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区、县(市)人民政府开展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通知》(杭政教督办〔2022〕5号)文件要求,对标《杭州市对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职责要求,我区对2021年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和2022年教育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自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1年全区共有学校176所。其中公办学校97所,民办学校79所。幼儿园103所(公办40所)、小学36所(公办35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公办15所)、普高(含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2所(公办5所)、公办职高2所,区内无特殊教育学校。全区在校生140246人,其中幼儿园在校生41091人,小学在校生65962人,初中在校生21803人,普高在校生8055人,职高在校生3335人。义务段在校生87765人,其中民办在校生15992人,占比18.2%;2022年9月,落实“双控”工作后,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到2.36%。全区教职工14507人,其中公办9829人,民办4678人;在职在编教师6470人。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方向,立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高位谋划,统筹推进教育发展。一是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教育领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方针政策,持续深化落实区委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我区召开教育奋进大会,深入实施余杭教育高质量发展“1388”奋进计划,全面构建资源充裕、公平开放、选择多元、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二是健全教育管理机制。高度重视政府对教育的职责,2021年至今共召开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专题会议3次,召开项目建设、学区划分、招生维稳等各类工作会议15次;全面落实“常委议教”制度,2021年至今区委主要领导先后4次专题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区委常委会全年3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联系学校制度,2021年至今,区委常委、区政府领导先后8次进校调研、宣讲。严格落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教育职责,制定印发《2021年度余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进计划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列入综合考评体系。三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强化党建引领,全力推进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所有学校,党组织应建必建,对区内28所暂未达到独立设建立党组织标准的民办幼儿园,派驻党建指导员定期进行党建工作指导,实现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有效全覆盖。四是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全区所有校园聘任专职督学41人,兼职督学81人,实现责任督学全覆盖。教育督导工作经费每年列入财政预算,按时拨付,按需使用。对责任督学开展工作考核,制定余杭区《教育督导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制度》,突出督导结果运用。
(二)聚焦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一是落实“五育并举”。2021学年,我区成功举办首届科创体艺节,人工智能教育市级以上获奖295个,科创教育成果在《人民教育》发表,被中央媒体报道;艺术教育省级获奖13项,综合成果继续位列全省前列;2项德育成果获教育部表彰。二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研判学校发展现状,确定适切目标、内容与措施,引入第三方机构指导学校编制公办学校2022学年-2024学年三年发展规划。构建绿色生态的学校督导评估体系,聚焦“五唯”最核心的唯分数、唯升学问题,探索区域破解之道,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并下发《余杭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督查整改专项“五个一”系列活动。严格落实《关于建立健全余杭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核心任务建设,把师德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利用寒暑假集中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制定《余杭区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全体教师签订承诺书,明确师德底线。持续开展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整治等明察暗访活动。
(三)统筹全域共进,强化教育保障。一是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坚持调优财政支出,落实教育保障机制,完善教育增长机制。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收入总计41.92亿元,因区划调整原因比去年减少44.85%;生均学前教育、生均小学教育、生均初中教育、生均高中教育、生均职高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分别同比增长分别为21.48%、6.65%、5.18%、0.03%、1.73%。科学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2021年教育局会同区财政局调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区教育系统公办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对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均进行了提升,每个学段的标准均远高于省定标准。二是统筹中小学编制管理。区委编办严格按照规定核定各学段教职工编制,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科学核编、合理配置”原则,采用师生比和班师比结合等方式,对于部分自然小班化学校按照班师比进行编制保障,底线确保学校正常开课。在区教育局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每年根据生源变化、师资结构和教育教学任务增减等情况,对编制进行统筹安排,编制使用情况报区编委办备案后,实行动态调整。不存在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有编不补、编外大量用人等情况。三是大力推进两项综合性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的成功创建是我区教育奋进计划的重要目标。2021年我区全面推进这两项荣誉的创建工作,积极进行工作部署、制定创建计划、落实推进举措、压实督导责任。2022年我区将迎接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的省级督导评估,并计划于2023年创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四是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共富。结合不同阶段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科学修编《余杭区教育项目布点规划2021—2035年》,制定《余杭区“十四五”教育项目布点计划》,拟定《学校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区域资源配置,确保教育项目土地资源保障到位、财政资金效率最大化。