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瑚滢 中泰微融媒体中心 施华平) 硬化整洁的村路、绿意盎然的茶山、体现当地乡风特色的墙绘、修旧如新的栈道凉亭……近年来,中泰街道高度重视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以“创新花园、竹笛之乡”为定位,加强文化挖掘,探索文化赋能,打造“茶家乐”等精品旅游项目,走出了一条凝聚特色产业、山水乡愁、文化创意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道路。

整合苦竹资源

撬动竹林产业发展

“现在,我们苦竹培育更有方向了。每年‘扫’一次山,确保每亩竹林密度在3000根左右,还开始竹林培育试验研究、林下经济开发等,相比之前自然生长的苦竹林,我们的生产生活更有劲头。”有40年竹笛制作经验的杭州竹笛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丁小明告诉记者。

神韵暗流,玉笛飞声。说起笛子,必提中泰,这里家家户户做竹笛,全球85%的竹笛产于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竹笛之乡”。

中泰竹笛产业的核心地位于紫荆村,这里地理位置相较其他村庄更偏远,近年来该村着力做好“竹”文章,撬动起年总产值3.4亿元竹笛产业。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泰街道全力开展以紫荆村为核心的“中国竹笛第一村”建设,让中泰竹笛悠扬的乐声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紫荆村盛产苦竹,是制作竹笛的优质原材料。据《余杭县志》记载:“中泰苦竹是国内独有的制作民族乐器笛、箫的上等优质原材料。”元明清历代皇室都曾派乐匠到余杭中泰伐竹制笛。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到中泰铜岭桥开办联营厂。1992年,18位中泰青年农民集体赴上海培训进修。1996年开始,这批制笛技术骨干带领村民办起10余家笛箫加工厂。渐渐地,竹笛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也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紫荆村竹笛产业从小作坊式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围绕竹林培育这一环节,就开展了苦竹园区规划建设、苦竹栽培试验、笛用竹定向培植技术、苦竹资源库的建立等一系列项目工程。

目前,紫荆村已建成全国唯一的“苦竹种质资源库”,每年笛竹定向培植标准化示范面积达1.28万亩,年产量超1.6万吨。

“新农人”加入

拓宽竹笛新销路

“90后”黄毓是一位“笛二代”,是青年竹笛演奏家,曾办过个人竹笛音乐会。这几年,她多了不少身份:中泰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专业老师、区制笛技术能手,为中泰竹笛产业发展努力着。

从小伴着笛声长大的黄毓不仅吹笛、制笛技艺了得,还积极帮助家乡竹笛打开销路。黄毓自家的“卫东笛箫社”内,有10余位制笛师傅,每年手工生产竹笛2万支左右。为了让竹笛卖得更好,她成立了“竹韵”“黄卫东”两个天猫旗舰店,商品涵盖初学入门笛、专业演奏笛、演奏收藏笛,价格在几十到几千元不等,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

在中泰共富路上,有越来越多像黄毓一样的“新农人”加入。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的“笛二代”丁佳雯介绍说:“我从10岁开始接触笛子,从吹笛到做笛,跟着父亲一点点学。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

现在我们家有两家网店,从线上公益课堂到网络直播带货,竹笛演奏平台和销售市场都越来越大了。”

近年来,紫荆村以“竹笛产业+”为抓手,推动竹笛制作标准化,积极推行竹笛产业化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竹笛制作技艺传承人,开展苦竹林培育升级、竹笛制作技艺创新、直播电商培训、地企合作文化创意产品等,多元化延伸产业触角。

目前,中泰街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竹笛生产基地,现有竹笛生产加工企业160多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年产中高档笛箫200多万支。笛箫产品遍销各地,出口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以茶会友

文旅创建促共富

风雅处处是平常。在未来茶乡、枫岭茶谷所在地——枫岭村,中泰尝鲜季启动仪式现场,上演了一场专注于文化传承与生活美学的文创市集。各路才子才女守一摊天地,或烹茶会友,或以乐引朋,或以香招客,为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市集游园会。

中泰街道是杭州优质茶产区,辖内共有茶园15000多亩,去年茶叶产值1.8亿元,其中枫岭、双联和泰峰形成“茶三角”。

去年,枫岭村党委创新发展农文旅项目“茶家乐”,首推两户符合标准的五星级庭院,打造“茶家乐”1.0版,帮助茶农将好口碑、好技术转化成好收入,开轩纳客后好评如潮。今年采茶季,枫岭村推出“茶家乐”2.0版,不仅能品应季好茶,还新增了民乐、书法、插花、制茶、汉服等体验活动。

目前,枫岭村作为农文旅融合示范创建村已先行启动,规划形成“枫岭茶谷”村庄品牌,建设旅游接待中心、数字智慧旅游系统、民俗文化主题场馆等配套服务,挖掘道茶文化、融合书法底蕴、开发农文旅产业、鼓励庭院经济,切实通过农文旅创建提升集体经济收入。