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瑚滢) 名寺、名人,茶圣、茶经……径山,从古至今都受人关注,这个以茶闻名、和禅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让昔日在杭州任上的苏东坡嗅着茶香、持着竹杖,一次次来到这里登高、寻茶、访僧、品茗论道,留下千古佳篇。

径山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日照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茶叶终年饱食山水富养,在此恣意生长。这几年,径山茶产业发展迅速,昔日只能被当作“杭炒青”统货收购的茶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余杭农产品“金名片”。

茶圣著经之地 日本茶道之源

径山茶从宋代起便被列为“贡茶”,据说苏轼兄弟和书法家蔡襄等都曾去径山品过茶。径山也是“茶圣”陆羽著《茶经》之地。 

早在宋时,径山禅寺已成为江南“五山十刹”之冠,有“东南第一禅寺”之誉,吸引了大批国内的高士名僧前来修业。

1990年版《余杭县志》中记载:“南宋后期,日本佛界名僧圆尔弁圆(1235年入宋,1241年回国)、南浦昭明(1259年入宋,1267年回国)等多人先后来径山参研佛学,回国时带去径山茶种和种茶制茶技术,在日本推广。同时传去供佛、待客等饮茶仪式,在日本传播。”

据日本《类聚名物考》第四卷记:“正元年中,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时文永四年也。”

清朝后期,径山茶随着径山寺院被毁逐渐衰落,被人遗忘。1978年,区农业农村局启动径山茶恢复创新工作,40多年来,通过恢复创新、整合产品、发展提升等阶段,径山茶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目前,我区径山茶产业已发展成以径山毛峰绿茶为龙头,径山红茶、龙井茶、蒸青茶、径山抹茶及各类茶衍生产品的茶系列产品格局。

传承制茶技术 带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余杭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这些“新农人”有接过父辈的“农二代”,有回乡创业的知识青年,有土生土长的新农民,也有来余杭创业的新余杭人。

李飞琴是一位“茶二代”,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她积极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茶艺培训班。经过系统学习,以她为主研发的“佛鼎”白茶、“佛鼎”红茶系列陆续上市,赢得了良好口碑。“能有如今的好口碑,得益于在浙江‘农二代’创新创业研修班,我在那里学到的技术支撑着茶园越来越红火。”李飞琴说。

近年来,余杭农业围绕“提升发展主导产业、全面培育农村人才”目标,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实施开展重点项目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的农民素质培训专项工程,引导青年农民投身学理论、提技能的学农爱农氛围。近三年,余杭区共开展各类涉茶培训班71期,培训学员3178人次,取得评茶员、茶艺师等技能认证800余人。截至目前,已促进200余名茶人就业创业。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科技赋能 长出智慧“金叶”

对消费者来说,要辨别真假径山茶不太容易。而今,搭载5G技术,依靠区块链溯源平台,消费者只要扫描茶叶包装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取茶叶的经纬度、生长、采摘、炒制、光照、土壤湿度温度等供应链信息一目了然。

径山茶溯源,通过采集茶园的生态数据和茶叶加工的流程信息得以实现,用数据为自己“正名”。在杭州径山茶叶有限公司,11亩的示范区被划分成四个区块,每个区块都安装了一套传感器采集终端和摄像头,全面采集茶园的空气土壤温度、湿度、PM2.5值、光照强度等数据,经由物联网实时数据传输,保存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中,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这样的智慧化转型,得益于我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9年,我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径山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种茶、做茶、卖茶、讲茶”四篇文章,开展覆盖种苗基地、茶园提升、茶叶加工、展示展销到文化宣传及茶事活动等内容的全产业链扶持。政策实施两年来,我区在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厂设施设备改造等方面得到了较大提升。

径山茶凭借其优异的品质、规范的管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化发展水平走在省市前列,去年,径山茶总产量近9000吨,总产值9亿余元,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6.27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余杭农产品“金名片”。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产业扶持,同时加大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径山茶、认识径山茶、喝上径山茶。”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朱建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