,其中200~1000吨农村饮用水源地2处,千吨万人以上水源地2处,200吨以下水源地5处,划定成果已通过政府批复并公布,在水源地安设饮用水源地标志牌、警示标志。并且制定有《余杭区环境(水务)集团管网水质污染应急处理预案》、《关于印发<余杭区山区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余林水水字〔2017〕109号),进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

(2)生态流量(水量)管控

余杭区现已编制完成《余杭区小水电清理整改“⼀站⼀策”工作方 案》,并经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余杭区现有一座小水电站——四岭水库电站,四岭水库电站现有监测类型为动态视频监测,实现生态流量泄放全面监测,可以通过视频录像,直观记录生态流量泄放过程,并已纳入监管平台。

4.2 水资源保护目标任务

4.2.1 水资源保护目标

至2025年,“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点河流生态基流监测断面达标个数达到95%以上,平原河网水体有序流动的引配水格局进一步完善,水域水面率保持稳定,主要控制断面河道内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水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健全完善地表水区控以上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的地表水环境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区控以上断面自动监测全覆盖。

至2035年,河流主要控制断面河道内生态流量得到全面保障,水域水面率稳中有升,主要控制断面河道内生态流量得到全面保障,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4.2.2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余杭区水资源保护总体思路是“控外源、减内源、活水体、强管理”,全面实施河湖管理标准化,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控;加强河湖水量调度管理,完善区域引配水格局,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通过加强污染源治理,控制外源污染;开展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减少内源污染;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

1、全面推进河湖数字化转型,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控

一是全面推进河湖数字化转型。推进河长信息、河湖档案、堤闸工情、美丽河湖宣传展示等“一张图”建设,全面建立一河(湖)一档,推行河湖标准化管理,构建平台统一、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监控全面、处置高效的智慧河湖现代化管理体系。

二是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管控。深入实施《浙江省河长制规定》,落实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建成管理规范、机制长效的河湖管理新格局。贯彻落实《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加强河湖水域动态监测,严格水域岸线空间、功能与资源管控。实行最严格的河湖管理和保护措施,全力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引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河湖资源红线管控相适应。

2、完善区域引配水格局

完善区域引配水格局。按照“补水源、活水体”的要求,结合区域防洪排涝和水资源配置要求,以改善区域水质、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为重点,增强河、湖之间的水力联系,新增水位、流量监测站点,及时掌握河道水流情况,综合运用疏导、沟通、调度等措施,促进河湖水体有序流动,实现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改善的多赢。

表4.2-1 余杭区水位、流量站点新增表

序号

河道

设置点位

备注

1

余杭塘河

与通义港交接处

流量、水位

2

獐山港

运河口处

水位

3

栅庄桥港

与中星桥港交接处

流量、水位

4

良渚港

长命处

水位

5

高桥港

与通义港交接处

流量、水位

6

闲林港

护国港交接处

水位

7

梧桐港

与蒋家潭港交接处

水位

8

蒋家潭港

南湖处

水位

9

仕村溪

双溪处

水位

10

黄湖溪

与百丈溪交接处

水位

11

红卫港

闲林港交接处

水位

12

枫林港

朱庙港交接处

水位

13

南苕溪

之江实验室处、南苕溪干流

流量、水位

14

谢村港

吴家库港交接处

水位

15

隆兴桥港

灵源村处(云城)

水位

16

新伟港

西站附近

水位

17

北苕溪

北苕溪干流(潘板)

流量

18

中苕溪干流

中苕溪干流(长乐)

流量

19

东塘港

东塘港出口

流量、水位

20

郁宅港

郁宅港出口

流量、水位

21

东苕溪

奉口

流量


3、加强污染源治理,控制外源污染

一是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着眼城市未来发展需要,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的原则,以实现全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高效运行为目标,着力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水平;全面建成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相匹配的污水收集管网,实现污水管网的全覆盖、雨污全分流、处理能力相匹配,同时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水质。

二是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合理安排水质监测断面,加强面源污染监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施用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推行集约化节水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流失;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区水产养殖规模,加大对畜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形成结构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

4、开展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减少内源污染

一是河湖清污(淤)。加大力度开展河湖清污(淤),全面清除存量污(淤)泥,消除底泥污染,恢复水域功能,提升水环境容量。制定清淤轮疏年度计划,实现河湖淤疏动态平衡和“有淤常疏、清水常流”的目标。

二是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水岸同治各措施,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以流域区域为整体集中连片推进,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堤岸加固、河床整治和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拆违清障等措施,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全面改善河湖水域生态环境。

5、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

一是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污染控制制度,从严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二是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重要水功能区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发现水功能区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通报有关部门采取治理措施。

三是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在河湖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未经审查同意的,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区域,严格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6、强化地下水监管,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地下水系统的保护,严格控制对地下水的过度消耗,限制超采的地下水,维持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减免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加强地下水监测站点管理,监测地下水水质。余杭区建有一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监测站,位于余杭区仁和街道办事处广场西,监测站周围采用护栏保护,并设置了标志牌。监测站已经对水位和水温数据实现了在线监测。

7、加强小水电监督管理,保障生态流量

加强生态流量监测监管,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根据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断面所处位置、生态流量泄放方式、生态流量泄放断面所在河流坝址以上集水面积、水电站装机规模以及特殊监测要求,采用动态与静态、定性与定量、实时与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对水电站生态流量进行分类监测,逐步建立全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系统,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力度。循安全可靠、因地制宜、技术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采取改造引水系统、生态泄流孔、生态泄流阀、生态泄流闸、生态虹吸管、生态机组、人工鱼道等措施,保障水电站安全、稳定、足额下泄生态流量。

8、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目前余杭区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有东苕溪、闲林水库等,其他较为分散的供水工程水源一般为小型水库山塘、溪沟等。为进一步加强水质保护和监控力度,在库区水域及周边陆域范围设置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至水库第一道山脊线设置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均必须遵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

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严格执行安全保障达标年度评估制度,实现水源地水量保障、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的总目标,不断提高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

4.3 生态用水保障

4.3.1 重点河流生态基流保障

据统计,余杭区划定为重要水域的河道23条(含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河道东苕溪和自然保护地内河道五常港),其中2条省级河道—京杭运河、东苕溪,3条市级河道—余杭塘河、西塘河、中苕溪,18条区级河道,合计水域面积12.845km²。

表4.3-1   重点河流

序号

河流名称

河流等级

河流起点

河流讫点

长度(km)

水域面积

(km2)

公布

等级

1

京杭运河

省级

谢村

东塘港

14.92

1.492

省级

2

东苕溪

省级

临安汪家埠

劳家斗门

42.22

3.378

省级

3

余杭塘河

市级

余杭东门头

绕城高速桥

11.17

0.44

市级

4

西塘河

市级

金家渡

上牵埠

10.67

0.53

市级

5

中苕溪

市级

临安市地

南苕溪交汇处

15.85

1.42

市级

6

梧桐港

区级

天目山西路

闲林港

3.38

0.14

区级

7

獐山港

区级

上牵埠

王家庄

9.24

0.45

区级

8

沿山港

区级

闲林港

留下镇

5.43

0.12

区级

9

蒋家潭港

区级

南湖泄水闸

天目山西路

5.56

0.16

区级

10

五常港

区级

沿山河

区界

4.68

0.26

区级

11

闲林港

区级

沿山河

余杭塘河

9.28

0.45

区级

12

高桥港

区级

通义港

九曲港

4.26

0.22

区级

13

良渚沿山港

区级

连具塘港

七贤桥港

3.78

0.14

区级

14

七贤桥港

区级

沙河港闸站

毛家漾港

6.82

0.27

区级

15

郁宅港

区级

西塘河

京杭运河

4.82

0.17

区级

16

毛家漾港

区级

邑浪桥

邱家坞叶家桥

5.34

0.30

区级

17

潘塘港

区级

西塘河

良渚港

3.76

0.17

区级

18

良渚港

区级

长命桥

西塘河

8.23

0.44

区级

19

北苕溪

区级

双溪双江口

龙舌嘴

15.60

1.78

区级

20

仕村溪

区级

千岱坑

双溪双江口

5.12

0.22

区级

21

栅庄桥港

区级

西塘河

京杭运河

5.59

0.39

区级

22

东塘港

区级

分庄漾

武林头

5.75

0.39

区级

23

黄湖溪

区级

白沙大桥

双溪双江口

10.44

0.67

区级

合 计

142.49

12.845



2019年9月,余杭区小水电清理整改联合工作组编制完成了《余杭区小水电清理整改“一站一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一站一策”工作方案》)。报告中对余杭区1座电站(四岭水库电站)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指标包括:①涉及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情况;②合法合规性;③生态流量核定;④生态泄流设施;⑤生态流量监测。要求整改类水库分类核定生态流量,逐步实施在线监测,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力度。

结合“一站一策”工作,为保障河流生态流量落实到位,以四岭水库坝址多年平均流量的10%作为生态基流,即生态基流为0.20m³/s。根据关于印发《四岭水库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方案》的通知,多年来,四岭水库一直坚持兴利必须服从防洪,发电必须服从供水、灌溉的原则。通过下泄生态流量,保障下游河道不脱水断流。电站正常发电,尾水排入下游河道,还可作为生态流量的有效补充。考虑到现四岭水库做为径山水厂供水水源,水库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如下:

1、正常情况下,水库应每天24小时生态流量连续泄放,下泄流量0.20m³/s”。

2、非汛期,当水库水量在700万方左右时停止发电,仍保持24小时生态流量不小于0.20m³/s”,预留水量确保供水及生态流量泄放。

3、防洪、抗旱、应急调度等特殊情况下可根据相关要求暂定泄放或分时段泄放。

四岭水库做为饮用水水源,在丰水期考虑生态流量,在枯水期优先保障居民供水。

4.3.2 生态水位

根据生态学上的耐性定律,每个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大小,称之为生态幅,作为湖泊主要生态因子之一的水位,亦有一个生态幅(即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其下限就是河湖最低生态水位,低于此值,河湖生态系统和结构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当水位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保证生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以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余杭区包括运河水系及东苕溪水系,由于余杭区境内缺乏长系列水位站,根据杭州市各片区水位(表4-5),生态水位参考省内类似的平原地区(杭嘉湖)及生态平原常水位,90%的枯水位(比常水位低0.3m-0.5m),运西片参用运中良渚片常水位1.3~1.4m,生态水位取常水位下0.3~0.5m,因此余杭区运中良渚片生态水位取0.8~1m。