2021学年我区投用教育项目23个,增加学位数2.3万余个,共投资44.5亿元,完成16所民办幼儿园转为普惠性幼儿园,32个项目按计划开工,有力缓解了未来科技城、良渚等区域的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制定出台了《余杭区推进面向共同富裕的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重点选培互联网“艺术云校”、数智赋能作业改革、幼小衔接“四位一体共同体”等教育领域共同富裕典型案例。2021年5月余杭区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幼小科学衔接试验区,2022年3月余杭区凭借《数智赋能作业管理的余杭实践》入选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实验区,2022年4月幼小衔接工作案例代表浙江省被推送到国家教育部,5月,余杭区“艺术云校”项目入围浙江省教育厅艺术互联网学校试点评选。五是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优化打造校园安防“三色预警图”,建立健全局班子成员联系镇街、包片学校及调研走访制度,完善校园安全稳定沟通会商机制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加大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交通秩序、文化环境、社会治安等联合整治力度,全面提升“护校安园”实效。2021年区教育局获评区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四)立足育人本质,规范校园管理。一是落实“双减”工作。上下联动打好作业管理提质攻坚战。召开全区学校作业管理推进会,制定出台《关于余杭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由教育发展研究学院牵头,从教研、师训、资源等方面为全区公办义务段学校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以作业改革为切入口撬动教育教学改革。扩面升级打好课后服务优化攻坚战。全市率先实现放学后托管公民办、幼小初覆盖率100%;完善放学后托管“1+X+T”服务模式,托管参与率95.82%,“X”特色服务学生参与率58%,均处于省市领先;鼓励各校设计开展的个性化地域性校本(T)课程,先后被光明日报客户端、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刊发报道。稳妥高效打好培训机构治理攻坚战。建立培训机构“联系督导”机制,针对全区131家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落实“一机构一方案”稳控举措,在全市区县中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营利性培训机构压减率100%,治理工作得到教育部、杭州市上级部门充分肯定,工作经验作为典型在全市“双减”工作会议上作介绍。二是规范学校招生行为。我区义务教育招生按照全区统筹,各中心学校实际落实的措施,严格按照学区划分、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出台招生政策并落实到位。所有民办学校的招生均纳入区教育局统一管理,严格落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审批地招生、公民同招和百分百摇号政策,整体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所有民办高中均实施属地招生政策,面向区外招生均通过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招生方案、招生计划等也均由区教育局审核后方可发布,并严格要求不得在当年5月前进行提前招生,各学段招生工作均规范实施。三是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余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双控”工作,成立余杭区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详细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减一批、购一批、扩一批、控一批”等多种举措,稳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规模,预计2022年9月,余杭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到2.36%。规范治理“公参民”学校,截止目前完成2所“公参民”学校的规范治理。同时,在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学校在编教师也已清理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行政区划调整一年多来,我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还有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改进提升。
(一)教育资源供给仍不均衡
1.学校资源。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总体呈现“一廊一轴、一心三片”的发展格局,教育资源快速拓展,学位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但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片区有自身发展的特色,对于教育的需求也有不同,近两年局部资源供给仍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还不能满足群众就近入学的需要。如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区块,期盼着培育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享受更好的教育;如西部五镇,期盼着进一步实现教育均衡,不断缩小城乡间、校际间、人群间的教育差距,切实增强教育的普惠程度。
2.教育设施。2021年我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实施学校软硬件升级改造工程,配套完善教育设施,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但我区部分区域因资源紧张,在硬件设施、教育装备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个别学校等因建校较早,或规模较小,在室内运动场馆、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专用教室、现代教育装备等方面,与新建学校相比相对落后,且因所在区块限制暂无法拓展。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的创建标准,还存在部分校区生均体育运动场馆不足或过大,学校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数量及面积配备不足等问题,校际间教学硬件差异系数仍然过大,影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的进程。
3.人才资源。十四五期间,我区从优化教师招聘、强化名师引培、细化教师培训三方面,强化师资建设。但随着我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地区编制总量受限情况下,存在一定程度的教师编制缺口。同时,我区坚持新办学校校长师资高标准配备,推进新校高位发展。随着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增加,近几年,优秀教育人才储备与教育规模扩大速度依然不相适应。
(二)教育治理力度还不足
1.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我区每学年规范开展公民办学校的发展性评价工作,每三年进行一次三年发展规划终结性考核工作,并落实督导评估结果应用,重点帮助学校提炼经验、诊断问题、改进工作、强化优势。但各级各类学校的考核评估工作由于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健全,现行的评价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缺乏系统的指标框架和专业的指导,学校设定的发展性目标缺乏挑战性、系统性,无法清晰指向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达成,与现代教育治理“管办评分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育评价方式还过多倚重量化结果,体现新评价思想的现代化评价手段和方法不足。
2.教育督导机制体制改革不够深入。202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督导评估的意义、目的、原则、主要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了具体要求。我区顺时而动,应势而为,2021年出台了《余杭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通过六大举措,提高督导工作效能。但在微观操作过程中,细化的、具体的学校督导工作规范、程序、内容制度化程度还不高。督导方式方法仍比较落后;督学队伍方面,面临专职少兼职多、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水平不高、条件保障不够、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三)教育优质发展还不够协调
