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刚

江山舞

汤海孺

蓝蔚青

魏李鹏

张 平

在9月23日上午举行的“杭州这十年·余杭”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余杭宣布了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十大工程”,为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吹响了号角。9月24日下午,“畅谈城市新中心”专家研讨会召开,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相关专家齐聚余杭,一起探讨余杭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时”与“势”。

潘毅刚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首席研究员

余杭建设城市新中心目标提的非常准确,符合新时代的战略方位。“新”既是个时间概念,与过去不同,代表未来。新也是个动作,代表这个新城市应该有全新产业、全新城市形态、全新治理模式、全新的就业和居民感受,以及全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心”是个空间和功能概念,代表首位度,代表在经济社会流通循环中的地位,代表与周边空间的关系定位。“新”与“心”勾勒了城市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时空特点,也寄托了浙江省对余杭的期待。我认为,围绕“城市新中心”提出的十大工程,为余杭如何“新”,如何成为“心(芯)”搭建四梁八柱,既宣示了未来发展雄心,也彰显出余杭底气。

展望未来,火车西站的投运,标志着余杭交通新中心地位的确立,这是成为新中心的标志性一步。但要加快成为区域新中心,需有系统观念,以“十大工程”为牵引,打造“五度”城市:

一是产业要有高度。余杭产业应是世界级的,要把创新策源地与未来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产业创新、数字经济、知识经济中形成国际领先地位,建设数字文明变革高地。要处理好制造与服务,以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余杭应发挥高能级实验室和高校云集的优势,与周边地区形成科技创新服务与制造分工良性互动的关系,让余杭智造驱动浙江乃至长三角制造,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上走在前列。同时,余杭更应该是创新创业之城。未来产业培育要更加重视让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脱颖而出的环境,打造良好企业生态。

二是城市要有温度。最具幸福感城市代表了亲和力,这座新城人与人、人与城、人与治理之间的关系是柔软的、包容的、共生的,是可感可亲的。余杭要做一座兼容并包的城市,为多元创新文化、各类人群提供美好生活。尤其要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做好城市服务配套,围绕人才的家庭、子女给予相对较好的环境,让人才们扎得下根、留得下心。

三是人才要有密度。只有人才浓度够了,才能激发创新活力。余杭占了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资源百分之七十以上,要利用好高校、实验室创新资源丰度高的优势,针对不同创新方向集聚人才、赋能人才,激活人才。

四是文化要有厚度。余杭承载了五千年文明发祥地,千年运河、千年禅寺,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以及二十多年数字化发展的厚重文化,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交汇点,如何让传承与创新穿越时空发生碰撞和化学反应,迸发出新的活力,如何让这些厚重文化与这座新城、与社区,与人才,产生紧密联系是一个重大课题。

五是治理要有宽度。城市的建设规划很重要,但治理更关键。治理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变量,既要政府有为,也要调动企业、社会、居民共同参与建设这座年轻的城市,这非常关键,考验智慧,简单来说,人民城市应该人民建。

江山舞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杭州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余杭建设城市新中心,是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才聚集还是创新驱动能力等方面来看,余杭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来把握新机遇,破解新挑战,打造新的增长极。

围绕建设城市新中心,余杭系统谋划“十大工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与民生福祉、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品质紧密相关,聚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凸显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轮驱动”,展现了余杭的使命担当,也体现了新中心的终极目标追求,那就是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新中心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趁势而上、顺势而为,做到水到渠成。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用钉钉子的精神一件件抓好落实;要通过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系统谋划,打造创新策源地,加快产城人融合,创造三生融合、宜居宜业的典范;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杭州标杆”为要求,不断增强新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要努力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加快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是政府一家唱独角戏,新中心建设要政府、企业、社会、市民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把握新中心发展路径新特点,发挥好“人才红利”,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策源生态,全方位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汤海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规学委会、详规学委会委员,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时代呼唤余杭成为城市的新中心。从城市中心功能迭代而言,西湖时代需要商业服务中心、钱塘江时代需要商务中心,而大城西时代需要的是创新中心。依托浙大、阿里,余杭最有条件。从城市空间格局而言,现有两大中心都偏东,需要在大城西建设新中心。余杭依托西站、CBD、科文中心这一主轴线,最有条件。从区域一体化而言,余杭作为杭州向西辐射的门户和中心,最具建设中心的条件。余杭处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创新要素集聚,最有条件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成为创新中心。