表4.3-2   杭州市各片区水位      单位:m

序号

分片

地面高程

常水位

1

三墩北部片


3.0~4.3


1.3~1.4

2

三墩塘河片

3

运中良渚片

4

运东康桥片

5

运东上塘片

6

运中祥符片

1.6~ 1.8

7

运西老城片

2.3~2.9

8

运南老城片

4.7~7

4.0~4.5

9

东新石桥片

2.0~5.6

3.4~3.9

10

丁桥新城片

3~6

11

九堡新城片

4.2~5.5

12

城东笕桥片

4~6

13

三堡彭埠片

5.2~6.0

4.3~4.4


4.3.3 重要平原生态配水

4.3.3.1 配水水源

余杭区现有配水水源主要为苕溪流域径流、珊瑚沙城西配水、钱塘江向运河配水三处。

(1)苕溪流域径流

苕溪流域日常水源合计流量约为29m³/s,其中:青山水库发电尾水约15m³/s、南干渠引水约1.5m³/s、水涛庄水库发电尾水约6m³/s、四岭水库发电尾水约6m³/s。

目前南湖滞洪区及南苕溪余杭闸主要服务于余杭、中泰、未来科技城等区域补水,隋塘湾泵站、化湾泵站、安溪泵站主要服务于良渚遗址及良渚局部区域补水。

苕溪流域取水受限与上游来水量,其中南苕溪在枯水期期间来水量较少,根据日常水量监测及分析,可长期保证取水量约1m³/s。

(2)珊瑚沙城西配水

主要通过杭州珊瑚沙引水工程向城西区域配水,设计规模25m³/s,但受引水河道规模的影响实际引水流量约15m³/s,从五常港进入为西溪湿地实施补水。五常沿山港闸站提水5m³/s至五常沿山河对未来科技城、五常、闲林等地实施补水。

(3)钱塘江向运河配水

运河配水流量合计56m³/s,主要为杭州三堡船闸50m³/s、西湖引水泵站4m³/s、东河泵站2m³/s。目前余杭区在运河取配水主要是良渚8m³/s,其中谢村闸站3m³/s、郁宅港配水闸站5m³/s,主要服务于北部新城等区域补水。


图4.4-1 现状配水水源图

4.3.2 配水格局

根据现状配水格局,余杭区外围引水水源及取水设施主要有:

(1)苕溪流域径流,维持现状南湖滞洪区、南苕溪余杭闸自流配水规模。同时,为降低南苕溪低水位无法经余杭闸自流入南渠河的影响,增设南苕溪配水泵站提水至南湖后,由南湖退水闸自流至蒋家潭港及施家桥港,对余杭、闲林等区域进行配水,提水及配水规模1m³/s。维持隋塘湾泵站0.5m³/s、化湾泵站1m³/s、安溪泵站2m³/s取水规模,在苕溪水源保障时对瓶窑、良渚等地实施补水。

(2)珊瑚沙城西配水,维持现状五常沿山港闸站提水5m³/s 至五常沿山河对未来科技城、五常、闲林等地实施补水。

(3)运河配水,集中在良渚区域,维持现状谢村闸站取水3m³/s、郁宅港配水闸站取水5m³/s,增设马角洋闸站取水2m³/s,裘家门闸站取水2.5m³/s,汤家坝闸站取水2m³/s。


图4.4-2 规划配水布置图

4.4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余杭区共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东苕溪饮用水水源地、闲林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4.4.1 水质达标建设

一是完善封闭设施建设,实现一级保护区全封闭管理。对于河道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取水口半径 50 米内进行全封闭管理。完善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设立的界标,在保护区的交通道口及人群集聚的场所设置长久性刻有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告示牌,界标、警示标示并进行维护。

二是保护区综合治理。对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全面调查、清理,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的禁止建设规模化工业企业、屠宰场、农家乐、码头、网箱养殖。并要求沿途各乡(街道、开发区)开展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对各类染源的巡查工作。

三是实施处理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排查各水库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方案,实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工程。

4.4.2 监控监测

建立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对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及重要供水工程设施实现 24 小时自动视频监控。由余杭区环境(水务)控股集团对现有的取水口安装高清夜视监控探头,并配备移动监控报警功能。

建立巡察制度,并且一级保护区实现逐日巡查,二级保护区实行不定期巡查。由水务和各街道乡镇建立完善的巡查制度。对一级保护区实现逐日巡查,二级保护区实行不定期巡查。

建立水质水量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取水量、水质、水位等水文水资源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能力。监控系统按照程序设定,每4小时采样一次,能连续反映监测断面各水质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和趋势,准确及时捕捉污染物事故排放并发出预警信号给水站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排查和处理。

4.4.3 管理达标建设

一是完成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界标界碑设立。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成立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三是健全水源保护法规体系。四是编制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五是配备专业管理队伍,并经常性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六是各部门以“属地管理”原则,申请年度水源保护资金。

4.4.4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余杭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有四岭水库、馒头山水库、石门水库、龙坞水库、王位山溪坑、茅塘坑溪坑、凌村坞溪坑、九东山山塘、南坞水库。

为保障山区农村饮用水工程良性运行和农村居民生活饮水安全,根据《浙江省饮用水源保护条例》、《浙江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在《余杭区山区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基础上,推进多渠道再提升保障山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具体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有:

(1)水源地保护。有关镇、街道应当划定农村饮用水工程水源地保护范围。水源地保护范围由有关镇、街道负责组织设立公示标志,建立巡察制度,确保水源不受污染。

(2)水源工程管理。建立水源工程定期检查和日常检修制度,发现漏水、设施损坏等及时报告并修复。

(3)输水设备管理。经常进行设备养护与检修,确保输水设备正常运行。

(4)水质检测。根据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水质检测要求,乡镇以上水厂对出厂水实行每天自检,单村供水站对出厂水实行每月检测。供水工程若出厂水水质检测合格,则水源地不再进行水质检测;若出厂水水质检测不合格,则水源地必须进行水质检测。

4.5 地下水保护

4.5.1 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资源属性和生态功能,在保障我国城乡生活生产

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杭州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93亿m³。

我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以2002年杭嘉湖全线禁采作为一个分水岭。20

世纪80年代至2002年左右,为满足杭嘉湖平原地区生活和工业用水,开始开采承压水,造成在沿海平原地区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2002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杭嘉湖地区实施地下水禁限采工作,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2004年1月和2005年3月,又分别批准颁发了《关于划定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及明确控制目标意见的通知》,划定余杭区为地下水限采区。现余杭区已无地下水开采情况,地下水供水量为0。

4.5.2 地下水保护目标

以保障地下水质量和可持续利用为核心,以地下水节约保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为重点,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维持地下水合理水位,保护地下水水质,强化地下水的战略储备水源功能。

按照《地下水管理条例》有关要求,浙江省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制度,省、市下达的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如下:

至2025年,全区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在104万m³,其中平原区61万m³;至2035年,全区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在173万m³,其中平原区102万m³。

4.5.3 地下水保护措施

加强地下水取用水管控。根据地下水管控指标和地下水需求量和用水结构,制定地下水年度取水计划,对区域内的年度取用地下水实行总量控制。规范地下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新增地下水取水主要用于地表水供水管网未到达地区生活用水以及特殊行业用水。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取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要求,安装计量设施,使用先进节约用水技术、工艺和设备,采取循环用水、综合利用及废水处理回用等措施,实施技术改造,降低用水消耗。

严控地下水超采。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排查登记已建机井,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在地表水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求时,建设项目自备取水设施禁止取用承压地下水,限期封闭承压地下水井。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非法开采地下水行为的打击力度。

强化地下水备用水源井保护。划定地下水备用水源井保护范围,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在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场站,禁止使用污水进行灌溉,利用含有毒污染物的污泥作为肥料,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矿山开采区、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进行必要防渗处理,加快加油站地下油罐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鼓励在垃圾填埋场、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工业场地等典型区域开展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试点。

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整合重点企业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开采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监测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监测井,完善全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推进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为地下水源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支撑。


5 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与水资源配置

5.1 水资源保障现状

5.1.1 水资源利用现状

(1)用水量

由于原余杭区在2021年进行区划调整,将原余杭区分为余杭区和临平区。此外,2020年杭州市水资源公报数据是原余杭区数据,因此将水资源公报上的数据按照调整后的行政区进行拆分,以下余杭区水资源数据为拆分后的数据。

2020年全区总用水量3.3351亿m3。在农业用水方面,农田灌溉用水量1.3205亿m3,占总供水量的39.73%;林牧渔畜用水量0.4936亿m3,占总供水量的14.85%。在工业用水方面,其用水量0.2730亿m3,占总供水量的8.21%。在综合生活用水方面,城镇公共用水量0.5899亿m3,占总供水量的17.75%;居民生活用水量0.5347亿m3,占总供水量的17.7%;生态用水量0.1128亿m3,占总供水量的3.39%。

(2)供水量

余杭区城乡供水以域内主要地表水系为供水水源,形成联网供水区、独立供水区等供水格局。2020年余杭区供水总量共计3.3351亿m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3.2292亿m³,占96.8%。地表水源以引水、提水工程供水为主。余杭区2020年供水结构见下表。

表5.1-1 余杭区2020年供水工程供水量表   单位:亿m³

地表水供水量

地下水供水量

其他水源供水量

合计

蓄水

引水

提水

跨流域调入水

浅层地下水

深层承压水

污水处理回收

雨水利用

0.1702

0.9184

2.0409

0.0997

0.0001


0.1058


3.3351

5.1.2 水资源保障能力评价

5.1.2.1水源

(备注:根据各相关规划,且仁和水厂承担有临平区供水任务,本次水量分配均为包含临平区的原余杭数据。)

