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源

赵洪石

庞英华

张赛云

实践是一切法则

沉下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胡浩源:浙江菜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资深算法专家 杭州工匠

工匠精神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刚刚捧回“杭州工匠”荣誉称号的胡浩源,便是新时代里诠释工匠精神的“匠人”之一。从业11年来,胡浩源深耕算法领域,是菜鸟网络资深算法专家,他带领团队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曾在多个核心技术领域形成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物流领域算法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转变贡献了力量。

大学毕业后,胡浩源专注于研究搜索算法。转型,来自于他对互联网的思考。“物流行业是实体领域,我相信一定能在这里有所突破。”胡浩源说。来到菜鸟供应链后,胡浩源和团队一头扎进仓储运输相关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攻克和研发,失败是常有的事,一次次推倒重来,好多次胡浩源和他的团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不被人理解。”胡浩源说,研发过程中,总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国外有开源的技术,为什么还要投入时间研发?直接引进不就好了?”“这并不是中国擅长的领域?”“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在新领域里开拓的同时,质疑声像雪片一般涌来。“研发并不是按照一两个月为周期的,可能要一两年,甚至更久。”回想起那一段时间,胡浩源仍然历历在目。那时的胡浩源也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但面对质疑,胡浩源和自己说:“不要盲目追求风口,沉下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沉着、踏实、笃定,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尝试、实践,是胡浩源成功的秘诀。

终于,在胡浩源的带领下,他和团队建成Greed Solver决策优化平台。“简单地来讲,就是利用算法对车辆进行最优化的调度。”胡浩源解释道。菜鸟配送需要调度许多车辆进行货品的配送,如果没有规划就可能导致线路交叉,不仅影响效率,还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我们针对市场需求,研发相关算法。可以为公司,为社会减少资源的浪费。”胡浩源说。

胡浩源参与的“面向电商的无人化柔性仓储物流机器人系统及应用示范-柔性无人化仓总体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曾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流行业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智慧末端系统及应用”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以科学和技术追求真理”是胡浩源的工匠宣言,他表示,实践是一切法则,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创新。在人工智能领域,胡浩源前进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严肃认真 精益求精

守护国人生命健康

赵洪石: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我回国就业的初衷,是为了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家乡做点事,这里才是我实现理想的最好‘舞台’。”

赵洪石现就职于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工作。从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主要负责企业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生产,带领团队攻破多项技术障碍,申请了近10项发明专利,曾作为重要人员连续参与国家项目计划组织的工程关键技术与系列产品研发。

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材料学专业博士,再到现在投身于国产医疗器械高端化事业,赵洪石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为基础的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转化研究中。据了解,当前,中国有超过70%高端医疗器械需要进口,而在2010年这个比例高达90%。生产高端医疗器械使用的原材料几乎被欧美国家控制,例如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聚丙烯、医用硅胶等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医用原材料一旦被国外禁运,将会像芯片一样被严重“卡脖子”。“我从事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自然觉得不甘心。”赵洪石踌躇满志,决定和团队一起研究开发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医用原材料,用来替代部分进口材料和化工原料。

但现实总是过于“骨感”,研发中,赵洪石发现了任务的艰巨,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再生医学是一门极其复杂深奥的学科,是利用生物学、工程学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并且需要通过各项试验来验证人体安全性和人体相容性,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但赵洪石并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更多精力,这一投入,便是十余年。

从研究到转化,十几年来,赵洪石和团队积极推动丝素蛋白基生物医用材料和胶原基生物材料的产业转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三项高端III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高端再生医疗器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并进行临床转化。

2017年,赵洪石被评为首届“余杭工匠”,他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严肃认真、精益求精”,这是对待产品和技术的匠心,亦是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如今,浙江正在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身为党员、工匠,赵洪石希望能带领团队,力争用5~10年时间,实现部分高端医疗产品的进口替代,解决部分产品和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让更多国人用上性能好且价格实惠的国产医疗器械。

不仅要培养技能人才

更要培养匠人匠心

庞英华: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服务总站站长 杭州工匠提名奖

“我把情感投入在茶产业上,把精力投放到人才培养中,希望更多人掌握专业的制茶、品茶技术,全面提振径山茶产业,让径山茶真正成为余杭文化的‘金名片’、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实现共富的‘金叶子’。”