时代期盼余杭这样建设新中心。落实规划新理念,生态优先,创智为要,以公园城市理念谋划城市布局,打造创新圈和魅力圈(带),做好存量挖掘提升。探索建设新模式,除高铁站4.0站产城一体的TOD模式外,探索地下地上一体化开发、科创版的全域未来社区等新建设模式。文化资源新挖掘,除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禅茶文化三大高地之外,要重视与西湖同时代的南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瓶窑文化资源与良渚联动发展。优质服务新支撑,西站以区域性服务功能、科文中心以城市性服务功能为主。着力解决公共服务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问题,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当好服务型政府的角色。

蓝蔚青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作为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余杭有人才、智力和科技设施密集的优势。

依托四大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区内和紧邻的一批重量级高校,依靠近年来成功引进的一批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头部企业,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搭建各种合作交流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能够为构筑成果转化首选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作出持续不断的贡献。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余杭拥有良渚古城遗址和大运河两大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从唐诗宋韵到近现代革命文化相关的文化地标,更有新建的以杭州国家版本馆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品位文化设施和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构成的文化艺术大走廊,余杭使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作为生态文明之都的新中心,余杭处于主城区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城西。

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完善城乡路网和公交网,可以成为一个工作、生活、旅游、休闲融为一体的田园城市样版。

作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也作为数智治理先行地,余杭努力提供全面覆盖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建设以青年为主体的全龄友好型社会,完善科学民主的社会治理,打造现代化、数智化、高效化、精准化的风险防控体系,构建“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共同体。

魏李鹏

浙江经略规划咨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正高级经济师,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

余杭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要统筹推进顺时出“新”、应势强“心”、践行亮“星”,诠释新的要义,展现新中心的担当。

“顺时出新”就是要走好两条融合发展之路。余杭要在高水平产城融合、高品质科技人文融合上为全市、全省、全国探路。一方面,要立足余杭940平方公里区域、120多万常住人口,持续深化全域创业、全域美丽、全域治理,螺旋式推进聚人、兴产、优城。但另一方面,更能体现余杭特色的是科技和人文的融合发展,要彰显五千年良渚文化、两千年运河文化和一千年径山禅茶文化,让科技创新与人文情怀共进,真正实现高品质科技生活无处不在。

“应势强心”就是要扛起三个“地”功能担当。余杭要发挥特色、突出重点,在科技创新、未来产业、城市人文上示范杭州、引领杭州,担起创新策源地、产业引领地、人文共享地的核心功能。要让创新处处可见、产业时时可及、人文日日可享,重点成为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力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冲锋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先行军。

“践行亮星”就是要做实四个提升新作为。余杭要取长补短、实干争先,着力新提升新突破。

一是从对外窗口向开放高地提升。重点做好杭州西站枢纽带动、西站-东站-机场开放走廊共建、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余杭联动创新区升格等文章,推动余杭成为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高地。

二是从“一心三片”向“一心两翼”提升。在未来科技城、杭州云城为组成的城市中心和城西片、东部片、西部片三个片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以未来科技城、杭州云城、瓶窑新城、良渚新城构建城市新中心的核心区,体现大科创、大文明、大交通的高度融合。同时,东翼突出运河文化元素,与杭州主城区共融共兴;西翼突出径山禅茶文化元素,走好山区生态共富路。如此,“一心两翼”恰似一只展翅高飞、云上翱翔的雄鹰。

三是从科技园区向城市硅巷提升。率先探索不一样的城市科技园区建设模式,让科创新社区、新青年社区、功能性街区、楼宇经济体、产城综合体、科教联合体、乡创共同体等构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创新性网络单元。

四是从基层数治向全域善治提升。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继续深化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和“浙江有礼·文明圣地”基本单元建设,探索更多实践、案例,打造精神共富、全域善治的余杭样板。

综合来看,杭州城市新中心对于余杭而言,可以用“前沿科技、东方人文、未来产业、善治城市”这十六个字,刻画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张 平 杭州电视台主持人、资深媒体人

科学家需要烟火气,城市更需要烟火气。在打造城市新中心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这点。余杭是个朝气蓬勃的地方,这里有大量的青年科技人才,所以在建设硬件的同时,也要兼顾建设一些“软”性的东西,了解青年人的精神需求,注重发展青年文化,把青年文化当作一个城市的生命体去认知。余杭还有很多极具特色的乡村,良渚文化村就是典型代表,所以建设城市新中心,也要把诸多乡村文化建设起来,通过文化氛围塑造,提升乡村居民的整体素养。

记者 刘丽雯 于熙然 见习记者 李雅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