(1)东苕溪

从水量上分析,苕溪上游河道主流短,坡降大。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雨量集中时,易造成大量弃水,而干旱时又无水可用。东苕溪85%的水量流入太湖,总体可利用量约为15%,丰水年苕溪流域可利用水量2.25亿m³,平水年0.9亿m³,枯水年仅0.525亿m³。因此,东苕溪干流在旱季没有上游来水可取,而靠太湖倒灌水取水。但2020年“引江济太”工程实施后,杭嘉湖平原河网枯水期水位明显提高。从水质上说,东苕溪的监测水质能够满足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根据《东苕溪流域(杭州段)水量分配方案》,东苕溪原余杭区分配水量为90万m³/d(3.24亿m³/a),现状东苕溪取水设施的总取水设计能力为70万m³/d(2.52亿m³/a)。

(2)四岭水库

四岭水库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的径山镇,水库坝址位于东苕溪流域北苕溪支流仕村溪上,水库集雨面积71.6km²,总库容2782万m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是东苕溪流域“上蓄”骨干防洪工程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防洪中型水库。

随着四岭水库下游城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供水保证率要求不断提高。台汛期实施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能够有效利用水库“防洪”与“兴利”的重叠库容,增加一定的兴利水量用于城镇供水。而且近设置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上限值能够更好地保障下游城镇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

四岭水库供水能力为5万m³/d,保证率为95%,同时农灌用水保证率(按农灌面积2.0万亩计)和环境需水保证率均能达到设计标准。

(3)千岛湖

千岛湖配水工程从千岛湖淳安县境内的金竹牌取水,用重力流方式,通过输水隧洞自流至杭州市余杭区闲林水库,然后分别向杭州市主城区、杭州市江南城区(萧山区、滨江区)以及杭州市余杭区方向输水。至建德、桐庐和富阳方向的供水可直接在千岛湖进水口至闲林水库的输水线路上接取。


图5.1-2  千岛湖配水工程分段示意图

千岛湖配水工程进水口设计流量38.8m³/s,97%保证率设计年配水量为9.78亿m³。原余杭区(余杭+临平)出水口设计配水流量为4.9m³/s,97%保证率设计年配水量为1.24亿m³/a。在嘉兴片千岛湖配水实施后,原余杭区片(余杭+临平)千岛湖规划配水为0.9亿m³/a。

(4)钱塘江

根据杭州市取水口上移(一期)工程初步设计,钱塘江引水工程规模为:近期2025年:原余杭方向(包括祥符水厂和原余杭区各水厂)3.47亿m³/a;远期2035年:原余杭方向(包括祥符水厂和原余杭区各水厂)5.29亿m³/a。

根据《钱塘江河口水资源配置规划》(2005),钱塘江向余杭+临平片供水量约2亿m³/a。

(5)农村饮用水水源

① 馒头山水库

馒头山水库位于余杭区鸬鸟镇山沟沟村,坐落在北苕溪支流太平溪上游。水库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为28253km2。正常库容为132.8万m3,总库容180.55万m3,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综合型小(1)型水库,水库下游灌溉农田面积为1820亩,坝后电站装机容量为640kW。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放水涵管和坝后式电站等组成。大坝为硬壳坝,最大坝高31.65m,坝顶长度为143.0m,溢流段设在大坝中间,堰型为WESⅣ型实用堰,堰顶高程132.15m,堰宽50m,放水涵管是内径为600mm的钢筋混凝土管,位于大坝左侧,坝后电站厂房位于大坝左岸下游侧。

② 石门水库

石门水库位于余杭区瓶窑镇塘埠村,坐落在东苕溪的小支流石门溪。水库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4.949km,正常库容99.72万m3,总库容120.5万m3,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的小(1)型水库,下游灌溉农田面积为1200亩,供水人口3000余人。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及放水涵管等组成。大坝为浆砌块石设底缝单圆心双曲拱坝,最大坝高35.0m,溢流形式采用开敞式坝顶滋流,堰顶高程119.5m,堰宽31m,放水涵管2根,采用500mm自应力钢丝网水泥,分别位于左右岸非溢流坝段。

(6)外部水源供水

余杭区区域存在外部趸售供水,其主要由临安趸售和杭州趸售组成。杭州市水务集团的闲林水厂以及临安青山水厂向未来科技城区域(五常街道、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和中泰街道等)趸售供水;临安高虹水厂向大径山生态区域(径山、黄湖、鸬鸟和百丈等四个山区镇)趸售供水。杭州外部售水量(闲林水厂)为20万m3/d(年供水量为0.72亿m3),临安外部售水量为6万m3/d(年供水量为0.216亿m3)。


图5.1-3  余杭区水源配置图示意图

5.1.2.2 供⽔现状

余杭区目前城市水厂4座,乡镇水厂2座,现有供水能力48.9万立方米/日,瓶窑良渚供水区主要由獐山水厂和仁和水厂供水,余杭组团范围的生活生产用水主要由闲林水厂,西部山区4镇范围主要由径山水厂、石门水厂、馒头山水厂供给。

另外还有外部临安售水,即九溪水厂通过苗圃泵站加压后,日最大供水量6万m³/d。

各水厂的主要水源为东苕溪、四岭水库,其中獐山水厂通过獐山取水口取水,仁和水厂通过永胜取水口取水;此外径山水厂原水取自四岭水库,取水规模5万m³/d,馒头山水厂原水取自馒头山水库,取水规模0.5万m³/d,石门水厂原水取自石门水库,0.4万m³/d。闲林水厂原水水源为千岛湖。

1、仁和水厂

仁和水厂位于仁和镇范家漾与葛墩漾之间、田头村南面,占地220亩。现状供水规模为40万m3/d,其中20万m3/d供给余杭区,其余20万m3/d供给临平区。近期以东苕溪奉口至德清干流段作为供水水源,取水地点位置位于杭宁高速公路下游1.8km处,大善桥村附近,取水泵房位于水源取水口上游约700m,闻家埭西北附近;近期备用水源三白潭漾取水地点暂定于二白潭的东面,鸭兰圩南面。

远期取水工程规划以东苕溪奉口至德清干流段和钱塘江里山至珊瑚沙段作为两处水源,钱塘江水源取水地点尚未确定。

2、獐山水厂

獐山水厂位于獐山乡,占地35亩。现状供水3万m³/d,年可供水0.1095亿m³,用水保证率95%。取水口位于獐山奉口,属于苕溪水系,主要服务范围为良渚和仁和。

3、径山水厂

径山水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沙塘村,现供水规模为5万m3/d,年可供水0.1825亿m3,用水保证率95%。取水口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四岭水库,属于苕溪水系。径山水厂取水直接从水库坝内蓄水取水,水库原水自发电潜水管接水,通过供水管道沿着集镇至水库公路自流输送至径山自来水厂。供水范围为西山村、潘板桥村、漕桥村、求是村、桥头社区、径乐社区、前溪村、小古城村、径山村、双溪村、四岭村、麻车头村、绿景村、平山村、长乐村。

4、石门水厂

石门水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塘埠村,现供水规模为0.4万m3/d,年可供水0.0146亿m3,允许日最大取水量为0.5万m3/d,年允许最大取水量为0.01825亿m3。取水口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塘埠村的石门水库,经纬度为120°25′52″E,30°44′16″N。供水范围为塘埠村、奇鹤村、彭公村。

5、馒头山水厂

馒头山水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山沟沟村,现供水规模为0.5万m3/d,年可供水0.01825亿m3,允许日最大取水量为0.8万m3/d,年允许最大取水量为0.0292亿m3。取水口位于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山沟沟村的馒头山水库,经纬度为120°11′44.0″E,30°43′31.0″N。供水范围为仙佰坑村、山沟沟村、雅城村、前庄村、太平山村、太公堂村。

6、闲林水厂

闲林水厂位于闲林街道里项村闲富公路与留和路交叉口东北角山地,设计供水规模60万m³/d,主要供水区域为杭州市城西、城北及余杭部分区域,余杭区片区供水规模为20万m³/d。

表5.1-3 余杭主要自来水厂表

水厂名称

位置

现有设计规模

(万m³/d)

水源

仁和水厂

仁和

40(20万m³/d供余杭)

东苕溪、千岛湖

獐山水厂

獐山

3

东苕溪

径山水厂

径山

5

四岭水库

闲林水厂(杭州售水)

闲林

60(20万m³/d供余杭)

千岛湖

馒头山水厂

鸬鸟

0.5

馒头山水库

石门水厂

黄湖

0.4

石门水库

总计


48.9


7、农村供水

余杭区单村供水工程共6处。

表5.1-4 余杭主要千吨万人以下农村供水工程表

序号

供⽔⼯程名称

⽔源地名称

⽔⼚类型

供水范围

设计供⽔规模  ( m³/d)

1

王位山村王位山6组供水站

王位山溪坑

单村

王位山村

100

2

青山村龙坞水库供水站

龙坞水库

单村

青山村、赐壁村

2000

3

山沟沟村茅塘坑供水站

茅塘坑溪坑

单村

山沟沟村

200

4

太公堂村凌村坞供水站

凌村坞溪坑

单村

太公堂村

100

5

仙岩村九东山供水站

九东山山塘

单村

仙岩村

100

6

径山村南坞水库供水站

南坞水库

单村

径山村

1200


5.1.2.3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1、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通常是指可预⻅的时期内在满足合理的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能够承载的最大负荷下所支撑的人口规模。从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可以看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核心是⼀个区域的水资源在其他资源的配合下,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因此,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可以概化如下:

C=


式中:C为水资源承载能力(人);Wn是水资源可利用量或水利工程可供水量(m³);qp是人均用水量(m³/⼈)。

水资源承载力指数Rw:水资源承载力指数是水资源承载力与评价时刻对应的人口总量的比值,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潜力或超载情况。


式中:c为水资源承载能力(人);p为评价时刻对应的人口总量(人)。

当Rw>1时,表示承载力较好,且值越大则承载潜力越大;当Rw<1时,说明承载力不足,且值越小,承载情况越差。

本次评价指标:承载力指数大于1.2表示承载力强,承载力指数介于

1.0~1.2表示承载力正常,承载力指数介于0.8~1.0表示承载力不足,承载力指数0.8以下表示承载力严重不足。

2、水资源量承载力评价

根据余杭区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结合《杭州市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本次采用90%保证率来水条件的本地水资源量、现状用水量、常住⼈口、人均用水量等指标进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据此分析得到各分区水资源承载力(即可承载的⼈口规模)、水资源承载力指数Rw。

表5.1-4 余杭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表

区域

90%保证率水资源量(亿m³)

现状年(2020 年)