庞英华是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服务总站站长,杭州工匠提名奖获得者。她擅长茶学、技术培训与市场推广,参与起草了杭州市首个浙江省农业地方系列标准《DB33/T257径山茶》和《DB33/T469蒸青煎茶》,参与实施涉茶类项目10余项,取得市区科技成果5项,曾获全国基层农广校优秀校长、全省农业系统先进个人、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贡献奖。

从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庞英华一直没有离开过“茶叶”,始终潜心于径山茶的工艺与研究。她执着于农民培训事业,每年要组织培训活动300期以上,培训人员超过2万人次,她说:“要把径山茶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我认为每一位参与这项事业的人都应具有专业素质。”庞英华认为,农民不仅仅要会种茶,也要懂茶,了解茶叶背后的文化,懂得讲好茶叶故事,这样径山茶的品牌之路才能越走越广。因此,在做评茶员的培训过程中,“每一家茶厂都要有两到三名评茶员”是她对自己提出的目标,因为评茶员是茶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型人才,他们用看茶叶、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就能判断一款茶的产地、工艺、品质等,从而指导茶叶售价及制作工艺,这样才能做到从每一个环节上都严格把控茶叶的产品质量安全。

茶艺不是一种单纯的表演,而是一种修养,体现了一种文化。基于这样的想法,庞英华在全区开展茶艺培训,并参与举办评茶员技能大赛,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学茶、品茶。但是技能培训并不在于一朝一夕之间。“2015年,我开始跟踪培养一批高级评茶员,到今年,有35人已经具有报考二级技师的能力,这说明了当上评茶员的不易,更说明了一名成熟的评茶员知识‘含金量’高。”庞英华说。

庞英华还牵头建立了14所田间学校教学,评定了91名农民“土专家”,创新开展了最接地气的农民培训模式——田间教学,深受农民欢迎,也带动了一批妇女加入到茶艺服务中,助力巾帼创业。

谈起对于工匠的理解,庞英华说:“首先,我必须对自己百分之百严格,精益求精练习。其次,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培养一批又一批茶产业里的能工巧匠。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技师的培养不是真正的目的,培养的目的在于引导茶叶从业者成为有严谨态度、对茶叶热爱的人。当径山茶从业者都能抱以匠心来对待这门事业,那径山茶产业的未来一定前途无量。”

匠心独运 磨练技艺

木工领域的技能大师

张赛云:双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师

砧板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这个看上去简单的东西,在张赛云看来则是一件产品,更是凝聚着他情感的艺术品。在他手里,简单的一块木板,经过十几个步骤的精心打磨,最终成为大家得心应手、结实耐用的砧板,这里面有着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钟情。

“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这是工匠精神对于“精益”一词的解释,张赛云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

张赛云是双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师,专注于手工木工。17岁,他跟着师傅学习了三年基本功后,就进入了一家木艺公司开始学做木工艺品,几十年来,对木艺的探索从未停止。他精通传统的木工技术,也喜欢钻研挑战复杂精密的竹木产品和工艺品的加工组装。因为在传统技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大件家具还是精致小物,张赛云都能精准地达到设计要求。

在企业里,张赛云主要负责跟踪产品事业部新研发出来的餐厨配件和竹木家具,并完成公司内部的产品打样。他默默无闻,耐心细心,多次解决了企业技术供应上的难题,原本很多模具需要国外引进,但在他的努力下,企业实现了自主创造、对接定制产品模具,这一改变,为企业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每年能达到近150万元的利润。

在张赛云眼里,每一块好的木材都有生命。“木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纹理和特性,一块好木材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我珍视每一块拿到手里的木材,竭尽全力重新打磨它,让它的美感和特性能充分发挥。”几十年的时间磨砺,让张赛云的手工技艺得到了提升,虽然有机械助力,但想收获一件完美的产品,还是需要师傅的手工打磨。手持打磨机,经验丰富的张赛云不用摸不用看,一边打磨一边就能判断出木材是否已经平整光滑,这就是技艺的炉火纯青。

2018年,张赛云入选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优秀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如今,张赛云手工木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已有手工木工人员13人,手工木工技师1人,高级工4人。工作室运作多年来,形成了以张赛云领衔的人才梯队,团队人员求真求精,在手工木工制造的天地里磨砺技艺,创造出较多优秀作品。老中青结合、多工种一体的人才团队,不仅为技能大师工作室运作提供了扎实的人才保障,也体现出了工之精琢、匠心独运的工匠精神。

记者 宋晗语  见习记者 郑锋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