1.高中教育。2021年4月,杭州市区域优化调整公告中指出,“余杭分区后设置过渡期,区内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学校在过渡期内仍按原余杭区范围招生。具体过渡期时间待下一步深化研究后向社会公布。”过渡期间,因具体过渡时间未明确,可能引起余杭区、临平区两区的学生和家长因升学方向不明确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中等职业教育方面,近年来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位于仁和街道的钱江科技职业高中已处于规划设计阶段,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但近三年,区内两所职高体量较小,职业教育资源紧张,且职业教育仍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需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2.义务教育。在近年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过程中,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但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指标,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内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还需持续探索实践。
3.其他教育。成人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区成校教育创新实践不足,区域的成教教育品牌还需进一步凝练,成人教育三级网络未完全建成。特殊教育方面,行政区划调整后的余杭区暂无标准化特殊学校,新规划的特殊学校预计2023年开工,2025年建成,近三年大部分特殊儿童教育主要通过普通学校就读、送教上门及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牢办学方向。一是打造余教党建品牌。深化品牌工程,加强基层党建品牌创建,进一步做优教育系统党建品牌“余教·余心”,持续做强“一校一品”。推进攻坚工程,选派民办学校党建指导员,探索公民办教育结对互助机制,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实落细,逐步探索民办党建“规范+特色”发展。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完善师德正负清单管理机制、师德师风专项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区教育系统师德形象大提升“七个一”系列活动,深入推行“全覆盖”监督巡查制度。加大对教师有偿补课等重点问题的查处力度,引导教师从教行为不踩“红线”、不踏“禁区”。三是打造廉洁学校品牌。以“共富优学”和“清廉琢玉”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系统清廉学校建设,进一步培育好清廉学校示范点。
(二)坚持五育并举,提升育人水平。一是提升立德树人水平。我区将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为契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挖掘余杭“一山、一河、一址、一人”的地域文化,依托“余杭区德育精品品牌”创建活动,建立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平台和长效机制。继续开展科创体艺活动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春季、秋季研学和夏令营活动。二是狠抓质量管理。各校以问题为导向,细化教学常规管理,突出加强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批改反馈等常态化检查力度,完善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巡课、听课机制,形成监督管理闭环。以省现代化学校评估、省义教段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为引领,对标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自主强化对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动态监测。加强系统研究,追溯尖优学生培养模式,用更为有效、更为全面的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强基固本”。三是深入推进“五项管理”工作。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五项管理”,严格落实作业改革“十项要求”“十项举措”,建立完善作业监测机制;创新探索手机管理有效模式,提升学生体质、睡眠状况,全面夯实学生高效学习基础。
(三)坚持引培并重,强化师资建设。一是强化教育领军人才引进。立足学校实际、放眼全区需求,加快面向全国引进急需的高素质教育人才;要注重潜力、唯才是举,将有突出教学能力、发展潜质的区域紧缺型学科教师纳入引才范围。全区各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渠道为余杭教育挖掘、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发挥人才政策的黄金效益。二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深入开展“5+X”师能水平比武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教师研训体系;实施新教师三年培养计划,强化青年名优教师培养;实施精英教师培养工程,推进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全方位引领教师发展。三是注重青年骨干培养。加强年轻干部全周期系统化培养,完善后备干部动态调整机制,建好干部资源库。除充分借助区级平台外,通过校本研修、教育合作、师徒结对等形式,全力加强新教师、班主任、名优教师和中层干部等四支队伍的培养,逐步形成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推进学校项目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科学统筹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布局结构,积极应对“十四五”人口高峰对教育资源的压力。对于学龄人口增幅不大的镇街,教育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预计到2025年投资150亿元,共计建设100个学校项目。二是推进学校高标准建设。制定《余杭区“未来学校”建设指南》,树立全国一流的高品质、特色化学校建设“余杭标准”。三是深化现有学校改造提升。优化学校环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校园建设的文化内涵。完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与更新;实施学校卫生条件、体育场馆、实验室、图书馆标准化建设。
(五)深化教育合作,统筹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引进用好优质资源。充分把握“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深化行动”实施契机,立足我区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周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名优中小学资源,多层次推进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学交流、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各类合作项目,与合作学校间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全面提升我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输出余杭经验。积极探索余杭教育对口支援和教育帮扶新途径,重点开展甘孜、广元、苍溪、阿克苏等地区骨干教师、校长的业务培训和师资交流,进一步建立健全双方互访制度、信息交流和联席会议等协作机制,强化远程网络、移动终端等新技术运用,推动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教育协作双边共赢,提升余杭教育知名度和美誉度。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