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总用水量(亿m³)

常住人

口(万人)

人均用水量(m³/人*年)

可承载人口(万人)

承载力

指数

总体评价

余杭区

3.92

3.3351

122.67

273.17

143.5

1.17

正常

5.2 水资源供需分析

5.2.1 需水预测方法

据需水预测主要任务、现状用水实际、需水预测方法的要求等因素,

对河道外需水总量进行预测,具体包括城镇综合生活用水(含居民生活用水、公共用水)、管网工业用水(城乡生活水厂供水)、一般工业用水(含自备水和集中分质水厂供水)、农业用水(含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畜用水)等。

本次规划采用分类用水预测法进行需水预测分析:各类用水量的总和,最常用的分类是分成综合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未预见及管网漏失用水量。

2、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城市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城市综合用水量包括由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及其他用水水量的总和。城市综合用水量指标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水资源量、城市规模、工业水平、公共设施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等相关,公式如下:



W—城市综合生活用水,P—规划人口数,Ki—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

3、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

根据规划城市的用地规模,推求出城市用水总量。单位用地用水量指标采用《杭州市给水工程专业规划(修编)》中的推荐指标。

人均综合用水量包括由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及其他用水水量的总和。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水资源量、城市规模、工业水平、公共设施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等相关。

4、单位万元GDP预测法

根据近几年万元GDP,预测规划年的万元GDP,综合考虑单位万元GDP用水量数值,预测规划年的总用水量。

5.2.2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1、人口预测

2020年末,余杭区常住人口122.67万人,城镇人口89.06万人,城乡供水管网供水人口122.67万。


图5.2-1 人口增长趋势图

根据现状⼈⼝及各《余杭区“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料以及上位规划,余杭区人口增长速率逐年增大,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按照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考虑上位规划要求,因此拟定本次规划余杭区在2025年总人口达到175万人,城市化率为85%;2035年总人口将达到200万人,城市化率90%。

2、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余杭区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规划余杭区到2025年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显著,形成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预估2025年GDP达到3100亿元以上。

5.2.3 需水预测结果及分析

5.2.3.1农业需水预测

(1)种植业需水预测

农业灌溉净需水量由耕地面积乘以灌溉净定额即可求得。根据国土三调耕地,余杭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9.3679万亩。由于缺少不同作物种植面积,因此净灌溉定额采用不同保证率(50%、75%、90%)下单季稻的净灌溉定额。农业灌溉需水量尚需考虑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21年全区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22。考虑到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升难度,本次分析2025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取用0.626,2035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取用0.630。依据《浙江省用(取)水定额(2019年)》用水定额,预测2025年50%、75%、90%保证率下毛灌溉用水量分别为0.8663亿m³,1.0831亿m³,1.2378亿m³,2035年50%、75%、90%保证率下毛灌溉用水量分别为0.8608万m³,1.0759万m³,1.2297万m³。本次规划采用90%保证率下灌溉需水成果。

表5.2-1 余杭区种植业需水预测表   单位:亿m³

水平年

50%

75%

90%

2025

0.8663

1.0831

1.2378

2035

0.8608

1.0759

1.2297

(2)养殖业需水预测

2021年余杭区养殖大牲畜0.03万头,⼩牲畜41.35万头,渔业养殖5.38万亩。根据近年来畜牧业养殖发展现状,结合余杭区畜牧业转型升级,本次考虑畜牧养殖及畜牧养殖数量总数不变化。

根据余杭区近年来畜牧渔业实际用水情况,参考《浙江省取(用)水定额(2019年)》,按牛等大牲畜用水定额为90L/头·d,猪、羊等小牲畜用水定额均为15L头·d,淡水养殖补水定额500m³/亩进⾏测算,不同水平年的畜牧渔业需水定额均采用上述定额。

表5.2-2 余杭区养殖业需水预测表   单位:万m³

大牲畜

小牲畜

鱼塘补水

0.9855

226.391

2690

5.2.3.2非农需水预测

(1)综合生活需水量

余杭区地势在15米以下的农村、靠近城镇供水管网的低海拔山区农村供水已基本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普及率100%,供水条件与城市供水相同,安全保障性相对较高,以下按城市供水系统统一考虑,不区分农村与城区。

根据过去五年杭州市水资源公报数据,可以计算出原余杭区历年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总体而言,原余杭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呈下降趋势,从2016年的294L/(人·d)下降至2020年的251L/(人·d),下降率为14.6%。

表5.2-3       原余杭区历年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       L/(人·d)

年份

综合生活用水

2020

251

2019

262

2018

261

2017

277

2016

294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以及原余杭区的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和地理位置,原余杭区属于大城市Ⅱ型。结合原余杭区历年人均综合用水量及下降趋势和余杭区城市发展趋势,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均生活需水量将会有较⼤幅度的增长,因此规划水平年2025年的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采用269L/(人·d)计算,2035年指标采用272L/(人·d)计算。得到余杭区2025年综合生活需水量为1.7181亿m3;2035年需水量为1.9869亿m3。

表5.2-4              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q2           L/(人·d)

区域

城市规模

超大城市(p≥1000万)

特大城市(500≤p<1000万)

大城市(p≥100万)

中等城市(50≤p<100万)

小城市

Ⅰ 型(300≤p<500万)

Ⅱ 型(100≤p<300万)

Ⅰ 型(20≤p<50万)

Ⅱ 型(p<20万)

一区

250~480

240~450

230~420

220~400

200~380

190~350

180~320

二区

200~300

170~280

160~270

150~400

130~240

120~230

110~220

三区

130~230

120~220

110~210

注:1.综合生活用水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与公共设施用水之和,不包括市政用水和管网漏失水量。

2.一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上海、江苏、安徽;

二区包括:重庆,四川、费州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内蒙古河套以东和甘肃黄河以东地区﹔

三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西藏自治区、内蒙古河套以西和甘肃黄河以西地区。

(2)工业需水量

工业需水分为管内工业用水和一般工业用水,管内工业用水由城市公共水厂供给,一般工业用水由河道自备取水。

2020年余杭区万元⼯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7m³,预测至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为17%,则规划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 9.83m³;预测203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2%,则规划203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13m³;余杭区2020年现状工业增加值为234.24亿元,预测年增率为9%,则规划年2025年工业增加值为360.41亿元;预测2025年~2035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增率为5%,则2035年工业增加值为560.633亿元。则2025年工业用水量为0.3543亿m³,2035年工业用水量为0.5117亿m³。

从2010~2020年杭州市水资源公报统计资料来看,综合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比值成线性变化,但在2019年-2020年产生了突变,综合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比值分别为1.63、3.36。由于产业调整,余杭区2019年-2020年工业用水比值发生了较大的变动,综合考虑余杭区分区后以数字经济为核心,高新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综合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比值将继续下降,本次预测余杭区规划年综合生活用水/管网工业用水的比值均为4.9。即2025年管内工业用水0.3543亿m³,2035年管内工业用水0.4055亿m³。

表5.2-5   原余杭区管内工业用水和综合生活用水比例 单位:亿m3

年份

综合生活用水(万m3)

工业用水(万m3)

综合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比值

2010

7346

20598

0.36

2011

9425

21080

0.45

2012

11754

19540

0.6

2013

12481

18745

0.67

2014

12439

17238

0.72

2015

13382

15469

0.87

2016

14559

14716

0.99

2017

14937

13845

1.08

2018

15255

13057

1.17

2019

18108

11086

1.63

2020

21986

6538

3.36


图5.2-2  原余杭区管内综合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比值

综上所述,余杭区规划年的管内工业、一般工业需水量具体情况见表5.2-6:

表5.2-6            余杭区工业需水量        单位:亿m3

规划年

管内工业需水量

一般工业需水量

合计

2025

0.3491

0.0052

0.3543

2035

0.4055

0.1062

0.5117

(3)管网漏失水量

综合考虑余杭区近几年的管网漏损率以及未来管网可能老化的情况,规划年2025年管网漏损率取10%,2035年管网漏损率取9%。因此余杭区2025年和2035年的管网漏失水量分别为0.2072亿m3、0.2393亿m3。

(4)未预见需水量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未预见水量应根据水量预测中考思难以预见因素的程度确定,一般采用管网水总需水量的8%~12%,综合杭州市余杭区现状用水及经济发展情况,采用需水量10%,因此规划年2025年和2035年的未预见用水量分别为0.2279亿m3、0.2608亿m3。

(5)规划年需水量汇总

综上所述,分别对综合生活需水量、工业需水量、城市公共需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需水量进行预测分析,以及上节50%、70%、90%保证率下的农业需水预测,推求规划年2025年和2035年的总用水量分别为4.037亿m3、4.4962亿m3。

表5.2-7     余杭区需水量       单位:亿m3

水平年

综合生活

工业

管网漏失水量

未预见

农业需水

保证率

合计

管内

一般

小计

2025

1.7181

0.3491

0.0052

0.3543

0.2072

0.2279

1.158

50%

3.670

1.3748

75%

3.884

1.5295

90%

4.037

2035

1.9869

0.4055

0.1062

0.5117

0.2393

0.2608

1.1525

50%

4.1412

1.3676

75%

4.3532

1.5214

90%

4.4962


5.2.3.3预测成果验证

本次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单位万元GDP预测法对需水预测成果进行验证。

(1)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即平均单位用水人口所消耗的城市最高日用水量。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规范明确的用水效率指标标准,同时考虑城市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业产业发展等带来的用水指标增长,以及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对用水指标增长的约束等,预测规划年的需水量。

根据杭州市历年水资源公报数据,余杭区的人均综合用水量逐年下降,从2012年的767 L/(人· d)下降至2020年为353 L/(人· d)。综合考虑余杭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规范明确的用水效率指标标准,拟定2025年和2035年的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400 L/(人·d)。

表5.2-8          原余杭区历年综合用水量     单位:L/(人·d)

年份

人口(万人)

用水量(万m3)

人均用水量(L/人*d)

2012

119.21

33372

767

2013

120.12

33356

761

2014

121.17

31006

701

2015

125.89

30819

671

2016

135.9

31318

631

2017

147.6

30801

572

2018

160.3

30512

521

2019

189.1

31450

456

2020

240.3

30940

353

表5.2-9           综合用水量指标q1       单位:L/(人·d)

区域

城市规模

超大城市(p≥1000万)

特大城市(500≤p<1000万)

大城市(p≥100万)

中等城市(50≤p<100万)

小城市

Ⅰ型(300≤p<500万)

Ⅱ型(100≤p<300万)

Ⅰ型(20≤p<50万)

Ⅱ型(p<20万)

一区

0.50~0.80

0.50~0.75

0.45~0.75

0.40~0.70

0.35~0.65

0.30~0.60

0.25~0.55

二区

0.40~0.60

0.40~0.60

0.35~0.55

0.30~0.5

0.25~0.50

0.20~0.45

0.15~0.40

三区

0.30~0.50

0.25~0.45

0.20~0.40

0.15~0.35

注:1.综合生活用水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与公共设施用水之和,不包括市政用水和管网漏失水量。

2.一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上海、江苏、安徽;

二区包括:重庆,四川、费州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内蒙古河套以东和甘肃黄河以东地区﹔

三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西藏自治区、内蒙古河套以西和甘肃黄河以西地区。

根据规划年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与预测人口数量,推测2025年,余杭区需水量为2.555亿m3,2035年需水量为2.92亿m3。

表5.2-10        余杭区规划年人均综合用水量需水量预测

/

人口(万人)

规划需水量(亿m3)

2025

2035

2025

2035

合计

175

200

2.555

2.92

并根据农业需水预测计算结果推算通过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计算得到2025年余杭区总需水量为3.63亿m3,2035年余杭区总需水量为3.827亿m3。

表5.2-11    余杭区需水量(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单位:亿m3

用水水平年

2025

2035

非农业用水量

2.555

2.92

农业用水量(90%)

1.812

1.793

合计

4.367

4.713


(2)单位万元GDP预测法

根据余杭区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2025年GDP达到3100亿元以上,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考虑后续GDP增长幅度将不断减小,由此预测2025年到2035年GDP年均增长5.5%,达到5295亿元。

根据杭州市2025年度年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要求,余杭区于2025年完成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为16%,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为14.65m3,由此可预测得2025年需水量为3.815亿m3。考虑后续万元GDP下降难度增高,预测到2035年较2025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为15%,预测2035年需水总量为5.539亿m3。

通过对比不同预测方法推算的余杭区需水量,分类用水预测法的成果更符合余杭区实际情况,也体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能够较好的反应现状并预测余杭区未来用水情况。因此,本次规划采用分类用水预测法的需水预测成果。

表5.2-12       余杭区规划年需水量预测汇总           单位:亿m3

预测方法

2025年

2035年

农业需水(90%)

非农需水

总计

农业需水(90%)

非农需水

总计

分类用水指标法

1.5295

2.5075

4.037

1.5214

2.9746

4.496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2.8375

4.367

3.1916

4.713

单位万元GDP预测法

/

/

3.815

/

/

5.539


5.2.4 现状工况水资源供需分析

1、计算工况

余杭区现状供水规模为48.9万m³/日,水厂6座,石门水厂(0.4万m³/d)、仁和水厂(40万m³/d)(仁和水厂供临平区20万m³/日)、獐山水厂(3万m³/d)、径山水厂(5万m³/d)、闲林水厂(20万m³/d)及馒头山水厂(0.5m³/d)。

需求采用需水预测成果,结合现状供水工况,对余杭区现状工况下供水供需平衡进行分析。

2、计算成果

根据准现状工况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采用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进行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在现状工况条件下,余杭区共有四座供水水厂。

在现状条件下,计算供需水平年缺水情况见表5.2-16。在一般用水方面,农业用水、工业自备用水取水水源为河道和平原河网,余杭区河道和河网水量充沛,不存在缺水现象。在优质用水方面,在现状工况条件下余杭区2025年、2035年可供优质水量均为1.761亿m3,2025年、2035年可供水量均小于预测的需水量,分别缺少0.7173亿m³、1.0836亿m³。

表5.2-13      现状条件下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表     单位:亿m3

类别

2025水平年

2035水平年

需水(亿m3)

优质水

2.5023

2.8686

农业(90%)

1.5295

1.5214

一般工业

0.0052

0.1062

小计

4.037

4.4962

供水(亿m3)

优质水

1.785

1.785

农业

1.5295

1.5214

一般工业

0.0052

0.1062

小计

3.3197

3.4126

缺水(亿m3)

优质水

0.7173

1.0836

农业

0

0

一般工业

0

0

小计

0.7173

1.0836

注:1.“优质水”包括综合生活用水与管网工业用⽔;

2.“⼀般工业”包括⼀般自备⼯业用水。

5.2.5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1、缺水情况

根据供需平衡计算结果,余杭区2025年存在缺水现象,缺优质水0.7173亿m³;2035年存在缺水现象,缺优质水1.0836亿m³。

2、对策措施

在现有供水格局的基础上,为了避免人口、工业快速增长,趸售不足的情况下,考虑到供水规模有一定的富余,建议建立良渚水厂,至2025年设计规模为20万m3/d,2035年设计规模为40万m3/d,提高余杭区水资源保障能力。

规划良渚水厂以钱塘江为主要取水水源,但目前钱塘江引水工程尚未实现,在钱塘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前良渚水厂暂以东苕溪为水源,取水规模为20万m³/d,待钱塘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后,良渚水厂改钱塘江为主要水源。同时,考虑到余杭区优质水源(水库水)较为匮乏,优质水尚有缺口,为保障优质水供水,需要加大以千岛湖为主的优质水源(水库水)分配额度。

5.2.6 规划工况水资源供需分析

结合目前正在实施以及规划工程情况,拟定规划措施。

近期:新增良渚水厂,设计规模为20万m³/d。

远期:在近期措施基础上,良渚水厂供水规模扩建至40万m³/d。

需求采用需水预测成果,结合规划供水工况,对余杭区规划工况下供水供需平衡进行分析。

表5.2-14      规划工况供需平衡表    单位:亿m3

类别

2025水平年

2035水平年

需水(亿m3)

优质水

2.5023

2.8686

农业

1.5295

1.5214

一般工业

0.0052

0.1062

小计

4.037

4.4962

供水(亿m3)

优质水

2.5148

3.2448

农业

1.5295

1.5214

一般工业

0.0052

0.1062

小计

4.0495

4.8724

缺水(亿m3)

优质水

0

0

农业

0

0

一般工业

0

0

小计

0

0

经供需平衡分析后可见,2025年和2035年供水工程及水源均能够满足余杭区各项供水需求,不存在缺水。但余杭区目前供水水源中优质水(即水库水)水源主要为千岛湖、四岭水库,年供水量仅1.8125亿m³,其中千岛湖年供水0.9亿m³为余杭+临平总量,余杭区对优质水源的需求十分迫切。

5.2.7 分质供水

1.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余杭区工业产业规划未来主要以引导产业升级、提升工业用地价值为主。在产业引导上,主要发展包括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健康产业(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食品)、节能环保产业、金融产业。从规划的工业用地分布看,生产制造类的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范围内,应主要以二类工业为主,可以考虑将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北部全部工业纳入大分质工业供水范围。

表5.2-15      相关规划工业用地及用水量预测情况    

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用地面积(公顷)

用水量(万m³/d)

一类工业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66.9

0

10.91

1.9774

根据周边水厂、供水管道分布,可以考虑将獐山水厂改建为工业水厂,做为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主要工业供水水厂,水厂规模3万m³/d。

2.城西科创大走廊

随着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推进,南湖小镇区域将是下阶段开发的重点区域。随着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逐渐集聚,供水量也面临着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该区块位于供水管网的末端,距离余杭区和杭州市主干管均较远,且该区域地势相对较高,在没有供水泵站的情况下,经常发生用户水压不足或断水现象,因此,急需新建供水泵站。

同时,目前南湖小镇周边有光大环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和义桥工业区及周边区域,工业用水量较大,随着义桥工业区的发展,未来也存在工业用水水量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中泰区块位于余杭区和临安区供水系统的末端,供水需要长距离输送,若就近以南苕溪作为供水水源,建设工业水厂,不但可以实现分质供水的目标,提高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长距离输水和二次加压的水量,节约能耗。

因此,规划新建新建南湖小镇供水加压泵站1座,规模4万m³/d;新建南湖工业水厂1座,规模2万m³/d。

5.3 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5.3.1 水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余杭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及现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在水资源可承载范围内,综合平衡经济社会高速高质量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协调区域间用水关系,通过分质供水、水源互联互通、城乡供水一体化等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及供水能力,为余杭区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提供水资源支撑。

1、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余杭区水资源配置应遵循统筹协调、公平公正和高效可持续利用的总体原则,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内“单一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在行政区域间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水资源“网络化”配置体系。

2、因地制宜、高效配置。充分尊重余杭区引调水工程现状布局情况,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等,构建多水源联网联调、资源共享、余缺互济、应急互助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区域应急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考虑余杭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强化本地供水水厂、河道(河网)与域外引水水源的联合运用,协调和平衡好杭州市余杭区与邻近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关系,拟定不同受水区块间、不同供水水源间和不同用水行业间的水量配置方案。

4、优水优用、分供提效。基于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配置方案应充分体现“优水优用”的要求。

5、近远结合、谋划长远。既考虑不同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实际需求,也考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确定性,从适当留有余地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合理拟定近远期水资源配置方案,并为远景配置方案预留一定的拓展空间。

5.3.2 水资源配置布局

1、水资源保障

苕溪流域丰水年可利用水量2.25亿m³,平水年0.9亿m³,枯水年仅0.525亿m³。东苕溪做为余杭区主要的生态配水水源,可取水量受生态配水的一定影响,特别是良渚水厂建成后,苕溪水源供水压力进一步增大,为同时保障城市供水及生态配水,应加快实施钱塘江引水原水管道工程,落地钱塘江原水配额。

考虑到原余杭区分区后新余杭和临平区的社会经济、人口发展趋势不同,为适应两区发展新形势,将千岛湖等优质水资源与临平进行调配。暂以2025年余杭区(175万人)与临平区(132.7万人)常住人口比值1.32:1进行千岛湖、富春江外调水源调配,待后续余杭区与临平区另行商定,即原余杭区0.9亿m³/a千岛湖配水额度新余杭区分配水资源量为0.513亿m³/a,富春江引水2亿m³/a的配水额度新余杭区分配水资源量1.14亿m³/a。

根据供需平衡分析,余杭区2025年、2035年优质水仍有缺口,特别是综合生活部分,2025年需水2.0795亿m³、2035年需水2.4022亿m³。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需进⼀步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及供给能力、切实增加优质水资源供给量,以区内更大规模的水资源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加均衡的城乡⼀体化水资源供给网络、更高标准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保障,为余杭区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余杭区需从杭州市扩大千岛湖引水、钱塘江(取水口上移)工程中争取更大的优质水配额。

2、水资源布局

本规划以提高区域内水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余杭区至2025年,以千岛湖、东苕溪、钱塘江及四岭水库为水源,辅以平原河网和再生水等水源,实行多源共用、互为备用的供水格局。

至2035年,由于千岛湖、钱塘江原水的水量较东苕溪原水稳定,水质也更好,建议除西部山区外,其余地区均优先利用千岛湖、四岭水库及钱塘江水源。逐渐将千岛湖、钱塘江引水作为余杭区主要供水水源,替代原东苕溪水量;东苕溪水为工业集中区工业用水水源,以及作为生活水源的补充和备用;再生水做为城乡环境、河道补水、工业和城市杂用水源。

3、水资源配置格局

千岛湖、钱塘江配水工程实施后,考虑逐渐推进大分质供水。余杭区工业企业正向相关产业集群基地有序转移,目前工业用水大户主要集中在钱江经济开发区等地区。可将现有的獐山水厂转为工业水厂,维持现状水源(东苕溪)不变,向这些工业区实行工业分质供水,同时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可采用自备水源,就近河道取水。

各分区水资源配置格局如下:

(1)东部片区

包括良渚街道、仁和街道、瓶窑镇东部地区等区域,该分区以东苕溪、千岛湖、钱塘江为水源。新建良渚水厂(2026年完成建设供水规模20万m³/d,远期供水规模扩建至40万m³/d),近远期由仁和水厂、獐山水厂联合供应,远景待良渚水厂扩建至60万立方米/日的规模时,考虑由仁和水厂、良渚水厂、獐山水厂三个水厂联合供应。

(2)城西片区

包括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中泰街道、五常街道和余杭街道杭州二绕以东部分。该分区以千岛湖(闲林水厂)、钱塘江为水源,由闲林水厂、良渚水厂联合供应。

(3)西部片区

包括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及余杭街道、瓶窑镇部分区域,以径山水厂、鸬鸟水厂(馒头山水厂)、石门水厂为主要供水水源,局部地势高处结合单村水站,水源为山塘水库。近远期仍考虑由径山水

厂、石门水厂、馒头山水厂、仙柏坑水厂等乡镇水厂就近供应,远景待良渚水厂扩建至60万立方米/日的规模时,由良渚水厂和上述水厂联合供应。

表5.3-1      水资源配置布局情况表

分区

范围

2025水平年优质水水源

2035水平年

优质水水源

东部片区

良渚街道、仁和街道、瓶窑镇东部地区等

四岭水库、东苕溪、千岛湖

四岭水库、东苕溪、千岛湖、钱塘江

城西片区

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中泰街道、五常街道和余杭街道杭州二绕以东部分

千岛湖、钱塘江

千岛湖、钱塘江

西部片区

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及余杭街道、瓶窑镇部分区域

四岭水库、石门水库、仙佰坑水库、馒头山水库

四岭水库、石门水库、仙佰坑水库、馒头山水库

注:表中需水指城乡综合需水;农业用水及工业自备用水均取自河道。

(4)南湖小镇工业供水

在余杭街道上湖村七里亭处新建供水泵站及工业水厂1座,其中供水泵站规模4万m³/d、工业水厂规模2万m³/d;新建配套供水管网。作为中泰街道南湖小镇区块以及光大环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和义桥工业区及周边区域的工业用水。

5.3.3 再生水利用

以余杭区工业园区、城区为重点,以工业 企业、城镇公共作为利用主体,实施再生水利用⼯程,加⾮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力度,把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考虑管网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再生水回用方案以河道水系补水方案为主体,在补水主管沿线接出支管,用于工业和城市杂用,至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1)河道水系补水回用

河道配水总量17.5万m3/d,其中径山污水厂对河道补水3万m3/d,补水管从径山污水厂尾排管接出,牵引过余杭塘河管道,总长130m,对清水港补水。余杭污水厂对河道补水14.5万m3/d,管道沿滨河路-云溪路(东西大道)-文一西路-良睦路铺设,总长7.9km,在红卫港、枫树港、新桥港、永胜港、方家桥港设置补水点,对红卫港补水2万m3/d,对枫树港补水4万m3/d,对新桥港补水3万m3/d,对永胜港补水3万m3/d,对方家桥港补水2.5万m3/d。

(2)工业用水回用

余杭污水厂再生水主管周边的工业区有仓前、金星2座工业区,若以上工业区内的主要工业用水企业全部使用再生水,再加上余杭污水厂厂区自用水,年用水量为2.37万m3,日均用水量为0.06万m3/d。高铁西站建成后,可考虑将再生水用于高铁的清洗与修理。由于目前该区域的工业企业多为互联网配套企业,工业用水量较低,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近期不建议向仓前工业园、金星工业园、高铁新城建设工业用水管道,但预留了工业用水接口,供远期拓展。

表5.3-2     现状潜在再生水工业用户分区分布表

序号

工业区

用水户

总数

19年工业用水总用水量(m3/a)

19年工业用水日均水量(m3/d)

1

金星工业区

1

2000

5.5

2

余杭污水厂

1

21600

59.2

3

仓前工业区及周边

1

50

0.1

4

义桥工业区

2

20448

56.0


总计

10

23650

120.8

(3)城市杂用水回用

再生水主管周边目前无大型市政公园,远期在高铁新城、金融港、和睦湿地、五常街道分别会新建站前公园、姚家港带状公园、和睦公园、五常公园。因此近期不建设绿地灌溉管道,仅预留5个绿地灌溉的补水接口。

道路灌溉近期年用水量为97.59万m3/a,日均用水量为0.27万m3/d。采用洒水车取水喷洒模式,结合现状取水点布置、城市规划和文一西路管线改迁工程,在文一西路-金星二路交界处、文一西路-上仓路交界处、文一西路-龙舟路交界处、文一西路-绿汀路交界处、文一西路-舒心路交界处、文一西路-创景路交界处、文一西路-景兴路交界处、文一西路-高教路交界处、文一西路-常二路交界处、文一西路-邱桥港交界处、良睦路-溪望路交界处、良睦路-文二西路交界处、良睦路-绿汀路交界处、良睦路-五常大道交界处、良睦路02省道交界处,共计设置15个取水点,为洒水车取水提供便利。

另外,根据道路实际条件,为道路沿线的公厕建设再生水管道。

根据杭州市历年水资源公报,余杭区近几年的城乡环境用水量基本处于稳定,因此采用2012~2020年平均值作为规划水平年城乡环境需水量。2025年水平年、展望2035年原余杭区城乡环境需水量为2049万m³。根据余杭区与原余杭区城乡环境用水量的比值,推求余杭区2025年和2035年的城乡环境需水量为0.106万m³。再生水在城乡环境上的利用还有很大空间。

表5.3-3        原余杭区历年生态与环境用水量   单位:万m3

年份

生态与环境用水量

2012

2078

2013

2130

2014

1329

2015

1968

2016

2043

2017

2019

2018

2200

2019

2256

2020

2416

(4)新建仁和净水厂

仁和净水厂位于杭州市北侧,隶属于仁和街道。区域规划定位为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片区,与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区相接,区域内有京杭大运河、三白潭省级重要湿地等景区,基地东西两侧均随着仁和街道的不断发展,建设规模的扩大,现状的排水处理问题愈加凸显。

目前仁和街道内无净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靠周边的良渚净水厂。良渚净水厂水量已日渐饱和,无法承受更多的外援输送污水,远期仍需向外分散部分污水量。因此规划新建仁和净水厂,设计规模15万m³/d。

5.4 重点区域水资源保障

结合已有的《杭州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以及现有水源调整,余杭区的水源地包括余杭西部山区水库、千岛湖水源、钱塘江、苕溪。待钱塘江引水后,千岛湖水源、钱塘江作为常用水源,东苕溪可作为生活水源的补充和备用及工业集中区工业用水水源。

钱塘江引水实施前平原水厂主水源为苕溪水+千岛湖水的双水源格局。钱塘江引水实施后平原水厂主水源为钱塘江水+千岛湖水+东苕溪的三水源格局。通过合理布置原水管,余杭将会形成三水源自由切换的格局,安全可靠性大幅提高。

东部片区:包括良渚街道、仁和街道、瓶窑镇东部地区等区域,面积约为290.54平方公里。现状城乡供水以东苕溪、千岛湖为主要优质水水源,通过仁和水厂进行供水,有自备取水户。2025年该区域以四岭水库、东苕溪、千岛湖为主要优质水水源,2035年以四岭水库、东苕溪、千岛湖、钱塘江为主要优质水水源。此外,预计于2026年完成建设良渚水厂,建设规模为20万m³/d,远期扩建至40万m³/d,在钱塘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前良渚水厂暂以东苕溪为水源,待钱塘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后,良渚水厂改以钱塘江为水源。此时城乡供水主要由仁和水厂以及良渚水厂进行供水,工业自备取水和农业用水主要以河道水为水源,进行取水。

城西片区:包括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中泰街道、五常街道和余杭街道杭州二绕以东部分,面积约为273.44平方公里。现状城乡供水以千岛湖、东苕溪为主要优质水水源,以及部分区域由闲林水厂售水、临安售水供给,工业自备取水和农业用水主要以河道水为水源,进行取水。该区域2025年以千岛湖为主要优质水水源,2035年以千岛湖、钱塘江为主要优质水水源。规划年主要由良渚水厂以及闲林水厂进行城乡供水。

新建供水泵站及工业水厂1座,其中供水泵站规模4万m³/d、工业水厂规模2万m³/d;新建配套供水管网;取水机埠改造、传达室1间、厂区绿化及道路等配套设施,保障中泰街道南湖小镇区块以及光大环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和义桥工业区及周边区域的工业用水,保障城西分质供水。工业水厂以南苕溪为水源,取水规模2万m³/d。

西部片区:包括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及余杭街道、瓶窑镇部分区域,面积约为380.83平方公里。现状城乡供水以四岭水库、石门水库、馒头山水库为主要优质水水源,以径山水厂、鸬鸟水厂(馒头山水厂)、石门水厂为主要供水水厂,局部地势高处结合单村水站。规划年以四岭水库、石门水库、仙佰坑水库、馒头山水库及农饮水源等为主要的优质水水源。工业自备取水和农业用水主要以河道水为水源,进行取水。

5.5 农村水资源保障

余杭区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2020农村人口为33.61万人,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建设水平限制,存在少量规模较小的单村水站。在发生旱情期间,水源为溪坑、山塘的部分单村水站易出现缺水情况,为保障农村供水,规划单村水站用水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农村供水保障率,同时考虑在部分地势较高难以纳入统一管网的单村水站供水区域设立地下水取水点,保障在旱情期间的农村供水。

5.6 水资源供给风险防控

5.6.1 特殊干旱年、历史连旱年水资源供给风险防控

当发生特殊枯水年,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人民生活不至于过多受到影响,需要制定防御特殊干旱的预防性措施和应急对策。

1、预防性措施

(1)干旱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和完善干旱的监测和预报系统,及时掌握水资源供需状况,提高预测干旱灾害的能力。

(2)建立抗旱指挥系统,加强防旱、抗旱指挥的组织和应变能力。

(3)战略性资源储备:通过分析特殊干旱期的灾害情况及当地水资源特点,研究确定设置战略性水资源储备的可能性及其数量。

2、应急对策预案

制定不同特殊干旱期和不同干旱等级的应急对策预案,合理利用有限的供水量,确保居民和重要部门用水,尽量减少总体损失。

(1)确保重点用户的用水,将人民生活用水作为第一需要,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

(2)四岭水库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供水调度预案,调整部分运行方式,迅速把应急的水量提供给用户。根据《余杭区四岭水库功能优化专题报告》,水库缺水时段主要集中于水库水位较低的台汛期和来水量较小的非汛期。因此,通过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可适当增加台汛期和非汛期的兴利库容,能有效提升水库供水能力,满足区域的供水需求。经计算,四岭水库在台汛期实施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若能增加250~300万m³库容时,在满足现状工况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条件下,最大城镇供水能力将提升至5.5万m³/d,城镇供水年保证率为90.9%,少数干旱年的非汛期不能完全满足城镇供水,但月保证率可达到98%,基本能满足径山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下的取水需求;

(3)节约用水,必要时由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实行最低限额供水方法;

(4)统一组织有序合理开采地下水。地下水平时应本着保护为主、限制开采的原则,逐步关停,但需保留其取水能力,在特殊干旱期,由政府统一组织,有序合理地进行开采,缓解缺水。余杭区各镇、街道山区地下水供水规划如下:

设置6个地下水取水点:扶梯坑、黄岭头、吊青坞地下水取水点供给径山镇径山村洞桥区块138户人家、径山寺;黄湖镇位山村王位山顶,28户人家;百丈镇仙岩村九东山组,总共72户;鸬鸟镇山沟沟村茅塘组共计44户用户。梅家抗地下水取水点供给大麓寺共计7户用户和一个民宿菩提谷。彩虹谷、义大才地下水取水点供给太公堂村凌村坞共计100户用户。

(5)利用其他一切可能的供水水源。

5.6.2 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下水资源供给风险防控

当遭遇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高增长情形时,主要应对措施如下:

1、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经济高增长供水期间,域内所有供水水源应由杭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按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统一调度,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重要工业用水,适当限制或暂停部分用水大户和农业用水,停止环境补水。

2、采取一切挖潜措施。尽可能采取一切挖潜措施确保区域城镇供水安全,适当加大已有调水工程的调水量;适当开采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统筹安排跨流域或邻近区域临时调水等。

3、以完善水资源保障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把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作为提升水资源风险防控的重要硬件基础,特别是要通过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从更大范围上构建互联互通、多源供给、余缺互济的高质量水资源供给系统,提升水资源供给系统的弹韧性和风险防控能力。

4、开展本地河网水的水资源量的论证,检测污水厂尾水及本地河网水的无机盐等指标数据,根据检测数据加大对尾水及河网水水源的处理研究并对其制定相应的处理工艺,用于管内工业用水。此外,加大对供水水厂的供水规模建设及废污水回收改造工程建设。


6 水资源管理

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入贯彻“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重点区域节水管理、取用水规范化管理和重要水源水资源优化调度为基础,以数字化管理为管理手段,着力于完善水资源及节水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双控约束有力、节水管理顺畅、取用水管理规范、优质水资源调度高效,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6.1 加强双控管理,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实施节水行动方案为抓手,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完善用水定额标准体系,落实水资源双控管理,健全取用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等。

水资源双控管理。围绕“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为总体目标,抓紧抓实余杭区节水行动,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落实区域用水总量、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制定年度用水计划,落实用水控制目标管理,余杭区2025年区域用水总量不大于4.05亿m3,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为16%,万元工业用水量增加值下降率为17%。开展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合理确定全区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落实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水耗标准指标管理。严格按照《浙江省用(取)水定额》(2019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规划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中明确用水定额,未明确产品取用水定额值得,选用单位产值用水量,促进行业、企业节水。

6.2 加强调度监控,提高全域水资源风险防范

以加强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维护河湖生态健康为目标,加强河湖空间管控,统筹推进县域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优化水库调度分配,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控。科学确定余杭区境内河湖及其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保障目标,开展水资源统一调配和生态水量调度,组织安装生态流量监测和监控设施,强化生态流量监管,保障河湖基本生态流量,维护河湖生态健康。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控。加强余杭区城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控,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公布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强原水水质监测,实时掌握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提高预警能力;加强水源地日常巡查,监视水源地保护区饮用水、水域、水设施等变化状态,掌握水源地安全情况;建立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责任制度,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责任部门。

6.3 加强科技引领,全力夯实水资源监管基础

按照“强监管”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水资源管理效能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有效提高水资源监督管理效能。

加强监测站网体系建设。健全行政区界断面、取退水口、地下水、城镇和农村水源等监测站网布局,实现对水量、水位、流量、水质等全要素的实时在线监测,动态掌握并及时更新流域区域水资源总量、实际用水量、水质状况等信息,对用水限额、生态流量等红线指标进行预报、预警,为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提升取用水计量监控水平。以取水设施标准化、监控体系实时化为要求,进一步健全水资源计量监控体系,强化取用水计量监控,力争实现许可水量1万方以上取水户计量监控全覆盖并接入浙江省水资源管理平台,完善区域取用水计量统计,实现从水源地~水厂~用户全过程监管,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手段和依据。

提升水资源管理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供水—用水—排水”一体化调度水网,构建优化决策、精准调配、高效管理的智能化供用水监控系统,实现智能水决策和水调度,提高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效率。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立足水利改革发展长远需求,着力提 升水资源管理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集聚资源培养打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水利人才,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为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6.4 加强市场培育,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确立“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顺应余杭区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发展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水资源管理需要强化横向协作、纵向联动,通过完善各项机制、培育水资源市场,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利能量。


7 环境影响评价

7.1 环境现状

根据《2020年杭州市余杭区环境状况公报》,杭州市余杭区水环境状况总体情况如下:

(1)二大流域水系

2020年,余杭区二大流域苕溪、运河总体水质分别为II类、III类和IV类,均达到功能区要求。区控以上14个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92.9%,与去年持平;III类水比例为92.9%,同期提高14.3个百分点。

(2)乡镇交接主要河流

2020年,全区78条乡镇交接主要河流水质为Ⅲ类及好于III类的有39条(占比50.0%),Ⅳ类有13条(占比16.7%),Ⅴ类有13条(占比16.7%),劣Ⅴ类有13条(占比16.7%)。与上年相比,V类和劣Ⅴ类河流减少3条,IV类和好于IV类河流增加3条。

从流域分布看,苕溪流域全部达到III类及以上水质,运河流域近一半达到III类及以上水质,上塘河流域以V类、劣V类水质为主。

(3)饮用水水源地

2020年,全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2个饮用水源地径山、仁和取水口,2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馒头山水库和四岭水库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7.2 环境影响分析

7.2.1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以《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等相关规程规范为指导,在分析区域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使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7.2.2 评价范围、环境目标和评价方法

1、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为本次规划范围,即杭州市余杭区全境。

2、环境目标

水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进入水体,保护水资源,降低湖泊、河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改善水环境;维护江河湖泊及地下水的水体功能,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期全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优于Ⅲ类;远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优于Ⅱ类。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影响范围内重要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如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水源保护区等对维护河流生态功能、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以及自然文化遗产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敏感脆弱区,避免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修复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地下水系统生态环境,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保障生态环境用水,江河干流主要控制断面、重要入海河口生态流量得到保障,河网水体流动性及江河湖库联通性得到增强,水域水面率稳中有升,水土流失率稳步下降,水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流域内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防止流域内土地退化。规划期内确保流域内基本农田稳定在现有水平。

社会经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杭州市余杭区供用水条件,重点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法和对比法评价规划工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7.2.3 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1、规划协调性分析

本规划通过对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综合利用现实条件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研究,拟定了余杭区今后一段时期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节约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总体格局,提出了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重点举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充分考虑了相关规划对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做到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协调的。

(1)与发展战略的符合性。规划对未来一段时期余杭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进行了全面规划,规划的实施将为余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与支持,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

(2)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国家和浙江省相关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已批准的规划为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内容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等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做到水资源节约保护与综合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目标相协调。

(3)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规划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合理确定了水资源保护治理和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与格局。通过节约用水、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回用量、加强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污染控制等措施,将主要污染物入河量控制在水域纳污能力范围内,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体使用功能;通过实施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河湖连通、河湖补水等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河湖水体流动性。规划的实施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城乡人居环境,河湖综合功能将得到恢复和增强。总体上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协调的。

2、主要影响分析

(1)本规划实施可能会有的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大量外流域水量调入,会使调入区水循环过程发生较大变化,如果不注意节约用水,调水可能导致调入区不断增加调水量,调入区因水量增加,排污量可能增加;调出区水生生物群落与调入区水生生物群落可能存在差异,有些水生生物物种甚至相克,如果不进行详细的生物生态调查,可能对调入区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2)施工期影响

工程施工期不可避免地对施工区周围地表水、空气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各项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工程规模、工程类型、施工机械、施工方式、施工人数以及周围的环境敏感目标等不同,施工期污染源各不相同,污染影响程度及范围也不一样。但总体而言,施工期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

7.3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重点水资源配置将改变部分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流量、流速、泥沙、水温等水文要素发生一定的变化,可能引起部分河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变化、营养物质积累及分解过程变化,造成湖库营养状况的改变;可能产生河流形态改变,引起生物栖息地改变;可能造成水温分层、低温水危害等。

针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提出如下主要对策措施:

(1)加强对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加强对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等保护,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控制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在水资源配置中,要保障河流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维护河流合理的流量,维持湖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减免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立全社会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管理的要求,源头控制与末端控制相结合,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2)加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加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规划实施情况应分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评价和后评估。在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计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实施计划;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保证环境保护的投资,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敏感要素的监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强化对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3)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对基本农田实施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水资源工程建设将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对日益稀缺的基本农田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工程建设要严格贯彻《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规定,严格用地审批制度,保护宝贵的土地、耕地、林地和森林资源,切实做好占补平衡和土地补偿安臵工作,采取有力措施较少基本农田损失造成的影响。

(4)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有关法规标准,对规划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文明施工,清洁生产,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对施工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及时进行处理;加强对施工机械、材料、施工场地和施工交通的管理,减少废气、扬尘、烟尘和噪声对周围区域大气和噪声敏感点的影响。

7.4 分析评价结论

本规划实施将在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高效利用能力、水资源综合保护能力、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余杭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支撑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基础。只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可能存在的不利环境影响,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根据生态环境对规划实施地响应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可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减轻或避免,不存在重要的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角度评价,规划是可行的。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对区域周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强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根据生态环境对规划实施地响应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免规划实施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节约和绿色发展。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执行“三条红线”。高度重视跨流域水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强化调水项目节水评估,把控需、提效、治污、环保作为调水项目实施的重要前提。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优先保障河流基本生态环境用水,维护河湖合理水位。坚决避免束窄河道、占用水域、渠化河流的倾向,尽量保持河流、岸线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生态型治理措施,并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二是用法律和制度保护水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强化行业监管,严格项目审批,严把环保准入关。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做好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环境监管,强化验收环节的管理。依法加强相关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是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管理。加强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项目,应优化调整规划项目布局和选址。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8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8.1 规划实施

8.1.1水资源节约

(1)农业节水

进一步加强灌区计量、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全区围绕“两区”建设,到2025年,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0.8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75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率达到100%,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节水设施设备安装率达100%,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20家。

(2)工业节水

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中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到2025年,继续推进开展水平衡测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到2025年,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率达到90%以上,水效达标率达到90%以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用水行业企业节水改造项目。

(3)城镇节水

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的系统性,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利用。推进新建小区、公共绿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生态用水优先使用非常规水。到2025年,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加快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减少供水工程输水环节跑、滴、漏、冒现象,降低管网漏损率,继续推进新改建管网工作,到2025年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68%以内。

8.1.2水资源保护

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建成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相匹配的污水收集管网,实现污水管网的全覆盖、雨污全分流、处理能力相匹配,同时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水质。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合理安排水质监测断面,加强面源污染监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施用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推行集约化节水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流失;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区水产养殖规模,加大对畜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大力度开展河湖清污(淤),全面清除存量污(淤)泥,消除底泥污染。定期进行淤积情况监测,加强水域淤积监测管理,建立淤泥动态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河湖淤疏动态平衡和“有淤常疏、清水常流”的目标。

8.1.3水资源配置

(1)良渚自来水厂一期工程

至2025年,新建自来水厂一座,位于杭长高速南侧,设计总规模60万m³/日,一期工程规模20万m³/日,新建配套用房、绿化工程及系统配套进出管网。

(2)原水管道建设工程

近期结合良渚水厂建设及钱塘江引水原水管道建设,建设四条原水管线,总长度约33.8km,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8.1-1              原水管道近期建设表

序号

内容

建设规模

长度(km)

1

余杭区钱塘江引水原水管道新建工程

DN3400

21

2

良渚水厂千岛湖原水管

2*DN1400

2.9

3

良渚水厂钱塘江原水管

DN1400

6.2

(3)跨流域调入水

根据供需平衡分析,余杭区2025年优质水需水量为2.2222亿m³、2035年优质水需水量2.5833亿m³,余杭区现状优质水源(水库水)为千岛湖、四岭水库、馒头山水库、石门水库,可供水总量为1.1115亿m³/a。其中,2025年居民综合生活需水量为1.8162亿m³,优质水源缺水0.7047亿m³/a,2035年居民综合生活需水量为2.1137亿m³,优质水源缺水1.0022亿m³/a。为优先保障居民综合生活用水,需在远期实施扩大千岛湖引水工程中新增千岛湖引水。

8.1.4水资源管理

(1)全面推进河湖数字化转型

制定河湖管理专业技术标准,推进河长信息、河湖档案、堤闸工情、美丽河湖宣传展示等“一张图”和视频监控、卫星监控、水情监测、水质监测、河长巡查、社会反馈“一平台”建设,全面建立一河(湖)一档,推行河湖标准化管理。

(2)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管控

落实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建成管理规范、机制长效的河湖管理新格局。贯彻落实《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加快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界,加强河湖水域动态监测,严格水域岸线空间、功能与资源管控。实行最严格的河湖管理和保护措施,全力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

(3)加强监测站网体系建设

健全行政区界断面、取退水口、地下水、城镇和农村水源等监测站网布局,实现对水量、水位、流量、水质等全要素的实时在线监测,动态掌握并及时更新流域区域水资源总量、实际用水量、水质状况等信息,对用水限额、生态流量等红线 指标进行预报、预警,为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提供决策支持。继续推进水文监测感知体系建设、水利监测感知体系建设,加强重要河湖、闸泵站的水雨情监测,视频监控设施,远程控制系统建设等,强化水利预警预报能力。

表8.1-2           新增水位、流量监测站点

序号

河道

设置点位

备注

1

余杭塘河

与通义港交接处

流量、水位

2

獐山港

运河口处

水位

3

栅庄桥港

与中星桥港交接处

流量、水位

4

良渚港

长命处

水位

5

高桥港

与通义港交接处

流量、水位

6

闲林港

护国港交接处

水位

7

梧桐港

与蒋家潭港交接处

水位

8

蒋家潭港

南湖处

水位

9

仕村溪

双溪处

水位

10

黄湖溪

与百丈溪交接处

水位

11

红卫港

闲林港交接处

水位

12

枫林港

朱庙港交接处

水位

13

南苕溪

之江实验室处、南苕溪干流(余杭)

流量、水位

14

谢村港

吴家库港交接处

水位

15

隆兴桥港

灵源村处(云城)

水位

16

新伟港

西站附近

水位

17

北苕溪

北苕溪干流(潘板)

流量

18

中苕溪干流

中苕溪干流(长乐)

流量

19

东塘港

东塘港出口

流量、水位

20

郁宅港

郁宅港出口

流量、水位

21

东苕溪

奉口

流量



表8.1-3              余杭区规划工程实施任务表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总投资(万元)

实施计划

牵头单位

水资源节约

农业节水工程

全区水肥一体化面达到0.85万亩

324

十四五

区农业农村局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75万亩

1500

十四五

区农业农村局

工业节水工程

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达标率达到100%

/

十四五

区经信局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企业60家

480

十四五

区经信局

企业水平衡测试26家

130

十四五

区经信局

节水型企业创建15家

/

十四五

区经信局

城镇节水工程

新改建供水管网36km以上

1400

十四五

区住建局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68%以内

/

十四五

区住建局

公共场所及公共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稳固在100%

/

十四五

区住建局

区级以上机关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达到100%

300

十四五

区发改局

区级事业单位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达到60%

十四五

区发改局

节水标杆示范工程

1个节水标杆校园

/

十四五

区教育局

4个节水标杆小区

/

十四五

区住建局

4个节水标杆企业

/

十四五

区经信局

再生水利用

仁和净水厂

447681

远期规划

区环境(水务)集团

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

十四五

区住建局

水资源保护

未来科技城河湖湿地综保工程:包括湿地水环境整治、内部水系连通及引配水、环湿地绿道连通、闲林港整治提升工程。

50000

2021-2030

区林业水利局

“污水零直排”建设,排管网改造项目一期、二期工程

420000

十四五

区环境(水务)集团

仁和街道栅庄桥港、中运河护岸加固及清淤工程。

26000

十四五

区林业水利局、区“五水共治”办

17座改扩建配水工程闸站

17250

十四五

区林水局

21座新建配水工程闸站

28850

十四五

区林水局

新开挖金昌港、吴家厍港支流、义马桥港、双斗门港支流、双斗门港尾段、杨家斗港尾段、林家斗港尾段河道,林场港河道整治

9500

十四五

区林水局

余杭区中苕溪及北苕溪综合治理工程

100000

2021~2028

区林水局

水资源配置

良渚水厂一期工程,规模20万m3/d

450000

2021-2025

区环境(水务)集团

良渚水厂二期,设计规模40万m3/d,远期规模60万m3/d

300000

远期

区环境(水务)集团

良渚水厂配套钱塘江引水管线

500000

十四五

区环境(水务)集团

南湖小镇供水加压泵站工程

20461.51

十四五

区环境(水务)集团

水资源管理

新建21处河道流量水位自动监测站点

630

十四五

区林业水利局

水管理平台数字化系统建设

175

十四五

区林业水利局



8.2 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体系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全过程、各方面。要把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各项任务,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

(二)优化政策体系

财政要切实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的资金投入,相关财政资金要向重点领域倾斜,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确保资金投入与重点建设任务需求相适应。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将水资源保障重点工程项目优先列入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和项目库,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三)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监督管理。以5年为周期,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水安全保障五年规划等的评估工作,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任务举措、重点工程落实情况进行及时评估总结,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绩效的重要依据,评估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四)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类媒体,加大节水护水中典型案例和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爱水惜水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定期开展节水护水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乡村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水、亲近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及时公布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举措和阶段性成效,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余政发〔2023〕5号.wps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